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窩花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
潭柘寺位于北京門頭溝區(qū)潭柘山麓,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跋扔刑惰纤?,后有幽州城”。這句流傳甚廣的話,說明了潭柘寺的古老。潭柘寺始建于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qū)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潭柘寺之所以能傳承至今,香火不熄,重要在于文化價值的傳承和被欣賞。



潭柘寺主要建筑分中、東、西三路,中路主體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后宮等。西路有楞嚴壇(已復建)、戒臺和觀音殿等,莊嚴肅穆。此外,還有位于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于后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zhí)?、御碑等。塔院中共?1座埋葬和尚的磚塔或石塔。
中路





潭柘寺二寶:寶鍋、石魚
寶鍋有“潑砂不漏米”之說,鍋底有“容砂器”,隨著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娑羅樹
娑羅樹是佛門的圣樹,因佛祖釋迦牟尼在娑羅樹下涅槃,因而受到佛教徒的崇拜。這種樹原產于印度,佛教傳入我國以后,逐漸被一些佛寺所引種。目前,只有少數規(guī)模大的寺院才有種植。娑羅樹又稱七葉樹,葉呈長卵形,夏初開花,花為串狀白花?;ㄩ_時節(jié),仿佛在黑綠色的大樹上插滿了白色蠟燭,十分新奇、好看。娑羅樹用途很多,可以食用、入藥,也可做器具和建筑材料。清康熙皇帝有詩贊曰:“娑羅珍木不易得,此樹惟應月中有。”

西路
楞嚴壇
楞嚴壇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是潭柘寺內最重要的佛事法壇,也是僧眾講經說法的場所。因年久失修于1971年落架保護,2013年5月,在門頭溝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由政府、公司、僧團、功德主共同出資,按原有制式復建,完善了潭柘寺整體布局,成為目前國內僅存完整的楞嚴壇。

楞嚴壇全高49尺,為重檐亭式八面圓殿木結構建筑,壇底為漢白玉須彌座,壇身主體為八角形大殿,門開四方,木質花欞窗飾,青黃琉璃瓦相間,重檐攢尖屋頂上設有鎏金寶頂。殿外正面原先掛有乾隆御筆“寂照真如”橫匾,其余三面則懸掛果親王宏瞻所題“金姿寶像”和“慈云普覆”,以及顯謹親王衍璜所書“月鏡常圓”。楞嚴壇殿內供奉有佛像,并設法壇。



戒壇

潭柘寺楞嚴壇的復建,不僅僅恢復了中國佛教界最為重要的佛事法壇,同時,它對弘揚潭柘寺悠久歷史文化,傳播中國佛教文化思想具有深遠意義;亦是恩澤后世,福濟大眾的一次善舉!

2001年6月,國務院確定潭柘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思窩:花臉
釘個思窩,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