須彌預告短片「明慧的序曲」內容解析與細節(jié)考據(jù)
又是一波信息量巨大的預告!經過前瞻第一彈對草元素體系以及第二彈對須彌地理景觀的展示后,這次到來的新預告短片《明慧的序曲》集中對須彌劇情背景、魔物以及即將登場的人物們進行了介紹,不出意外這應該就是前瞻短片最后一集,下一次就該是重磅的 3.0 前瞻直播了。好了廢話也不多說,接下來就盤點一下本次預告的內容并適當拓展一些重點考據(jù)吧!


一、「虛空」系統(tǒng)
預告首先對稻妻之行中由神子提供給旅行者的一個有關須彌的重要情報進行了回收,即「在須彌知識是作為一種資源被管理的」,而用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工具是一種被稱為「虛空」的神造系統(tǒng)。
「虛空」系統(tǒng)為前代草神「大慈樹王」所遺留的遺產,即使前代草神早已在坎瑞亞戰(zhàn)爭中逝去,但此系統(tǒng)依然依托繼承下來的神之心穩(wěn)健的運作著?!柑摽铡瓜到y(tǒng)外觀上表現(xiàn)為近似藍牙耳機一樣的設備,每位須彌人都有佩戴(這可能是強制的)。目前已知的線索還不足以解讀出「虛空」系統(tǒng)的實質和作用,不過結合「知識資源化」這一背景進行合理推測,似乎可以將「虛空」系統(tǒng)視為一種「綜合情報管理系統(tǒng)」與「知識數(shù)據(jù)庫」進行理解。

類比現(xiàn)實中進行學術研究時使用的學術期刊數(shù)據(jù)庫(利如 ScienceDirect、Scopus、Wiley、知網等),須彌可能將有重要價值的知識存儲在依靠神之心力量構建的巨型數(shù)據(jù)庫中,當有須彌人需要使用這些知識時,可向系統(tǒng)發(fā)出申請,通過「付費」(即支付代價,但代價未必是金錢。從早先層巖劇情海迪夫的對話中也能看出大多須彌學者是視世俗金錢為糞土的)來向腦中載入所需的知識。
如果系統(tǒng)判定申請者已經失去了使用這些知識的資格,可能就會收回權限。對于現(xiàn)實中的我們而言,這不過意味著我們不能再用自己的賬號從數(shù)據(jù)庫中下載論文了,但對于須彌人,這可能意味著與他們腦部連接的「虛空」系統(tǒng)會直接將這些知識從他們的腦中抹去。
當然除了「下載知識」外,當教令院的學者研究出新的高價值知識時,也許他們可以像現(xiàn)實中科研工作者向期刊投稿一樣,通過「虛空」系統(tǒng)向數(shù)據(jù)庫上傳知識進行共享。同樣,就和現(xiàn)實中論文引用量是衡量一位科研人學界成就高低的標準一樣,須彌學者們可能也會以自己上傳的知識被大量用戶申請調用作為一種光榮與自豪的象征。

不過側面來看,既然「虛空」系統(tǒng)可以直接與腦部交互,這個系統(tǒng)某種意義上也是最強大的「監(jiān)聽」系統(tǒng)。前瞻中提到在如今的須彌小草神并不管轄國務,種種政務均由教令院處理,如果教令院中部分高層是作為劇情中的反派勢力被塑造的,那么作為國家實際統(tǒng)治者的他們就可能利用「虛空」系統(tǒng)對民眾進行控制,將一切不利于實現(xiàn)教令院目標的想法扼殺,這也許就是《足跡》預告 PV 中提到的「學者們的智慧正在催生愚行」的含義之一吧。
當然啦,以上這些內容也都是個人的一些大膽推測,大家看個樂呵就好,一切請以實際劇情為準。
考據(jù):有關「虛空」
對了,這里還想對「虛空」這一名稱進行一些簡單考據(jù)。大家可能以為「虛空」所對應的英文是「Void」,但在英文版中,該詞匯實際對應的翻譯是一個會讓各位感到非常陌生的單詞「Akasha」。該詞出自印度教與佛教文化,巴利文及梵語寫作「ākā?a-dhātu」(天城體:????),意為「空界」或「虛無界」,也可音譯為「阿迦奢」,其是古印度五大元素、密宗六大元素之一
有關「空界」的含義,《佛說稻芋經》中提到:「何謂為空?能無障礙者,名為空界?!?。空界,即指由虛空構成的界,是色聚之間的間隙與界線,其特征為無障礙。因為空界存在,人因此可以識別出每個色聚的不同(這部分涉及到比較深奧的佛學概念,理解不了也很正常,我也看不懂orz)。
簡單來說,「空界」即是古代樸素哲學觀中所理解的「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空間」。這個詞在 19 世紀后期也被西方神秘主義和招魂術所采用,用以代表象征精質與永恒的假想元素「以太」。在現(xiàn)代印度雅利安語和德拉威語中,該詞則保留了作為「天空」的含義。
二、無夢的須彌
預告中提及的另一項重要劇情背景是「須彌人不會做夢」。這個個人推測與前代草神「大慈樹王」關系不大,而與現(xiàn)任草神「小吉祥草王」息息相關。在 2.8 版本主線中,我們已經隱約得知小草神擁有的能力可理解為「讀取思想,干涉現(xiàn)實」,這樣一來是否可以認為:須彌人之所以不會做夢,正是因為人們的夢境被小草神取走,拿作他用了呢?

