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科普問答系列----第三問,八極拳的流派。
八極拳流派
八極拳的流派可以說就是? 三大體系,即 “孟村老架”八極拳?、 “羅疃硬架 ”八極拳?、 “孟村吳式新架”八極拳?。
至於現(xiàn)今約定俗成的所謂“吳式(吳會(huì)清、吳秀峰)八極拳、”“強(qiáng)傳(強(qiáng)瑞清)八極拳”、“馬氏通備(馬鳳圖、馬英圖)八極拳”、“霍傳(霍殿閣、霍慶云)八極拳”、“季傳(季云龍)八極拳”、臺灣(劉云樵)“武壇八極拳”等,其中季、強(qiáng)屬“孟村老架”系列,馬、霍、劉屬“羅疃硬架”系列, 吳屬“新架”系列。
1、“孟村老架”八極拳
吳鐘(山東慶云莊科人,雍正十年二月初叁生)於乾隆56年(1791年)到孟村鎮(zhèn)傳丁孝武、吳永二徒,丁、吳經(jīng)歷20年苦練技藝大成,大約1810年左右開場授藝,遂形成“孟村老架八極拳”流派?!懊洗?/span>八極拳”在“羅疃八極拳”流派崛起后,被八極拳門人稱為“老架”或“軟架”。代表人物眾\多,在嚴(yán)守正傳和普及八極拳上貢獻(xiàn)較大。
“孟村老架八極拳”支系特別多,諸如:王世同、王長錫 、吳梅、吳同云、吳凌云、高名山、楊德元等(以上皆孟村人),每人形成一個(gè)支系,后來較有影響的有丁福泰、曹井田(程家林人1821--?)、尹良田、劉虎臣、吳世科、吳坤、吳愷(1825-1911);曹長信(1845左右--)、季云龍(1856-?)、孟殿元、季連輔、張長法、王榮、吳寶瑞(1851-1918)、吳麟書、張文和;吳會(huì)文、強(qiáng)瑞清(1861-1947)、曹保合(1865左右--)、曹劍英(1880-1951)、吳會(huì)清(1869-1958)、季倫杰、季倫輝、季倫芳、季倫??;王文山、王文周、樊青云、蘇寶森、高寶珊、曹振鐸、孫玉山、丁文通等。
2、“羅疃硬架”八極拳
丁孝武、吳永、吳榮(鐘長女)叁人之弟子 -----> 李大忠,吳永、吳榮(鐘長女)二人之弟子 ---> 張克明,系 羅疃人。二人苦練成“神槍”之名。技藝大成后1850年左右開場授藝,從此“羅疃八極拳”異軍突起青出於藍(lán)?!傲_疃八極拳” 被八極拳門人稱為“硬架子”?!傲_疃八極拳”后來分成李家、張家二支(李門??? 張門),名人輩出,張家系列成就更為突出。
“羅疃八極拳”是八極拳打江山的中流砥柱,八極拳聞名海內(nèi)外,“羅疃八極拳”之功也!已故滄州市八極拳名家尹宗琦先生(丁文通、吳秀峰之徒),在1985年八極拳交流會(huì)上曾經(jīng)非常坦蕩地說:“八極的江山是羅疃打出來的”。
從清末至民國中期,羅疃八極拳代表人物形成一個(gè)群體,使八極拳進(jìn)入皇宮大內(nèi)、王公府邸、北洋軍將行營、民國的中央、地方國術(shù)館。代表人物有:李大忠(羅疃人)、張克明(羅疃人);黃四海(羅疃人)、張景星(羅疃人)、李貴章(羅疃人);王中泉 、李書文 、張毓衡、韓惠卿、馬鳳圖、王錫慶、馬英圖; 王樹德、李瑞歧、王淑軒 、王化舜、王化成、田長泰、張德忠、張子林、崔長友、高熙臣、霍殿閣、李樹森 、張?bào)J武、許家福、孟憲忠、魏鴻恩、李萼堂 、李元智、趙樹德、董義清、韓潔泉、魏鴻濱、董義文、趙榮林、劉云樵、王金聲、李贊臣;高香亭、霍慶云、邊廷杰、邊廷彬、劉子鳴、劉琪瑞、許禹聲、鮑有聲、張世忠、王紹先、吳玉昆、郝鴻昌等。
3、“孟村吳氏新架”八極拳
此系八極拳由吳會(huì)清(1869-1958)、吳秀峰(1908-1976)父子開創(chuàng),特別是吳秀峰革新幅度更大。吳會(huì)清之八極拳得自爺爺吳愷和叔父吳寶瑞、師叔吳麟書。吳會(huì)清在八極拳內(nèi)容基礎(chǔ)上,然后開始吸收、創(chuàng)編諸多新套路,如:四郎寬、太宗拳、太祖拳等。后來會(huì)清之子 吳秀峰 18歲就到天津、上海、棗莊等地謀\生,經(jīng)歷無數(shù)磨難,1933 年最后落到天津謀\生,生活窘迫,白天扛腳行、拉排車、收廢品等,晚上戳桿設(shè)場,共設(shè)7個(gè)拳場,每天晚上去一個(gè)拳場教拳。為了教場子的需要,秀峰先生又在其父基礎(chǔ)上大力創(chuàng)編新套路,如:四郎提、單摘、行劈12 抱、24 連手、12趟小架、新八大招、扶手拳、24大勢等, 至此“新架”八極拳正式建立。“新架”八極拳”,已經(jīng)和傳統(tǒng)八極有較大差異。代表人物有田金鐘、王長典、尹宗琦、吳照海、趙福江等。
前一段國家編的“規(guī)定套路”即是“新架子”的內(nèi)容, 被官方定為“樣板八極”。最近幾年又出現(xiàn)的“田式”八極拳、‘金剛’八極、 “趙式”八極拳、“孔式”八極拳,源于吳秀峰或吳連枝,屬“孟村新架”系列八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