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家?“漢服”、“仙服”吵上了熱搜!孰漢孰仙,進來了解一下

賞花季,“漢服”又成了各大公園、景區(qū)最吸睛的一道風景。

隨著漢服愛好者越來越多,每年春天漢服都成為討論度最高的服飾之一,賞花、出游,女孩們身穿漢服的照片總能在社交平臺上獲得不少好評和點贊。
然而,這兩天微博上關于漢服的一條熱搜,卻讓網(wǎng)友們吵得不可開交。

“漢服?仙服”??一夜之間又冒出了一個“仙服”,啥是“仙服”?
這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漢服的概念,漢服并非指漢朝時期的服飾,而是指漢民族的傳統(tǒng)服裝。自傳說的三皇五帝時期一直到明代,幾千年來漢民族所穿的服裝,稱為“華夏衣冠”,現(xiàn)代稱為“漢服”。

漢服按基本形制來分主要有這幾種:“上衣下裳”制、“深衣”制、“襦裙”制。正式的漢服大多是根據(jù)出土文物中服裝的形制進行復原制作完成的。

而仙服呢,概括來說,就是古風或漢服改良款,有漢元素但不符合漢服形制要求,是經(jīng)過現(xiàn)代藝術加工后的古裝,影樓裝和影視裝都屬于這個范疇。

許多“圈內(nèi)人”認為漢服需要嚴格遵循出土文物的形制,這類人自稱“形制黨”,也有人稱其為“古墓派”。


相對于漢服對制式的“較真”,仙服更偏向于“仙氣飄飄”和影視化對美觀的追求。
有網(wǎng)友列舉了漢服與古風/影樓裝的區(qū)別:


“漢服”與“仙服”的概念逐漸出現(xiàn)分化和對立,有人將二者戲稱為一個古墓派,一個仙女派,甚至最近因“漢服仙服分家”而登上熱搜。
所謂的分家儀式,就是一位微博ID為“說給仙服”的博主在4月8日發(fā)布了一條“自立門戶”的貼文:
形制是漢服的底線,仙服顯然不符合漢服形制的要求,但長期以來,因為打著漢服tag,被要求作為傳統(tǒng)服飾的“改良”,一直沒能有好的發(fā)展,爭議不斷。如今想要探索仙服自行發(fā)展的可能性。

一石激起千成浪,隨之產(chǎn)生的“漢服仙服之爭”也愈演愈烈。
被開除的“仙服”黨們與吃瓜路人們還都是一臉懵。



“漢服圈”很多人表示支持,認為嚴格區(qū)分更利于尊崇傳統(tǒng),不用再彼此“相輕”,“仙漢兩開花”。
網(wǎng)友@故明衣冠:讓漢服歸于傳統(tǒng)與民族,由同袍以一種嚴謹?shù)膽B(tài)度去進行民族傳統(tǒng)服飾的再造與推廣;讓仙服歸于其美麗超脫,僅僅作為一件漂亮的服飾,依著目前的二次元以及古風方向自由生長,不再受圈內(nèi)條條框框煩人的約束,于彼此,都是解脫。




也有人表示分家實在沒必要,漢服不一定要完全遵從古制,復興傳統(tǒng)文化應該允許改良和創(chuàng)新。




當我們在爭論漢服時我們在討論什么?
漢服不僅只是一件衣服,它融入了民族審美情趣、禮儀風俗,色彩觀念的表達,吉祥紋飾的運用、材質(zhì)工藝的更新,無不滲透著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人文之美。

《左傳·定公十年》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闭且驗闈h服的存在,中國自古就有“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名。
其實,漢服在現(xiàn)代社會進入大眾視野不過十幾年的時間。
2003年11月22日,34歲的電力工人王樂天穿著由薄絨深衣和繭綢外衣組成的漢服走上了鄭州街頭,并對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表示此舉是為了推廣漢服。從那以后,不少人都開始了解漢服、穿上漢服,加入漢服文化的復興。

從2003年到2019年,漢服復興首先從民間開始,再一步步逐漸獲得了官方的支持。許多“同袍”首先把漢服穿到了祭祀典禮、成人儀式等各個公開活動。各地的漢服協(xié)會也紛紛涌現(xiàn),伴隨著花朝節(jié)、華服日、國學熱等活動,吸引了大批漢服愛好者。

然而,漢服復興以來,爭論也沒有停止過。
漢服圈內(nèi)部的形制考據(jù)工作仍在進行之中,許多人對漢服的形制、版型、制作、搭配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
例如漢服貼吧就有人發(fā)帖表示,齊胸襦裙雖然曾是漢服女裝的主流款式之一,在繪畫、陶俑中出現(xiàn)過,但沒有相關出土文物,并且翻遍史料,“齊胸襦裙”一詞都沒有出現(xiàn)過,不應作為漢服款式。


在@中國華服日?4月7日發(fā)布的“中國華服日”秀典相關微博評論區(qū)內(nèi),不少“形制黨”表示秀典中有不少服裝其實是“漢元素時裝”或影樓裝。

面對那些把漢服和其他服裝弄混的路人,或者那些在穿漢服時選擇披散頭發(fā)或腳踩球鞋等不遵循古制的搭配,不少“形制黨”會反應激烈,貼吧、微博、豆瓣等社交平臺就常有立場不同的兩派人馬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爭吵。
古代服飾體系復雜,漢服文化目前來說仍然相對小眾。什么是漢服?穿漢服該有哪些禮儀?不同的漢服社團爭論不休,迄今很難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和標準。
這次“漢服仙服之爭”本質(zhì)也是對于漢服概念見解不同、無休止爭執(zhí)的集中爆發(fā)。
漢服需要有相對清晰的標準,否則會為公眾了解漢服增加難度。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過分嚴格地要求漢服遵循古制可能也會抬高路人了解漢服的門檻。
關于這次“漢服仙服分家”,
你怎么看呢?
編輯:付慧敏
運營實習生:呂邁 ?張慧娟
中國日報綜合界面新聞、觀察者網(wǎng)、北京日報、新浪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