目前還難以推測小草神此番舉動的目的,也許小草神是要集合人類夢的力量來抵抗某種威脅(譬如之前前瞻中提及的「來自沙漠力量的侵蝕」)?也許小草神與稻妻雷神一樣因某樁事件埋下了心結,讓她需要取走人們的夢境來滿足自己(海島劇情提到小草神并不自由,也很羨慕自由自在的人,這可能暗示了她不佳的處境)?
無論如何,如今的須彌人不但早已習慣了無夢的生活,甚至還認為無夢是一種「理性與智慧的象征」而對此非常自豪。然而,對于人類而言,從古至今「夢」往往都象征著一種偉大的力量,即無邊無際的想象力,失去夢境真的會是一件好事嗎?我并不這么認為。這也讓我相信,「夢的回歸」可能將是須彌主線故事的一個重要核心。

考據(jù):前代草神「大慈樹王」
這里聊一聊有關須彌前代草神的背景知識。與當代草神擁有稱號「小吉祥草王」一樣,前代草神也有其稱號,叫做「大慈樹王」(The Greater Lord Rukkhadevata)。
「Rukkhadevata」(天城體:??????????)一詞出自印度教四教派之一的「濕婆教」(Shaivism,也音譯為「希瓦派」)信仰,含義為「樹之女神」(Tree-goddess;這里間接說明前代須彌草神也是女性)。
其實際上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神話共同存在的人物「藥叉女」(Yak?i?ī,天城體:????????;也譯作「母夜叉」)的別稱。藥叉女常被崇拜為財富女神或修行者的守護神,當出現(xiàn)在《本生經》文獻中時,她們被視為生活在樹上的當?shù)厣耢`,有時就稱為 rukkha-devatā ,即樹之女神。

考據(jù):當代草神「小吉祥草王」
有關小草王稱號的考據(jù)我在自己之前的文章里其實已經寫過不少次了,這里就再搬運一遍吧。
英文版中「小吉祥草王」寫作「Lesser Lord Kusanali」,其中「小」與「王」意思的對應關系清晰明了,「吉祥草」則顯得比較奇怪,因為其并沒有寫作通常的英文名「Reineckea carnea」,而是寫成了較奇怪的「Kusanali」。
「Kusanali」考慮應是源于古語言巴利語(Pāli-Bhās?。┑膯卧~,原型詞寫作「Kusanā?i」。巴利語是出現(xiàn)于約公元前 1500 年古印度地區(qū)的一種通用俗語(方言),「巴利」的含義乃是「佛陀的語言」或「圣典」,因相傳其正是當年釋迦摩尼四處說法時所使用的語言。
「Kusanā?i」一詞可拆分為兩部分理解,其中「Kusa」意為吉祥草,而「nā?i」則為「nā?a」(莖部) 一詞的副詞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提到的「吉祥草」并非指生物學意義上的吉祥草(Reineckea carnea,又名「紫衣草」),而是強調宗教意義上的吉祥草,即「羽穗草」(Desmostachya bipinnata,又名「哈法草」),傳說釋尊在菩提樹下成道時敷此草編織成的草席而坐,因此吉祥草在佛教中被視為圣草。

