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無條件接納?
如何理解無條件接納?
我發(fā)表了一些對無條件接納的看法,反應比較強烈,有人認可,有人反對,認可的比較都是以前接受無條件接納指導的家長,現在孩子徹底躺平,后悔當時聽了一些專家的話,質疑的多數是心理咨詢師,認為我理解的不透,才有這樣的觀點。
無條件接納的理論來自人本主義療法創(chuàng)始人羅杰斯提出的,就是心理咨詢師要充分理解、尊重來訪者,是有著積極意義的,但是被很多人濫用,比如孩子不能去學校,在家生活混亂,黑白顛倒,有的心理咨詢師就讓家長無條件接納,孩子怎么做都不要說,導致孩子更加不規(guī)律,復學更加困難,家長有疑惑,孩子怎么越來越嚴重怎么辦,咨詢師批評家長,說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不是接納他的行為,不好的行為還要規(guī)范。
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人的認知思與情緒,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就拿杞人憂天來分析,這些杞國人首先是大腦里有了天可能塌下來的知識,有了這個知識,就會焦慮,焦慮以后就會心神不寧,到處躲藏,這是行為。一個學生,大腦里有了一些不合理認知,經歷過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產生焦慮,出現厭學情緒,成績下降,看不到希望,每天不學習,實際是學不進去,沒黑沒白的玩游戲,看手機,他的認知思維不改變,就會焦慮,后邊的行為就有擺爛,不調整認知思維,焦慮情緒就在,后邊的行為他自己根本控制不住,你去接納他的情緒,去規(guī)范他的行為,你認為能做到嗎?
一些心理咨詢師讓強迫癥患者患者接納癥狀,實際就是忍受癥狀,你知道強迫癥發(fā)作的時候有多痛苦嗎,你接納一個試試,這種方式時間長了,患者越來越怕癥狀的出現,因為有癥狀就會痛苦,導致癥狀不斷加重。
無論是厭學休學的學生,還是強迫癥患者,尊重是對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改變認知思維,尤其是控制不住的自動化思維,只有錯誤的思維改變了,思維理性了,情緒才會平穩(wěn),后邊的行為才是正確的。
否則的話,學生的問題,強迫癥患者,只能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