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軒解析《象形拳法真詮》10
二) 五法:3、云法?? (轉(zhuǎn))
?
——————————————————————————–
?
3、云法
??? 云法性似波浪,屬天干壬癸,性能一氣流通,忽高忽低,蕩蕩流行綿綿不息。以拳法性情言之,云從龍,身體行動如神龍游空,蜿蜒旋轉(zhuǎn)行蹤無定,猶水之流,克盡其曲折能事。取諸身屬腎,在五行屬水,故謂之云法水力也。此拳形,外和順,而內(nèi)剛猛,有丹田氣實之妙,古仙云:“丹田氣實,身輕體健”,正是此形之要義。拳行順,則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百疾不生;拳行逆,則意失其真,氣不下降,兩足如浮萍,真勁不生,拙力不化,終身未克有濟也。步徑曲直無定,兩步一組,學(xué)者最宜深究其妙道。??? 法曰:云龍游空忽高忽低,蕩蕩流行綿綿不息,行跡無定身輕腹實萬緣皆空精神蓄之。
? 第一節(jié)云法左開始
? (開始)無極之姿式,先將左足向前進步,右足不動;(左右)兩手同足進時,從胸向前極力伸出,左手心朝上,高與左肩,順膝;右手心亦半朝上,掌伸至左手腕下,相離四五寸;兩肩松開,兩肱屈伸,頭要上頂,腰挺胯墜,兩股屈弓,雙手腕皆宜挺勁,目視左手心,勢謂之云法接手。??? 法曰:左足先開,右足斜橫;兩手同發(fā),迅速要猛;前手平肩,后手抱胸;腰挺胯墜,頭宜上頂;四腕挺將左足尖斜橫,向前進步;左手同步進時,向里合勁,合至手心朝下;右手亦同時向里往上扭勁,扭至手心朝上;兩手一起向后極力拉勁;右肱拉至肘在胸,手順左膝,與心口齊平:左手拉至右肘旁大指相靠,身含縮力;臀下坐力,兩肱屈弓,兩足蹬力,目視右手心。
??? 法曰:右足不動,左足進橫;雙手陰陽,回捋縮弓;左手肘近,右手平胸;臀向下墜,頭宜上頂;股臂曲弓,兩足力蹬:目視前手,神意兼雄。
?? 第三節(jié)云法化身進步
(化身)左斜之足不動,右足向前進步;兩手原勢不變,極力向前推勁伸出,右手伸至高與右肩平順,左手伸至右手腕;股肱皆要半圓形勢,肩松開,挺膝,坐胯,目視前手心。再演,化身,手足身法,數(shù)勿拘,左右進步,化身,皆依此類推。??? 法曰:左足不動,右足前進。兩手原勢,極力前奮。右手順肩,左手腕近。手足與鼻,列成直陣。化身再演,手足莫紊。依次法規(guī),變化通神。
??? 第四節(jié)云法右轉(zhuǎn)回身
??? (回身法)左足在前,右轉(zhuǎn)身,右足在前,左轉(zhuǎn)身;(右轉(zhuǎn)回身法)先將左足尖向回扣勁,與右足呈八字形,右足隨進成順;右手同轉(zhuǎn)身時,向里合勁至心口上,左手亦向下合,往懷里抱勁,至右肘,同時極力伸出,如云法一圖?;匮莼恚匀缜皠?,歸與原地休息。
??? 法曰:左足回扣,右足順進;兩臂合抱,隨轉(zhuǎn)前伸;左右化身,手足莫紊;原地收勢,屏息下沉(見圖11)。
??? 云法在天干中屬壬癸,為九、十,是終極之相。飛法是深秋,云法是寒冬,殺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凈,所以云法象征空無,為化中。??? 化中,重心線讓敵人窺測不到,無跡可尋,好像自己的重心線消失了。云法險惡,因為跟敵人是最近距離,敵我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形。敵人與我抵觸在一起,兩個人之間產(chǎn)生了一條重心線,等于是彈簧的重心線。彈簧的重心線不在彈簧上,而在彈簧的中空處。在空處,卻起實際作用。敵我相較不下,等于兩人成環(huán),中空處有一個兩人共有的重心線,誰先掌握了這條重心線,誰就贏了。??? 李老在西部看過兩個跤王比賽,都是近兩米的彪形大漢,根本沒有抓手、絆子,一上來兩人就貼在了一起,貼上就不動了。過了二十多分鐘,突然一個人摔在地上了,另一個人跳舞走了,就是贏了。
??? 兩人貼在一起后,已經(jīng)不是一般摔跤“維護自己重心、破壞對方重心”的概念了,這個方法已不好用,因為維護自己的重心線,敵人就會找到你的重心線,目標(biāo)一明顯,敵人就好發(fā)力了,你根本躲不開。
??? 敵人與你貼在一起,彼此力量? 連成片,敵人的重心線就次要了,你? 破了它,也不會造成致命打擊。比如? 敵人的重心在右腳,但你絆得敵人? 的右腳離地,敵人也不會倒,因為他? 摟著你的肩,多了一個支點,力學(xué)上? 就完全不一樣了。
兩個跤王平時摔人都是“以己? 之長克敵之短”,以我的穩(wěn)定重心破? 你不穩(wěn)定的重心,但技巧相當(dāng)、又貼? 在一起時,兩個人成一個人了,沒有長短,克不成。面對這新情況,兩個跤王中聰明的一個,僵持了一會,覺悟了,懂得找兩人共同的重心線,一找到,自己占上了這根線,另一個就跌出去了,用不著使絆子。
??? 李老看過這場跤,贊嘆勝出的跤王聰明,同時感慨此地摔跤經(jīng)驗積累得不足,內(nèi)家拳早已將其總結(jié)為“化中”了。象形術(shù)是薛顛第一個廣傳的,甚至具體的架勢可能就是薛顛發(fā)明的,但其中的理法是千年傳承下來的。
??? 化中一法,形意拳有,太極拳有,八卦掌也有,只不過在象形術(shù)中是這個架勢,叫了“云法”。太極拳的“舍己從人”,說得也是此事,不在意自己的重心線,在意的是敵我兩個人組成的這個“大人”的重心線,并不是說要服從敵人,服從敵人不就敗了么?
