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劉備自己選擇:諸葛亮龐統(tǒng)法正只能留下一兩個,他會先后拋棄誰?

劉備集團一直存在人才匱乏的問題,三大謀士最后只剩下諸葛亮,伐吳時五虎大將沒了三個半:黃忠、關羽、張飛先后辭世,馬超重病不起,碩果僅存的趙云還公開表示反對。
雖然還沒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窘境,但劉備伐吳缺一個好參謀長,那卻是不爭的事實,連諸葛亮事后也扼腕嘆息:“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strong>
諸葛亮十分清楚,在劉備面前,法正說話更好使,如果法正還在,伐吳之戰(zhàn)也是可以打一打的,而且也未必會打輸。
法正在劉備集團的地位很高,“外統(tǒng)都畿,內為謀主”,把諸葛亮弄得只能當后勤部長:“先主外出,亮常鎮(zhèn)守成都,足食足兵。”
劉備活著的時候,打仗基本不帶諸葛亮玩兒:入川之戰(zhàn),參謀長是龐統(tǒng);漢中之戰(zhàn),參謀長是法正。
我們細看《三國志》卷三十五和三十七,就會發(fā)現(xiàn)諸葛亮和龐統(tǒng)、法正的戰(zhàn)略構想是不一樣的,諸葛亮跨有荊益的“隆中對”大家都會背,但是龐統(tǒng)卻很不以為然:“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于外,今可權借以定大事?!?/strong>
事實證明,龐統(tǒng)的見解很有預見性:如果劉備坐守荊州,孫權和曹操兩面夾攻,他就只能去蒼梧去投奔老朋友吳巨了。
諸葛亮提出了要謀取益州,卻沒有提出具體意見告訴劉備如何謀取,更沒有幫劉備想出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這不是諸葛亮智慮短淺,而是他還在恪守君子之道,要等劉璋實在不行了,劉備再順應蜀中百姓和門閥的請求,一路被迎接進去。
但是從后來發(fā)生的事情來看,劉璋并沒有失去蜀中民心,絕大多數(shù)本土士族庶族還是愿意為劉璋戰(zhàn)斗到最后,對劉備入川也十分反感。
建安十九年,劉備圍困成都數(shù)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戰(zhàn)?!?/strong>
僅此一句話,就足以證明劉璋并不是一個奢靡無度的庸主:"父子在州二十馀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zhàn)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厭戰(zhàn)的劉璋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這段史料讀起來,讓人忽然對劉璋起了同情之心和一點點敬意:如果劉璋堅持不降,劉備能在西川支撐多久?劉璋之降,不是弱,而是仁。
劉備訕訕地接過劉璋捧出的印信和戶籍,心中肯定要感謝已經在雒城攻堅戰(zhàn)中陣亡的龐統(tǒng)龐士元:要沒有龐軍師替我找到入川的借口并獻上中下三策,我怎能擁有這片天府之土?
劉備管龐統(tǒng)叫軍師是沒錯的,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發(fā)明了一個稱號叫“軍師中郎將”,諸葛亮和龐統(tǒng)不分大小先后,都可以被尊稱為軍師。
在漢末亂世,軍閥混戰(zhàn)兼并,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玩兒地就是權謀和狠辣,正人君子諸葛亮,是說不出龐統(tǒng)那番話的:“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后,封以大國,何負于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strong>
龐統(tǒng)這番話可以理解為只要地盤不要臉盤,也可以往好聽里說,叫“逆取順守”,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劉備一個心理安慰,免得他在拿下西川后不好意思——如果劉備會不好意思的話。
龐統(tǒng)在雒城陣亡,劉備可是哭了好幾天:“先主痛惜,言則流涕?!?/strong>
我們翻遍三國史料(《三國演義》不算),也找不到劉備哭關羽張飛的片言只字,事實上劉備只為兩個人大哭,一個是龐統(tǒng)龐士元,另一個就是法正法孝直:“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明年卒,時年四十五。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strong>
尚書令相當于曹操的荀彧,護軍將軍相當于劉邦的陳平,法正在劉備集團的官職雖然不是最高,但受寵信程度,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關羽、張飛、馬超、龐統(tǒng)、黃忠、趙云的謚號,是劉禪在季漢滅亡的兩三年前,也就是景耀三年和四年才追授的,而法正是剛辭世就獲謚號曰“翼侯”。
剛克為伐曰翼,思慮深遠曰翼。劉備給法正親擬的謚號,擺明了是把法正當成了自己最得力的助手。
諸葛一生唯謹慎,連劉備在漢中之戰(zhàn)打到緊要關頭急需支援,他都要開會研究一下:“先主爭漢中,急書發(fā)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楊洪,字季休,后為蜀郡太守、益州治中從事),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zhàn),女子當運,發(fā)兵何疑?’”
精通古漢語的讀者諸君肯定能從這段史料中讀出很多問題來,但是那與本文關系不大,就且放在一邊不提。
劉備和法正在漢中咬緊牙關作戰(zhàn),最后熬走了曹操,這樣才有了后來的漢中王——劉備不自稱荊王、益王而自稱漢中王,也是頗有深意的。
漢中之戰(zhàn),劉備是總指揮,張飛、馬超、黃忠、趙云是大將,運籌帷幄的是龐統(tǒng),這一點連曹操都很清楚:“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
劉備進取西川是聽了龐統(tǒng)的建議,跟曹操爭奪漢中,則是法正力主:“今策淵(夏侯淵)、郃(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克之之日,廣農積谷,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strong>
半壺老酒原先喜歡把引用史料翻譯成白話,后來才知道純屬畫蛇添足:很多讀者對任何一段史料,都有著更深刻而又精準的解讀,有時候一句評論,完全可以作為一篇文史文章的標題。
法正對劉備說的那番話,當然也可以解讀為升級版的“隆中對”,而且似乎更穩(wěn)妥可行。
法正和龐統(tǒng)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可操作性極強,可惜天不假年,天不佑漢,這兩個實戰(zhàn)派謀略家先后戰(zhàn)歿病亡,劉備等于折了兩只羽翼。我們細看三國史料,就會對龐統(tǒng)法正之歿更感痛惜:法正比諸葛亮大五歲,龐統(tǒng)只比諸葛亮大兩歲,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同齡人,若不是分別以四十五歲和三十六歲英年早逝,那可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劉備兩番痛哭,當然是舍不得龐統(tǒng)和法正離自己而去,于是這時候問題就出來了:讓劉備自己選擇,諸葛亮龐統(tǒng)法正只能留下一兩個,他會先后拋棄誰?
在半壺老酒看來,劉備寧肯失去自己一只胳膊一條腿,也不愿意失去換其中任何一個人,讀者諸君肯定也難以做出取舍,我們就只能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龐統(tǒng)法正都在,能否與諸葛亮優(yōu)勢互補相得益彰?如果三個人都活到季漢肇基,誰的作用和貢獻會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