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你就是你最大的底氣
孟子為什么有底氣?
春秋的時候人們還比較講禮,連打仗都不怎么下死手,所以孔夫子可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三家分晉是從春秋到戰(zhàn)國的分水嶺,曾經(jīng)的霸主晉國被它的二級封建貴族分為韓趙魏三家。魏國率先開始任用法家人物進行改革,人們開始變得殘暴、嗜殺、沒有耐心。儒家的那一套“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的仁政思想太慢,太理想主義,也太危險,魏國、秦國的戰(zhàn)車已經(jīng)開動,你才開始搞井田制、什一稅,未免太迂腐了些。所以,孟子面臨的職場環(huán)境是很差的,就好像你在人人都做互聯(lián)網(wǎng)高科技的時代勸大家慢一點、不著急一樣。
然而孟子并不怕,甚至還有點囂張。在《孟子》開篇,他見到的人就是最愛打仗的魏惠王,因為魏國的國都在大梁,所以人們叫他梁惠王。梁惠王也不客氣,說:“老頭,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給我們國家?guī)砗锰幍陌??”梁惠王?xí)慣了法家和縱橫家的套路,認為孟子帶來的一定是各種表格戰(zhàn)略和戰(zhàn)爭建議。就像今天的一家大企業(yè)見到咨詢公司,首先就問:“如何提高我們的利潤率?怎么獲得更大的市場占有率?”孟子說:“王何必曰利?”“動不動就說利潤,你俗不俗?我來跟你談?wù)勂髽I(yè)的價值觀吧!”孟子的大義凜然震懾住了梁惠王、齊宣王、滕文公這些大大小小的君主。雖然后來未必按照孟子的咨詢方案辦,但至少,咨詢費都結(jié)了。
目光短淺的人會說孟子不切實際。他說天下將“定于一”,這個“一”是一個不嗜殺的王者。但結(jié)果天下被最嗜殺的秦國統(tǒng)一了,打臉??!但如果孟子還在,他會告訴你殘暴的強秦只是歷史上的一朵小浪花,因為法家的統(tǒng)治思想才是理想主義。他們把老百姓都當(dāng)作傻子、懦夫、奴才。儒家把人當(dāng)人。所以老百姓不會像墨子要求的那樣無私,也不會像楊朱說的那樣自私,更不會像法家設(shè)想的那樣懦弱。老百姓需要土地、糧食、衣帛和蛋白質(zhì),需要王者之師的保護,需要君子、大人的教誨。后來的人理解了孟子,他所說的比孔子更加清晰具體和堅定。所以最終中國走向了“儒法國家”的穩(wěn)定結(jié)構(gòu),儒家的理想和法家的手段相結(jié)合,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中庸吧。
所以孟子的底氣首先來自他的自洽。他認同孔子的理念,并想通了自己的使命?!柏M好辯哉?予不得已也。”當(dāng)他認識到自己的使命、愿景、價值觀以后,剩下的就是心無旁騖地做事了。他拿著自己的商業(yè)計劃書四處游說,參加各種學(xué)術(shù)和商業(yè)活動,與墨家、楊朱、縱橫家、法家展開辯論,擴大儒家的社會影響力;他培養(yǎng)學(xué)生發(fā)展隊伍,與貴族和王侯們交朋友,尋找讓儒家思想落地的機會;他說寓言、講故事,結(jié)合案例展開討論,把儒家的思想成體系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所以在一貫論資排輩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孟子能夠超越顏回、曾參成為亞圣,實在是實至名歸??梢哉f沒有孟子的大義凜然和中流砥柱的作用,儒家很可能淪為諸子百家中的普通一員。
孟子的另一個重要的底氣來源是他對于人性的堅信。這個世界到底是好人多還是壞人多?人性本來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這些問題可能難以有確切的答案,但是你可以選擇自己相信什么。荀子選擇相信“人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個選擇冷靜而智慧,但缺乏光輝和力量。孟子相信“人性本善”,這個選擇可能讓他傷痕累累,但是大而有光輝!當(dāng)你選擇像荀子一樣冷眼旁觀,也許會少受一些欺騙和背叛,但你的內(nèi)在力量也在不斷損耗。為了一群骨子里就壞的眾生,我們拼搏個什么勁?而當(dāng)你選擇像孟子一樣傻傻地對人性充滿期待,你的每一次努力都突然有了價值。即便是做錯了事的壞人,在你眼中也成了迷途的羔羊。這種前提才能夠帶來源源不斷的愛和力量。所以孟子說他善養(yǎng)浩然之氣,并非每天呼吸吐納練氣功,而是“集義而成”。
最后,孟子還有一股底氣來自對自己負責(zé)。他雖然每天奔走呼號地想要改變這個世界,但他唯一要有所交代的只是自己。“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對于來自社會的評價早已洞若觀火。你只需要做好自己,不斷地反省和改變。如果你自忖沒有問題了,那些依然向你不斷吠叫的就是禽獸了,跟一群禽獸你較什么勁?如果你覺得你所做的事是道義所在,那么,雖千萬人吾往矣!
讀《孟子》和讀《論語》的感受完全不同??鬃幼屇阗潎@,一個人說話做事竟然能如此合適!孟子則給你力量,一個人可以不怕敵人、不怕強權(quán)、不怕失敗,甚至不怕犯錯!
今天的職場當(dāng)中最熱門的話題能反映出大家最大的困惑。比如:躺平還是內(nèi)卷的問題,追求理想還是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的問題,該創(chuàng)業(yè)還是守住這份工作的問題,等等。其實我們總是處在患得患失之間,孟子并不能替我們做出決定,但是讀《孟子》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浩然之氣,讓我們的人生境界上升一個層次。很多問題在原來的層次是無解的,但當(dāng)你的人生產(chǎn)生了位移,從更高的高度上看,那些問題就不再是個問題。比如年輕人常問:為什么我努力讀了書,但生活沒有變好?孟子就講了“杯水車薪”的故事。他說水能救火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你用一杯水想去救一車正在燃燒的柴草肯定是不行的。我們的努力和精進有時候就是要等待擊穿閾值的那一刻。孟子就是這么善于講道理,他的書能夠成為經(jīng)典,就是因為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讀書人曾經(jīng)被他點醒,被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