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世紀,大漢、羅馬、貴霜,繁榮的古代帝國為何被紛紛撕成碎片
在游牧民族遷徙、疾病和糧食減產的連續(xù)打擊下,通過幾個世紀的建設性戰(zhàn)爭建立起來的復雜的稅收和貿易體系開始瓦解。在中國,鑒于稅收的減少和邊防開支的增長,2世紀的一些官員建議道,最明智的方案就是停止為軍隊發(fā)放軍餉。他們認為,既然西部邊疆已經在羌人叛亂和入侵之下被破壞得千瘡百孔,那么再讓軍隊在那里自籌糧餉又能讓情況壞到哪里去呢?反正那些地方距離都城洛陽還遠得很。

答案是:情況可以變得很糟糕。士兵們搖身一變成為匪徒,開始搶劫那些他們本應該保護的農民;將領們變成了軍閥,只接受合乎他們心意的命令。有官員記載道:“平民百姓懼怕國家里最強大、最勇敢的人?!?68年,瘟疫橫行,軍隊四分五裂,宮里的宦官們發(fā)動了一場政變,反對年僅12歲的皇帝和掌管朝政的外戚。這場政變釀成了一場災難。數以千計的官員在相互傾軋和清洗中被殺,政權崩潰。法律和秩序也開始瓦解,在2世紀70~80年代的黃巾起義造成了無數人喪生。189年,西部邊境地區(qū)軍閥中最可怕的一個軍閥董卓揮師進入洛陽,燒毀了這座城市,并劫持了又一個小皇帝漢獻帝劉協。

在接下來的30年中,一個接一個強人橫行無忌,宣稱要讓天下重歸一統,一直到220年,漢朝最終分裂為魏蜀吳三個相互征伐的國家。邊界消融了,數以十萬計的羌人和來自中亞的游牧民族遷徙到了中國北方,數百萬漢朝人則從北方逃到了南方。官員們甚至不再嘗試去統計死亡人數。

羅馬的情況同樣糟糕。人口、農業(yè)和貿易都像自由落體一樣下降,手頭拮據的皇帝們只得減少士兵們的軍餉,或是降低鑄幣品質,以使得有限的白銀儲量能撐得更久一點兒??梢灶A料到的結果自然是不值錢的貨幣引發(fā)惡性通貨膨脹,進一步抑制了經濟的發(fā)展。

憤怒的士兵們決定自己解決問題。193年和218年,羅馬禁衛(wèi)軍先后兩次把皇帝寶座賣給了出價最高的人。而在218~222年,“瘋狂的少年”埃拉伽巴路斯統治著羅馬帝國。即便在羅馬皇帝之中,埃拉伽巴路斯的腐朽、殘暴和無能也是登峰造極的。在235~284年,根據判斷標準不同,我們可認為羅馬有過最多43位皇帝。這些皇帝大多數是軍人出身;除了一人死于瘟疫,全部死于非命。在被殺掉的42位皇帝中,其中一人被哥特入侵者在戰(zhàn)場上殺掉;薩珊王朝的波斯人抓住了一個,并且把他丟進一個籠子里,嘲笑他,折磨他,一直到波斯人玩夠了才把他殺掉;其余的40位皇帝都是被他們的羅馬同胞殺死的。

被迫面對多重軍事威脅的羅馬皇帝不得不把大軍交給他手下的將軍們,盡管這些將軍們經常用政變報答統治者的信任,盡管政變后登基成為皇帝的人往往活不過幾個月,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每當有將軍反叛,他麾下的部隊通常就會拋棄他們在前線的駐防地,趕回去參加內戰(zhàn),使得帝國的邊界門戶大開。

哥特人建造了船只,駛過黑海,劫掠了希臘。法蘭克人在高盧橫行,并且殺進了西班牙。其他的日耳曼人襲擊了意大利,摩爾人占領了北非,薩珊王朝的波斯人則焚毀了敘利亞繁榮的城市。東西方的各個行省意識到中央政府沒有能力或是沒有意愿保護它們,只得自行成立政府。在260年,羅馬帝國就像漢朝一樣,分裂成了三個小國家。

大帝國的血腥分裂變成了一種普遍現象。印度的貴霜帝國被波斯的薩珊王朝大軍和斯基泰劫掠者擊敗,在3世紀30年代一分為二。248年,在最后一次戰(zhàn)敗后,西部的那個王國被波斯吞并;而在3世紀70年代,東部的那個王國失去了對恒河流域城市的控制,只能茍延殘喘。再往南,2世紀時強盛的貿易王國百乘王朝也不堪斯基泰人的襲擾,最終于236年土崩瓦解。

公元前最后一個千年中的帝國之所以能夠繁榮昌盛,是因為他們通常有足夠的實力拒流寇于國門之外??墒牵@種情形在3世紀發(fā)生了變化。在亞歐大陸的幾乎每個地方,戰(zhàn)爭開始變得具有反建設性,把巨大的、和平的、繁榮的古代帝國撕成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