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時,吳王劉濞擁兵三十萬,為何三個月就敗亡?
公元前154年,漢朝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場叛亂爆發(fā),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起兵造反!當時,吳王劉濞擁兵三十萬,揮師西進,聲勢十分浩大,引起了天下的震動。然而這場“七國之亂”只持續(xù)了三個月,就被漢朝平定了,劉濞最后兵敗被殺。那么,叛軍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呢?
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親侄子,他的父親是劉仲(劉邦的二哥)。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年輕的劉濞以騎將的身份參與作戰(zhàn),還立下了戰(zhàn)功。為鞏固漢室江山,威懾東南地區(qū),劉邦加封劉濞為吳王,管理三郡五十三城。吳國境內(nèi)資源豐富,劉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

漢景帝即位后,重用自己的老師晁錯,推行“削藩”的策略,引起了諸侯王的們不滿。楚王、趙王、膠西王先后被削去部分封地,吳王認為自己也在所難免,決定先下手為強,于是派人拉攏、游說那些遭到削地的諸侯王。當劉濞接到朝廷削地的詔書后,這些諸侯王們先后起兵叛亂,由于參加叛亂的有七王,所以史稱“七國之亂”。
在七國之中,屬吳國的是最強,劉濞隨即下令,在封國范圍內(nèi)征兵,“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將。少子年十四,亦為士卒先。諸年上與寡人同,下與少子等,皆發(fā)!”一時之間,吳軍人數(shù)達到二十多萬,與此同時“南使閩、東越,閩、東越亦發(fā)兵從”。另一個大國楚國也發(fā)兵十萬,與吳軍會師,在劉濞的率領下西進。

起兵之初,叛軍屢戰(zhàn)屢勝,大有勢如破竹之勢,“西敗棘壁,乘勝而前,銳甚”,“又敗梁兩軍,士卒皆還走”??墒桥褋y只持續(xù)了三個月,叛軍就徹底瓦解,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主要在于吳王劉濞剛愎自用,錯失良機。叛亂之初,叛將之中有兩人向劉濞提出策略,一個是大將軍田祿伯,他提出分兵五萬,“別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
另一位是桓將軍,他認為“吳多步兵,步兵利險;漢多車騎,車騎利平地。愿大王所過城不下,直去,疾西據(jù)雒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無入關,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漢軍車騎至,馳入梁、楚之郊,事敗矣?!睉撜f桓將軍的策略是正確,但也沒有被劉濞采納。

叛亂發(fā)生后,漢景帝派周亞夫領兵出征。周亞夫?qū)Ω杜褋y的策略就是在叛軍攻城受挫,士氣低落之時,在偷襲叛軍的后勤補給。而劉濞仗著自己兵多將廣,將三十萬大軍全部用來攻打梁國都城,結果多次攻城都沒有取勝。就在此時,叛軍陷入兩難境地,進不能攻城,退又被周亞夫切斷后路。
劉濞帶著叛軍來到下邑,打算與周亞夫決戰(zhàn),但漢軍堅守不出。叛軍的糧食很快就吃完了,只能發(fā)起夜襲,然而周亞夫早有準備,結果叛軍大敗,“士卒多饑死叛散”。吳王劉濞只帶著一千多人逃亡,結果被人殺死。至此這場聲勢浩大的叛亂被平定。此后漢朝采取了更加嚴厲的削藩政策。
參考資料:1.《史記》;2.《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