日語版本中,「小吉祥草王」則完全是對巴利語的片假名音譯轉寫,「クラクサナリデビ」(kura kusanari debi) 對應「Khudda Kusanā?i Devī」,意為「卑微的吉祥草女神」。
實際上「Kusanā?i」也是個菩薩名,其出處為佛教寓言故事集《本生經》,這本古印度文學經典主要講述了釋尊成為佛陀前所經歷的前世輪回故事,而 Kusanā?i 正是佛陀的某一世輪回。具體所在篇目為第十三章「吉祥草品」一二一「吉祥草本生譚」,故事梗概如下:
Kusanā?i 是個草精靈(修煉成的菩薩),住在一個國王的花園,它和一位樹靈是好友。有一天國王請木匠來修房頂,木匠想要把樹靈那棵樹砍了用來做梁,于是 Kusanā?i 變成一只變色龍爬上樹,讓樹看起來滿是樹洞。木匠們見這棵樹上全是洞,以為樹的木質不好,于是放棄了砍這棵樹做房梁。這個故事體現(xiàn)的哲理是:即使力量弱小,也可以為朋友提供了不起的幫助。
三、沙漠的遺民「鍍金旅團」
比較關注劇情細節(jié)的朋友應該不會對「鍍金旅團」這個名字感到太陌生,在早前的活動「有香自西方來」中旅行者就已經從須彌人娜扎法琳口中聽說了這一團體。在娜扎口中,鍍金旅團似乎是一群「為了錢什么都愿意干」的雇傭兵,闖入他們的老巢則「十分危險」,是有著近乎盜寶團負面形象的團體。而這次預告短片則以更加正面的角度地對他們進行了介紹。

「鍍金旅團」中的人們在外貌與裝束上與須彌民眾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他們在事實上也并不接受須彌國家機構的強力管理,而是擁有自己的小片自治區(qū)域、作為民間自由團體「以力量與智慧討生活」,也就是充當雇傭兵。這一現(xiàn)狀與「鍍金旅團」的出身有關,他們并非雨林的土著居民,而是來自須彌西部荒蕪沙漠地帶的移民民族。


相信觀看過須彌前瞻第二彈《細雨與飛沙》的朋友一定對沙漠地區(qū)的奇景感到印象深刻,而圍繞著沙漠存在一個巨大謎團:從此地殘存的古代神廟遺跡以及大金字塔不難看出,沙漠古文明曾一度發(fā)展到極高的程度,那么究竟是什么摧毀了這個文明,讓如今的沙漠僅留一地傷痕?

如今,在這些被黃沙逐漸掩埋的壯觀遺跡中依舊游蕩著先進的超文明機器,屠戮一切企圖入侵者,而神殿中殘存的一些奇異設備甚至會異化沙漠中不慎靠近的野獸,讓它們變得更加危險兇猛。
從外觀來看,沙漠文明機器雖與坎瑞亞機器外觀存在相似之處,但也有較明顯不同,加上制作組反復以「神性」、「超古代」等字眼稱呼沙漠文明,我們似乎可以做出推測:沙漠文明擁有著比我們想象中悠久得多的歷史,它們也許起源于遠早于七神時代的提瓦特統(tǒng)一文明時代,即「第一王座」時期。


實際上,作為沙漠古文明的遺民存活至今的鍍金旅團一族也很難不讓人聯(lián)想到稻妻的海祇民與白夜國文明,也許兩者其實有著類似的遭遇,母文明因變故慘遭毀滅或拋棄,殘存的子民因緣際會依附于新的七神秩序而得以幸存?這一切,就要等待未來須彌劇情為我們提供解答了,我也相信鍍金旅團勢力會在須彌的故事中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四、奇妙生物蕈獸 & 須彌異獸
早在層巖巨淵深邃的地底我們就已見識到了「蕈獸」這種奇妙生靈,而這一族群在其發(fā)源地須彌的環(huán)境中展現(xiàn)出更加豐富多彩的姿態(tài),成為須彌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

