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三國歷史的差距16
七百里連營
這個說法出自魏文帝在戰(zhàn)時進(jìn)行的分析。而且不能理解為劉備結(jié)了七百里的連營,是在七百里的戰(zhàn)線上連營。
初,帝聞備兵東下,與權(quán)交戰(zhàn),樹柵連營七百馀里,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quán)上事今至矣。"后七日,破備書到。
——《三國志·魏文帝紀(jì)》
八陣圖
并不是小說中描述的迷宮,而是諸葛亮改良的一套陣法,正因?yàn)橹T葛亮巨大的名氣,八陣圖由此與諸葛亮掛鉤起來。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咸得其要云。
——《三國志·諸葛亮傳》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杜甫《八陣圖》
白帝城托孤
差異是小說里劉備勸諸葛亮為成都之主,《三國志》里稱為“君可自取”,并高度贊譽(yù)這件事。個人認(rèn)為,應(yīng)該是劉備允許諸葛亮另立一個主公,這個人選由諸葛亮決定。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笨酌髀牣?,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三國演義》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
——《三國志·諸葛亮傳》
及其舉國讬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三國志·先主傳》
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fù)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吳歷》
安居平五路
不存在。此時魏文帝沒有心思進(jìn)攻蜀漢,南中叛亂倒是時有發(fā)生。
建興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擁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張裔於吳,據(jù)郡不賓,越雋夷王高定亦背叛。
——《三國志·后主傳》
諸葛亮派遣鄧芝出使東吳確有其事,不過孫權(quán)沒有進(jìn)攻蜀漢的計劃。
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問其人為誰?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脩好於權(quán)。權(quán)果狐疑,不時見芝,芝乃自表請見權(quán)曰:"臣今來亦欲為吳,非但為蜀也。"權(quán)乃見之,語芝曰:"孤誠愿與蜀和親,然恐蜀主幼弱,國小勢偪,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猶豫耳。"芝對曰:"吳、蜀二國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諸葛亮亦一時之杰也。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jìn)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質(zhì)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nèi)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jìn),如此,江南之地非復(fù)大王之有也。"權(quán)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絕魏,與蜀連和,遣張溫報聘於蜀。
——《三國志·鄧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