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登山 孟子觀水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孟子最后表達他自己的意思,這些都是他議論的文章。 他說:孔子當(dāng)年出了魯國的東門,登上一座小山,在山頂上回頭看魯國的首都,不過如此。等于我們現(xiàn)在坐在房屋里面,覺得自己很偉大,但爬到觀音山頂,回頭一看臺北,一片烏煙瘴氣,高樓大廈如火柴盒,小得如模型,兒童玩具一樣。如果到高空一看,天下都小了;升到太空,地球也小了。所以孔子再登泰山,就把天地也看小了。因此看過大海的人,對于小的水,也覺得沒有什么了不起。 上面的東山、泰山、海,都是陪襯的話,重點在于“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這里的圣人是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歷代的圣人。在圣人的門下,真正能學(xué)而有成的,就很難講了。“難為言”就等于佛家的“不可思議”,就是太偉大了,無法表達。這和學(xué)佛一樣,先要有正見,正確的見解,才能夠修行,科學(xué)也是要先把理論弄清楚,才做實驗。學(xué)問、做人也是如此,眼光不夠遠大,做起來會錯的。 他繼續(xù)說到觀水之術(shù),在一個參究性命心性之學(xué)的人看起來,好像沒有什么味道,因為講的是入世之道;實際上他講的是“大行”,是與入世法、出世法都有關(guān)的。 他說我們游山玩水,看水是有方法的,這個方法,不經(jīng)孟子說出,我們都不會仔細留意。他說觀水“必觀其瀾”,要看它的波瀾起伏,有時是波濤洶涌的大浪,有時是水波蕩漾的小浪,尤其在陽光、月光下觀看起伏的波浪,七彩的光色反映眼前,把水的美麗容光都照出來了。 看了孟子的話,如果就到碧潭邊上,或打一盆水在陽光下,用風(fēng)扇吹起微波,看到水面的七彩映光,就以為懂得了孟子的看水,那也是錯了。他的意思是說,看水要懂得水是永遠活潑潑的,我們?nèi)说男男孕摒B(yǎng),也不是呆板的,如果修得楞眉楞眼死板板的,就算是修道,也是錯的。因為此心是活潑潑的,天機也是活潑潑的。 我記得年輕時,與一位有道的老前輩,在西湖邊上漫步,一路上柳綠花紅,非常美麗,一邊觀賞風(fēng)景,一邊請他傳一點道。他說:你這年輕人,怎么問這些?你不正忙著看花么?你懂得看花嗎?我說懂呀!這是桃花,這是楊柳,這是杜鵑……他卻說,年輕人就是年輕人,你根本不會看花,這樣把眼睛都給看壞了。我問他看花還有秘訣嗎?他說有??!一聽到秘訣,我精神來了,就追問下去。他說看花要看花的精神,是看一株一株的花,開得多活潑!你們看花,精神都被花吸走了;有道的人看花,把花的精神吸收來了,心目中就充滿神光了。所以我聽了這個話,幾十年來,看花、看書,始終記著老前輩說的,把書的言語文字的精義融會于心。大家看書,都把精神付出在紙面文字上,看風(fēng)景,看流水,都是如此這般?,F(xiàn)在大家都看電視,我告訴年輕人,要半閉著眼看,放松心情,如在夢中一樣看,把影像吸過來,才不害眼傷神。一般人看電視,把全副精神都投射到那塊玻璃上,瞪大了眼睛,神光暴露,自己的思想情緒,被那假的影像所轉(zhuǎn)移,有時還不知不覺地大喊大叫,拍案搥胸,又哭又笑。 孟子告訴我們看水,要看波瀾,看那個活潑潑的精神,把它吸收過來,體會于心,也是活潑潑的。其次他告訴我們水性是“不盈科不行”,上游流下來的水,流到堤防前停下來了,一定要等到“盈科”——滿了,高出了堤面,才又流了出去。這是孟子告訴我們修養(yǎng)的秘訣,“不盈科不行”。要想學(xué)道,則“不成章不達”,自己不參透學(xué)理,永遠不會通達。有的人學(xué)道,做了幾天靜坐的工夫,就想開悟,那是死水一潭,理事不能融通;做人做事也是這樣,不充實、不圓滿不行,要充實、圓滿以后,才能得成果。 孟子前面說天下大事,怎么突然又說到個人修養(yǎng)上來了?他這是告訴我們,當(dāng)官也好,教書也好,經(jīng)商也好,做人也好,先求充實自己,“不盈科不行”,“不成章不達”,天下事沒便宜好占的。人都是偷心不死,愛占便宜,尤其學(xué)佛學(xué)道的人,希望老師傳一個秘訣,明天就得神通,天下哪有這樣的事!所以要“盈科而行,成章而達”,這是不可磨滅的真理,自己不充實而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