出于增強繁衍與保護菌群的目的,這些生長自須彌濕潤泥土中的真菌族群開啟了它們的加速進化過程,棲息在潮濕環(huán)境中的水蕈獸以及飄蕩在林間、仿佛戴著魔法師帽的草蕈獸屬于低級的小型蕈獸,比較常見;某些進化程度較高的蕈獸則在擬態(tài)上更進一步,表現(xiàn)出了很強的動物性,例如在雨林至深處的蕈菇之地,我們甚至能看到宛若孔雀的高級蕈獸。


雖然蕈獸們看起來或可愛或美麗,但千萬不要被外表蒙蔽而對它們掉以輕心,這些領地意識極強的生物一旦泛濫將是危險程度極高的威脅,有記載顯示,曾經就有名為阿爾瓦 · 尼古拉的學者在深入蕈獸地盤后,因行為不慎被發(fā)狂的菌群吞噬,最后尸骨無存(見雷深淵法師怪物圖鑒)。
除了蕈獸外,須彌奇妙的雨林環(huán)境中也孕育了其他異獸,既有外觀類似劍齒虎一樣的猛獸,也有毛皮厚實、甚至身上長著蘑菇的林豬。這些生物將會是我們須彌旅途中一道有趣的風景線。


五、即將邂逅的友人們
新國度的冒險即將拉開帷幕,怎么少得了邂逅新的伙伴?相信不少朋友在早前就已經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了解到了這些須彌新角色的信息(也有不少朋友是很無奈地被動接受了「爆料」),但我想說,我認為這次前瞻短片中展示的角色可比我早先看到的那些「泄露圖」好看,也許是渲染的功勞?也許是帶點心理作用?但有一條理肯定沒錯:多點等待,官方的永遠才是最好的。
「巡林官」提納里

學者型角色,隸屬教令院「生論派」,如今擔任巡林官一職駐守化城郭,負責巡視道成林一帶??氯R目前正在提納里指導下進行著巡林員見習(插一句,之前的前瞻分析中我曾推測出現(xiàn)在須彌道路旁的奇異植物很可能是須彌的特色路燈,這下夜景畫面出現(xiàn),總算是驗證猜想啦)。
注:「提納里」(Tighnari)一名的原型為生于安達盧西亞地區(qū)(現(xiàn)西班牙境內)的阿拉伯農學家、植物學家、詩人、旅行者和醫(yī)師泰格納里(Al-tighnari,生卒年不詳),其最出名之處是撰寫了一篇名為「Zuhrat al-Bustān wa-Nuzhat al-Adhhān」(字面意思為:花園之榮耀與心靈之娛樂)的農學論文,文中描述了他的前往中東的旅程并分享了對于農學和其他一些主題的看法。
「海港學者」艾爾海森

出身教令院「知論派」、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的灰發(fā)男性,旅行者將在須彌南部海港「奧摩斯港」與這位艾爾海森先生邂逅。看起來就很可靠的他不知將為旅行者的須彌之行提供怎樣的協(xié)助?
注:艾爾海森(Alhaitham)其名的原型為阿拉伯著名學者、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伊本 · 海什木」(Ibn al-Haytham,965-1040 年),中文也譯作「海?!?、「哈金」等。這位學者有大量著作和被現(xiàn)代科學證明了的科學發(fā)現(xiàn),尤其在光學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著有《光學之書》、《光論》、《有關托勒密的疑點》等。
「雇傭兵」迪希雅

出身沙漠民族、小麥色皮膚的颯爽御姐,隸屬「鍍金旅團」的雇傭兵,目前正停留在雨林與沙漠邊界的一處旅團哨點中。
注:「迪希雅」(Dehya)之名應該源自「迪亞」「Dihya」,是歷史上一位柏柏爾族(Berbers;是生活在西北非洲的、說閃含語系柏柏爾語族語言的部族統(tǒng)稱,今日該族后裔主要分布在阿爾及利亞)女王與著名宗教軍事領袖,她曾團結整個北非的土著力量、領導人民抵抗 7 世紀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軍隊對北非馬格里布(Maghreb;非洲西北部一地區(qū),為柏柏爾人的原鄉(xiāng),名稱意為「日落之地」)的入侵。盡管最終兵敗,北非也被完全征服皈依伊教,但這位傳奇女王的事跡卻傳頌了下來,被后世抗爭的柏柏爾人視為「抵抗侵略」、「捍衛(wèi)自由」的象征。
由于在戰(zhàn)場上出色的指揮表現(xiàn),迪亞深受當時的阿拉伯軍隊忌憚,穆斯林將領們甚至認為這位女王掌握著預知未來的巫術,因而給她起了一個阿拉伯語綽號「卡希納」(Al-Kahina),意為「女祭司」或「占卜者」。
「舞娘」妮露

