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節(jié)考》和《空屋》
《楢山節(jié)考》深水七郎著,算是這陣子讀到的印象比較深的日本非推理文學。故事發(fā)生在信州山(但在后記里重回楢山舞臺中可以看出實際小說原型地并不屬于信州)里的小山村里,開篇時阿玲婆婆聽到了她所期待的兩種聲音:其一是村里該在盂蘭盆節(jié)時響起的祭歌:楢山祭喲來三次了,栗子樹喲也開花了。作者在此提到“年紀不饒人”,這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歲月催人老,而是在這個小山村里代表著真實存在著與年齡有關的“死線”,村里有參拜楢山神的習俗,當老人年滿70歲后就會由孩子背著進山參拜,其實就是隱晦的“棄老”,在這背后折射出的是貧窮封閉的山村為了種族延續(xù)的殘酷選擇。在生產(chǎn)落后的條件下,要想生存下去,必須要保證食物足夠果腹,為了家族能夠存續(xù),個體就要為之讓路,成年人是珍貴的勞動力,老人嬰兒是糧食的消耗者,尤其是持續(xù)衰弱的老人,自然成了整個家族的包袱,于是就在種種習俗的掩飾下遭到拋棄。阿鈴婆婆69歲了,她滿心里只有兩件大事,一個是為參拜楢山做好準備,另一件是為新近喪偶的兒子辰平找一個續(xù)弦,她所期待的另一種聲音即是在村子間傳達消息的飛腳能帶給她關于為兒子娶妻的消息。辰平的續(xù)弦很快就在對面村子找到了,為楢山的準備則是預備米酒等招待客人的儲備。阿鈴雖然69歲了,但是身體還好得很,甚至一口牙齒吃脆脆的豆子都不在話下,但這反而還成了她的心病----不夠衰老。于是她不惜用火石敲,向磨盤撞,就為了把牙打壞,偽裝出自己已經(jīng)垂垂老矣的假象。食物至上的理念之下,讓人性顯得十分扭曲,早早地生養(yǎng)孩子的老婆婆,年滿70遲遲不上楢山的鄰居都會被認為是不守規(guī)矩的人,會覺得丟臉,而不管是楢山的小調(diào),還是上楢山時下雪被認為是好運,都是在妝點封閉村子里的棄老習俗。偷拿了鄰居食物的雨屋一大家子十幾口人全數(shù)遭到了村人的殘忍虐殺,因為偷食物在村里是重罪,是對村子存續(xù)的最大危害,而不上楢山的鄰居最終也被親生兒子推落山崖。阿玲婆婆對上楢山做得很完美,對整個家的操持也是盡心盡力,她不是知書達理的女性,但嚴守習俗置生命于不顧的形象卻有種打動人心的厚重??雌饋頊缃^人性,不通情理的野蠻之下卻更顯出人形的光輝,也許其中飽含愚昧,但是也是被逼無奈的選擇。
? ? ? ? 而粗略看了下網(wǎng)上對獲得了戛納電影節(jié)金棕櫚獎的《楢山節(jié)考》改編電影的介紹,可以知道導演對劇情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把《楢山節(jié)考》這一篇和短篇小說集中的第二篇《東北的武神們》進行了糅合,將第二篇中受歧視的主角變成了阿玲婆婆的二兒子,從而讓整部電影情節(jié)更加厚重了。但是也更讓我懷疑是否講述一個民族的苦難的電影或者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更容易獲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