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正經(jīng)的博物志(書摘)
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
武大郎玩夜貓子——什么人玩什么鳥
自古以來,杜鵑鳥的鳴叫聲在文人的作品里經(jīng)常代表一種悲涼、寂寞、憂傷的意象。無論是李白贈別友人的“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還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就連蘇東坡也不免寫過“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滿懷著對時光流逝無可奈何的惆悵之情。每當(dāng)我們在詩詞中讀到“杜鵑”“子規(guī)”“杜宇”“蜀魂”這些字眼時,一股巨大的憂傷都會從心頭泛起。
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也。
楚國詩人屈原在《九章》中就用“鳥飛反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一句表達自己的拳拳愛國之心。
狐貍留給古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它的狡詐多疑,酈道元編著的《水經(jīng)注》記載,冬季河水冰封以后,多疑的狐貍一定會先俯下頭,聽清冰下沒有流水聲,確定河冰厚實以后,才肯過河。后來人們就用“聽冰”或者“狐聽”來表示處事慎重,比如說五代詩人韋莊在《雨霽晚眺》詩中寫道:“臥草跧如兔,聽冰怯似狐。”當(dāng)然了,我們?nèi)祟愊胍C捕狐貍,同樣也很不容易。所以在《戰(zhàn)國策》中的“狐假虎威”故事里,人們才塑造了一個聰明伶俐的狐貍形象。
我們?nèi)匀辉谟谩叭枷眮肀扔髅鞑烨锖痢⒍床旒樾啊?/p>
悲切意境的象征:
不過蟋蟀的叫聲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一種悲切凄婉的聲響。
蟋蟀這個悲切意象還因為它的形象,往往和秋天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蟋蟀喜歡在秋天開始鳴叫,所以它在古代又被稱為“秋蟲”。據(jù)郭沫若老先生考證,甲骨文中的秋字就是一只蟋蟀的形象,不信就來看圖中的第一個字,那個長著兩根小觸角和翅膀的小蟲子,簡直惟妙惟肖。而在中國古代文化里,“愁”從來都和“秋”綁定在一起,因為在這樣一個萬物蕭索的季節(jié)里,所有的愁緒都會被加倍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