充滿異域風情、善于舞蹈的美麗紅發(fā)少女。在全民崇尚智慧與理性的須彌,少女卻選擇另辟蹊徑,追求藝術與舞蹈上的成就??上攵?,這并不是一條容易走通的道路。
注:「妮露」(Nilou)一名是波斯名「妮露法」(Niloufar)的昵稱,含義為「蓮花、睡蓮」,是個很漂亮也很可愛的女孩名。
「神秘少女」納西妲

《神秘少女》……哈哈,看來官方這里還是想賣個關子,我也不劇透了,相信不少朋友也早就知道這位少女的真實身份了吧?雖然還未曾正式謀面,但其實咱們已經跟她說過話了。
注:「納西妲」(Nahida)這個名字可頗有來頭。雖然詞匯本身確實可作為蝴蝶科 Riodinidae 下的一個屬名來使用,但這里主要是化用自古代波斯瑣羅亞斯德教(不拗口、大家也更熟悉的叫法是拜火教)信仰中代表生育、豐產與智慧的女神「安娜希塔」(Anahita)。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開在稻妻離島的須彌特產店「蔥蘢之愿」?店主瓦希德時常推銷的產品「豐沃之惠」就是一種能使再貧瘠的土地都可變得適宜耕種的神奇肥料,原理被解釋為小吉祥草王力量的恩惠,而其英文名正叫作「Anihitian Blessing」,直譯便是「安娜希塔的祝?!?。
另外根據(jù)一些學者的說法,「安娜希塔」在印度-伊朗時代(Indo-Iranian times,指公元前 1500 - 公元前 500 年)對應的神性名稱應為「薩拉斯瓦蒂」(Sarasvatī),也就是說這位女神可能與印度教神話中薩拉斯瓦蒂河的水神、同樣象征智慧的「辯才天女」(也叫「妙音天女」)系出同源。
「大風紀官」賽諾

總預告篇《足跡》PV 中作為須彌地區(qū)代表人物出場的少年,相比當時的形象,如今的賽諾在人物設計上已經變得更加復雜華麗,想必這也是為了匹配本次短片中公開的賽諾非同一般的身份 ——「大風紀官」(推測應該是受教令院委派管轄沙漠地區(qū)的治安長官)。

注:「賽諾」(Cyno)一名推測來源于拉丁語前綴「Cyno-」(古希臘語詞源「κ?ων」,含義為犬),這可能是指他的服裝類似于古埃及神話中的胡狼頭死神「阿努比斯」(Anubis)。事實上,根據(jù)場景前瞻中沙漠地區(qū)出現(xiàn)的包括方尖碑與金字塔在內的標志性建筑結構,已基本可以確認須彌沙漠地區(qū)設計時參考的文化原型很大概率為古埃及文明。
短片中所提的賽諾官職名「大風紀官」英文版寫作「Mahamatra」,該職務最早由古印度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A?oka)設立,全稱為「Dha?ma Mahāmātā」,意即「佛法督察」。他們是負責國家行政及司法等各個方面的高級官員,由國王授予弘揚佛法、監(jiān)察宗教工作以及裁判道德問題的神圣職責,被認為是阿育王統(tǒng)治集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帶有鮮明古埃及文化元素的賽諾,其官職卻出自古印度文化背景,由此推測賽諾應該是沙漠民族在須彌雨林政權中的代表人或者說溝通橋梁,因而被授予了很高的地位。
六、教令院六學派
文章最后一部分來和大家聊聊由角色介紹引出的對于須彌教令院六大學派的討論。
細心的朋友應該注意到,編劇老腰老師介紹須彌角色時在板書上寫下了一系列學派與角色的對應關系,有關這些學派,其實在早先游戲劇情中就已經提供了相關的信息(主要是與須彌學者胡塞尼相關的系列活動劇情),結合起來我們可以知曉教令院下屬的六大學派分別為:「生論派」、「知論派」、「明論派」、「素論派」、「因論派」,以及板書中未寫上的「妙論派」。

