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摘抄_國外教育政策研究基本文獻講讀
國外教育政策研究基本文獻講讀

教育改革的概念形成
知識從來不是中性的
教育政策與改革的全球化
教育改革:來自本土知識型的沖擊力
教育機會均等的觀念
提高發(fā)展中國家的教育質(zhì)量的政策
參考文獻:

第四編 教育政策與教育改革
教育政策研究的學科基礎
公共行政的首要原理
系統(tǒng)分析的研究方法論

規(guī)范研究
價值研究
行為研究
文化政治學與文本
制度分析與教育研究
參考文獻:


第三編 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論
政策是關鍵

理論策略
從邏輯上講,政策與利益 沖突 專制 或公正是分不開的
政策明顯是一件對“價值觀進行權威性配置“的事情;政策是對價值觀的可操作性表達,是”對法定意圖的表述”
兩種政策制定模式——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民眾永遠是犯上作亂和變化不定的,他們的意見和判斷很少是正確的(參見:Alexander Hamilton,as recorded by James Madison, Records of the Federal Convention of 1787)
一切社會都將其公民分為兩類:少數(shù)人和多數(shù)人
公民參與的初始步驟
在經(jīng)驗中學習:政策執(zhí)行的經(jīng)驗教訓
政策執(zhí)行人員并不總是照章辦事,當然也不會最大限度地執(zhí)行政策的意愿目標
政策執(zhí)行是動態(tài)的過程,執(zhí)行問題永遠無法全部解決,而是一個多層次、不斷反復的過程
政策結果最終取決于執(zhí)行鏈條上的個人行為和教育系統(tǒng)中的底層官員(Weatherley & Lipsky,1977)
執(zhí)行過程的每一個小點上,政策被轉換為個人的理解和反應
成功的政策執(zhí)行通常都需要政策壓力和政策支持的結合
政策的成功取決于兩大因素:地方的能力和自身意愿
政策和實踐的困境(上)
政策手段的顯著性及執(zhí)行力的變化不僅與其他的手段和能力有關,還和政策的目標和環(huán)境有關
由于政策本身相對清晰或模糊,使得實施基金政策的困難或緩解或加劇
政治家并不總是致力于制定完美的政策
美國教育政策和教學實踐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個事關所有人利益的問題
政策和實踐的困境(下)
參考文獻:

第二編 教育政策過程
政策取向
政策趨向具有高度的時間敏感性
當一個人用基本的政策術語來思考時,就有必要使用模型,模型的精致說明足以使研究者能處理復雜的制度情景
政策科學重視方法,其哲學基礎建立在邏輯實證主義之上;
政策科學為改善民主實踐而提供必要的知識指導;
政策科學史一門對于實踐和空間都非常敏感的學問;
政策科學具有跨學科的特性;
政策科學不可缺少“發(fā)展建構”;
政策科學是一門必須和政府官員共同研究的學問。
政策科學六大特點:
政策科學的范式(14點)
政策科學必須符合所有科學工作的基本標準,并且顯著地改善政策制定
政策科學致力于讓自己在實際的這個測制定中被更多的利用,以及為公共政策制定系統(tǒng)中的各個政策科學崗位提供專家
政策科學要努力具有自我意識,能夠為了專門研究和有意識的設計把自己的范式、假設、隱形的結論以及應用作為主題
政策科學既修正公認的科學原則和基本方法論,又將它們拓展到工人的科學研究的范圍之外
政策科學要讓系統(tǒng)的知識和結構化的理性來為公共政策制度的改善作貢獻
政策科學對變化過程和動態(tài)情景高度敏感
政策科學對時間非常敏感,它把現(xiàn)在視為鏈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梁
有組織的創(chuàng)造,包括價值創(chuàng)造,是政策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政策科學注重方法和適當?shù)哪繕?,而不是絕對價值
政策科學將隱形知識和個人經(jīng)驗作為知識的重要來源,這對較為傳統(tǒng)的科研方法是一種補充
政策科學需要在通常一分為二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政策科學需要打破傳統(tǒng)的學科間的界限,尤其是行為科學和管理科學間的分界
政策科學聚焦宏觀層面,即公共政策制度體制——從地方的公共政策制度,到國家的以及跨國的公共政策制度
政策科學主要關心的史對社會管理的理解和改善
政策研究的基本概念
這些概念可以又不同的說法,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有時還會互相矛盾,至少從表面上看是這樣
政策研究是一種多元化的工作,又很多側面和多種觀點,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模糊性決策“是所有決策都面臨著不確定性,并且在重大問題上會遇到知識匱乏的情況
現(xiàn)實和問題的理解是政策制定的基礎
精心策劃的行動的確也能影響歷史進程,但干涉歷史發(fā)展的精英們往往無法預料發(fā)展的方向,或者這種發(fā)展是由很多無法預料的因素累計形成的。
從政策原本的期望和要實現(xiàn)的目標考察,成功的先例很少;變革的夢想很少能成為現(xiàn)實,并且漸進性政策對歷史發(fā)展的主流幾乎沒有什么影響。
政策研究是很自負的:它雄心勃勃地要求自己致力于對所有人類活動提供科學的指導——根據(jù)我們的意愿,通過明治的決策和行動影響未來。
直接決策者之間的非正式合作
許多政治學家認為討價還價是政治的一個根本過程。有些人幾乎斷言討價還價是政治過程的中心,討價還價的本領是政治家的決定性的本領。
什么是政策?文本、軌跡和工具箱
我們的主觀意圖 表達 ?知識 權力關系都是由話u建立 提供的
話語不是事物本身,它們不能確定事物,但是它們能夠構成事物一部分;而當真的成為事物一部分的時候,它們又銷聲匿跡了。
”二次適應“
權力關系存在于這些關系之中
情景的變量:政策通常不告訴你應該做什么,但政策能創(chuàng)設一個具有選擇性的情景,它能告訴你如何縮小或改變未來的行為范圍,或者幫助你設定特定的目標或結果
有些政策文本的第一首資料從來少為人知
政策是各種影響力和議程重新”裝配“的產(chǎn)物。在政府內(nèi)部,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充滿了臨時性、偶然性和討價還價
政策是不同階段不斷讓步的產(chǎn)物
任何一項政策都充滿了政治而且變幻無常,它總是處于“正在變成什么”“過去曾是什么”“從來不曾是什么”或“不完全是什么”的狀態(tài)中,對于任何政策的文本都是”見仁見智“的
政策是”客觀存在的事物“,但政策主要是“過程”和“結果”
教育政策
有些問題不能簡單歸類政務問題
誰來制定政策,并由誰來負責這套教育系統(tǒng)的運行人事問題
教育對象問題
課程問題
財政問題
教育與政策:變化中的范式與問題
大政策小世界:教育政策的國際視角
新管理主義
公共選擇理論
操演性——運行中(可度量)或消失
管理原則
在國家與其內(nèi)外部環(huán)境建立起嚴格的功能性關系新制度經(jīng)濟學
新自由主義、市場思想
教育研究與教育決策
傳統(tǒng)的線性模式
問題解決模式
相互作用模式
政治模式
戰(zhàn)術性模式
啟蒙模式
作為社會學術研究的一部分來研究模式
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模式
不平等的地位
看問題不同角度
對學術不同看法
引起分類的原因:研究工作不適合特殊的形式需要;成果說服力不強;研究成果的推廣工作缺乏效率,某些成果并沒有能滲透到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執(zhí)行者中;
兩種不同的文化——研究者和決策者
以證據(jù)為基礎的教育政策:教育實踐和研究的轉型
以證據(jù)為基礎的政策極有可能會引起教育實踐以及教育研究方面的改革。以證據(jù)為基礎的政策最終終將會促使教育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第一編 教育政策與教育政策分析
在全球化、知識商品化的背景下,教育政策服務于誰的利益?
《大政策校世界:教育政策的國際視角》前言
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