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牡蠣三百只,不辭長做歐洲人
父親忽然看見兩位先生在請兩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蠣。一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開牡蠣,遞給兩位先生,再由他們遞給兩位太太。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臟長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蠣殼扔到海里?!瓷!段业氖迨逵诶铡?/p>
深 夜 放 毒 警 告?。。。。。。。?!

生蠔,在歐洲它有個更文藝的稱呼,叫做牡蠣。(其實生蠔是不是牡蠣我也不知道,可能有一點區(qū)別)

從古至今,牡蠣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是倍受喜愛的食材。發(fā)現(xiàn)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1萬年前的貝冢顯示,在史前時代,牡蠣便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而日本列島上的土著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時期便已經(jīng)開始養(yǎng)殖牡蠣。

世界范圍內(nèi),最好的牡蠣產(chǎn)自歐洲、日本、北美、中國東南沿海。其中在歐洲,從北大西洋東岸至地中海,都有牡蠣的生長。
在《圣經(jīng)》中牡蠣被譽為"海之神力",而在古希臘神話里牡蠣是代表愛的食物,又被稱為“神賜魔食”。
我把自己的情欲送給了生蠔。——阿弗洛狄忒

在中國,北宋的蘇軾被貶至惠州時,友人以生蠔款待,他從此便愛上了生蠔。他不僅托人幫忙買生蠔解饞,之后被貶到儋州后,更是天天吃生蠔。
海蠻獻蠔,剖之,得數(shù)升,肉與漿入與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K東坡

北宋的著名詩人梅堯臣也曾專門為吃生蠔寫了一首詩《食蠔詩》。

稍稍窺其戶,清襕流玉膏。——梅堯臣
但相比中國,國外喜歡生蠔的名人更多一些,而且已經(jīng)達到瘋狂程度。
羅馬時期
早在古羅馬時代,牡蠣就是羅馬美食的象征,也是羅馬軍團的主要軍糧之一。
羅馬共和國時代的塞爾吉烏斯?奧爾塔被認為是羅馬第一個牡蠣養(yǎng)殖者和商人。他利用自己豐富的水利知識,建立了一個精密的牡蠣養(yǎng)殖系統(tǒng),這個養(yǎng)殖系統(tǒng)包含有水槽和水閘,可以控制潮汐,從而更利于牡蠣的生長。(為了吃人類的天賦點點的特別快)

在英國曾發(fā)現(xiàn)過羅馬軍團的遺跡,重要的文物就是由大量牡蠣殼形成的貝冢。英國的惠特斯特布爾鎮(zhèn)、法國的康卡勒從羅馬時期便以牡蠣而聞名。

歐洲最早烹飪牡蠣的方式也來自古羅馬。
古羅馬的凱撒,他十分喜歡生吃新鮮牡蠣,認為這樣是補充精力的好辦法(畢竟。。。),對于不列顛島和高盧的牡蠣異常喜愛。

傳說當年凱撒大帝遠征英格蘭,就是為了霸占泰晤士河畔的牡蠣。
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圖密善,據(jù)說只要吃一口就能品嘗出牡蠣的產(chǎn)地。

中世紀
歐洲中世紀,牡蠣中的上等品深受貴族的喜愛。平牡蠣比長牡蠣更有一股貝類特有的體液鮮味,被認為它與葡萄酒、香檳搭配食用別有一番風味。

近代
在16世紀的歐洲,牡蠣、龍蝦曾是給窮人、孤兒、奴隸和囚犯做主食的。
從17世紀開始,牡蠣有了更多的吃法,但美食家始終推崇生食。

拿破侖對牡蠣也異常喜愛。

牡蠣是我征服女人和敵人的最佳食品。——拿破侖
到了19世紀,由于大規(guī)模養(yǎng)殖的進行,牡蠣成為了一種十分便宜的海鮮,工人階級也能當作日常食物來食用。

在19世紀末,美國紐約港的牡蠣養(yǎng)殖場每天都會打撈600萬只新鮮牡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紐約的大街小巷布滿了牡蠣攤。在曼哈頓某條街附近的牡蠣攤上,一分錢一個,6分錢吃到飽。

牡蠣隨著大規(guī)模捕撈,也漸漸變得高大上起來。賣牡蠣的餐館裝修的越來越豪華,吸引了很多商人。隨便走進一家餐館,都能聽到敲擊牡蠣和吮吸的聲音。
“鐵血宰相”俾斯麥對牡蠣也非常喜歡,曾經(jīng)一次就吃掉了175只牡蠣。

現(xiàn)代
之前講到的“紅男爵”里希特霍芬也喜歡吃牡蠣。

據(jù)戴爾?M?蒂特勒的《紅男爵隕落的那天》記載:我們常常和駐扎在距離俄國邊境約10公里的分隊戰(zhàn)友在軍官俱樂部碰頭聚會,吃著精致烹飪的牡蠣,喝著香檳談笑風聲,或來一場無關痛癢小賭。大伙一起樂活鬧騰,誰也沒有去考慮戰(zhàn)爭的事情。
艾森豪威爾對牡蠣的喜愛也是人盡皆知。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他在生病后每日會吃一盤牡蠣來加快康復,在這期間甚至還發(fā)明了一道——艾森豪威爾生蠔宴。

現(xiàn)代科學檢測證實牡蠣的壯陽功效:牡蠣肉類里含有非常豐富的氨基酸,能夠激發(fā)性荷爾蒙,而且它的高鋅含量有助于產(chǎn)生睪酮。牡蠣所含的蛋白質是牛肉的6倍,所含食物熱量也極低。(所以知道為什么名人愛吃牡蠣了吧。。。)

除了上述名人,比如巴爾扎克、大仲馬、莫泊桑、情圣卡薩諾瓦等等。
可惜了,我海鮮過敏。。。





史料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在評論區(qū)留言
別忘了點贊、投幣、收藏、關注

加入本群,有《共產(chǎn)黨宣言》等學習資料,人才也多,說話又好聽,哇,我超喜歡這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