針對學派的考據(jù)我們可以由「學派」一詞本身對應的翻譯開始著手,可以注意到,游戲文本中「六大學派」對應的英文說法并非常見的「The Six Schools」,而是「The Six Darshans」。其中的專有名詞「Darshans」是出自古代印度教的概念,意指古印度正統(tǒng)古典哲學(即源于婆羅門教的「正統(tǒng)派」,āstika;與之對應的「異端派」稱為 Nāstika,佛教與耆那教皆屬此類)的六個哲學派別。六派哲學(?a?dar?anas)具體劃分如下:
彌曼差派(Mimā?s?。?/p>
吠檀多派(Védānta)
數(shù)論派(Sā?khya)?
勝論派(Vai?e?ika)
正理論派(Nyāya)?
瑜伽派(Yóga)
這還不是教令院六大學派包含的全部文化背景。根據(jù)各學派在英文版中的寫法,我們還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另一層文化原型,即涉及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善惡二元論哲學中的善神信仰:


例如,提納里隸屬的學派「生論派」英文版就寫作「Amurta」,根據(jù)讀音不難發(fā)現(xiàn)其對應從神中代表永恒與不朽的植物女神「阿梅雷塔特」(Ameretat)。在層巖巨淵雇傭探險隊的學者海迪夫也屬此學派,根據(jù)志瓊的介紹,這一學派主要研究方向是礦產學與生物生態(tài)學。
以此類推,艾爾海森所屬的「知論派」英文寫作「Haravatat」,對應從神中代表完美的水之女神「豪而撾逹」(Haurvatat),根據(jù)胡塞尼的介紹,這個學派主要研究古代符文,其成員稀少并且言談古怪。胡塞尼自己所屬的「素論派」(Aramati)對應代表謙敬的土地女神「阿爾麥蒂」(Armaiti),該派別主要以元素和地脈為研究對象。另外在 2.7 版本活動「深泥奇譚」中胡塞尼提到了「妙論派」(Kshahrewar),這個不太好直接看出原型,由其讀音可知對應代表權威的金屬神「克沙特拉 · 外利雅」(Khshathra Vairya),研究方向可能與冶煉鍛造有關。
至于剩余的兩派「明論派」與「因論派」,目前游戲中還未有提供相關信息,但不難推測它們應當分別對應善靈神「沃胡 · 摩那」(Vohu Manah)與真理神「阿莎 · 撾西史達」(Asha Vahishta)。
到這里應該有朋友發(fā)現(xiàn),拜火教善神除去主神「阿胡拉 · 馬茲達」(Ahura Mazda)外仍有七位,在數(shù)量上與六大學派無法對應,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這點大抵可以聯(lián)系「古時孤影」活動中胡塞尼告訴旅行者的一段話「你畢竟還沒有領會過至高智慧的熏陶」來進行解釋。

我們可以認為所謂「至高智慧」對應著拜火教神話中的創(chuàng)造神「阿胡拉 · 馬茲達」(其名含義即為「光明智慧之主」,Lord Wisdom;在須彌背景下應該就是代指草神),又有說法指出七位從神中象征圣靈的神「斯奔逹·麥紐」(Spenta Mainyu)真身乃是阿胡拉 · 馬茲達的化身,因此這二神可被視為一體進行看待,這樣就解開了數(shù)量無法對應的問題。
順帶一提,目前游戲內容中還提到了教令院系統(tǒng)中的三種身份:其一為代表校外實習生的「帝利耶悉」(Dervish),原型為波斯語「德爾維?!梗―arvīsh),意為乞討者、托缽僧,是伊教蘇非派的一種苦行修士;另外兩種分別為地位不同的學者職稱「陀裟多」(Dastūr)與「訶般荼」(Hērbad),這兩者原型都是瑣羅亞斯德教中的祭祀職位。

結語
經歷《神奇的草元素》、《細雨與飛沙》與《明慧的序曲》這三輪預告,相信大家對即將到來的須彌已經有了一個全方位的了解(我都懷疑到正式前瞻直播時大偉哥還有什么可以說的了2333),胃口肯定也已經被吊得足足的了。
旅行者在時隔一年后終于就要踏上前往新國度的旅途,這一年來游戲的進步各位也是有目共睹,就讓我們一起期待 3.0 大版本會帶來怎樣巨大的驚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