??? 內(nèi)家拳早積累了此經(jīng)驗,所以要求更高,不能貼住二十分鐘,要一碰就找到這個共同的重心線,一碰就占有它,一碰就敗敵。不是三碰,就是一碰。
??? 云法是冬天之象,萬物絕跡,但土下新一輪的生命也在孕育。云法里有藏手,第一節(jié)動作是左手前伸,右手藏在左手腕下。這個姿勢叫做接手,接住敵人之手,不見得是手,也許是敵人的胳膊,或者是敵人的肘。
??? 總之,用這個架勢才能接住,不管敵人來的是胳膊還是肘,我左手控制住來物的一面,藏著的右手迅速按住來物的另一面,就接住了。??? 接手之法,跟接籃球一樣?;@球飛過來,我兩手同時抓,籃球是滾動的,兩手一塊用力,立刻脫手而飛。接籃球,兩手得分出先后、輕重,籃球飛來,一手先輕輕迎接,讓籃球抵觸在這只手上,另一只手在籃球的另一面稍重地一按,就接住了。
? 敵人的部分肢體被我像接籃球一樣地接住了,他的這部分肢體就不是他的了,他的身體突然被挖走這么一大塊,必然失衡,不用摔他,他就倒了。
??? 第一節(jié)是控人,第二節(jié)是殺招。如果第一節(jié)接住的是敵人整條胳膊,那么第二節(jié)就將這條胳膊往我身體后側(cè)拉,因為兩手控住了敵人胳膊正反兩個點,本有交錯之力,一拉,加劇交錯力,敵人胳膊就斷了。兩手不用費勁去掰,不是掰斷的,是拉斷的。甚至也不是拉斷的,是坐斷的,臀部向后一坐,兩臂拉力自然增強,這就越來越省力了。對于內(nèi)家拳而言,折肢斷骨,并非難事。以此類推,如果敵人跟我玩摔跤,兩手要抄我腿,腦袋暴露了,我接住敵人的腦袋會怎樣?
??? 第二節(jié)是擰、拉動作,左右身交錯,右手拉到左膝上方,右肘拉到左胸心臟前。此式含著致命的肘法,左右身交錯,腰部較勁,可發(fā)力抖肘。??? 為何叫抖肘,不叫掀肘、擺肘或砸肘?因為抖肘不是拳腳功夫,是刀槍之理。抖肘不靠擺動幅度加力,它是扎槍。古戰(zhàn)場上,敵人都有鎧甲,槍桿要抖,才能扎入鎧甲。抖肘就是抖槍,肘尖就是槍尖,從后腰到肘尖之間有一根無形的大槍桿子。
??? 右肘抖肘時,左手藏在右肘下,相當(dāng)于握著槍桿,有助于發(fā)力。藏著的東西都必有大用,抖肘之后,右腿進步,兩手一起前推。
??? 右腿進步,原本在左膝上方的右手,調(diào)到右邊未了,與右腳尖成上下一線。原本左右身交錯,等于擰上了皮筋,現(xiàn)在一復(fù)位,皮筋反彈,也是腰部發(fā)力。前推的兩手,是右手在上、左手藏在右腕下,但上面的右手是虛的,真?zhèn)麛车氖窍旅娴淖笫帧??? 一條路線里有兩個進攻,可比“柄中劍”。柄中劍是暗器,劍柄里藏
??? 著一只短劍,長劍之柄就是短劍之鞘。我一劍向敵人刺去,敵人招架,此時我抽出柄里的短劍,再刺。兩個方向來的進攻好防,雙手刀、雙手劍、雙手錘都好抵擋,一個方向里出來的兩個進攻,就不好防了。
??? 形意拳的高功夫是換勁不換招,一招打過去,敵人擋住,我不改變進攻路線,但拳勁一變,敵人就應(yīng)付不了——這也是柄中劍。
??? 云法的回身動作,是左腳在前,向右轉(zhuǎn)回身,右腳在前,向左轉(zhuǎn)回身。都是向胸腹內(nèi)側(cè)而轉(zhuǎn),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轉(zhuǎn)身的時候,兩手護住胸腹,縮小受攻區(qū)域。而且這樣轉(zhuǎn),兩腳形成了八字步,前面說過,一扣八字步就可以發(fā)力,縮短了反擊的步驟,能應(yīng)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