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大朝臺之中臺頂演教寺
五臺山是一個充滿靈性的地方,親登五座臺頂,朝拜五方文殊,有著無比殊勝的意義。朝圣五臺山,走近清涼境,給靈魂一次洗滌,喚醒一世的心境安寧!
中臺頂
中臺頂,位于臺懷鎮(zhèn)西北10公里處,海拔2894米,是五臺山五座臺頂中海拔第二高的山峰。相比于東臺的峻拔、南臺的秀麗、西臺的雄奇、北臺的巍峨,中臺最大的特點就是臺頂平坦寬闊,山形像一頭威猛的雄獅。 中臺頂面積廣闊,是五大臺頂中面積最大的一個臺,所以又名平頂山。盛夏時節(jié)登上臺頂,滿目翠碧生輝,特別是在雨過天晴之后,石面望去碧翠欲滴,仿佛是巨塊的翡翠,因此中臺也稱翠巖峰。 由于海拔高的原因,晴朗時候,萬里無云,在中臺頂向北一眼望去,可見繁峙、代縣一帶;向東眺望,可見冀中平原一帶;俯瞰臺懷鎮(zhèn),整個五臺山寺廟群盡收眼底。起霧的時候,山頂云霧繚繞,飄渺如仙境,演教寺在云霧包圍之中更像天上宮闕。
演教寺
《清涼山志》記載:“隋文帝開皇元年,下詔。五頂各置寺一所,設文殊像,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边@是演教寺最早的開始。明弘治年間重修演教寺,現(xiàn)存建筑惟喇嘛塔為明代遺構(gòu),其余皆為新建。 演教寺規(guī)模宏大,是五個臺頂上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主體建筑有文殊寶殿、大雄寶殿和五百羅漢殿等。采用紅墻黃瓦,建筑等級規(guī)格較高。 ?演教寺主供孺童文殊,孺童之意,是說文殊菩薩心境毫無雜念,純真無邪,有一顆赤子之心,象征佛法清靜無染,如孺童一般純潔無瑕。 五臺山為文殊菩薩演教說法的道場,演教寺名,就是取意于文殊菩薩在此演教說法。演教,為演釋佛教儀理之意。
龍翻石傳說
站在中臺頂上,一眼望去,有很多很多的石頭。這些石頭有棱有角,有的如大象,有的像臥牛,石面雜生苔蘚,陽光照射,碧翠生輝,如蛟龍騰起,人們稱之為“龍翻石”。 徐霞客曾經(jīng)在《游五臺山日記》中寫到:“余先趨(中)臺之南,登龍翻石。其地亂石數(shù)萬,涌起峰頭,下臨絕塢,中懸獨聳,言是文殊放光攝影處?!? 傳說,文殊菩薩從東海借回了歇龍石,改變了五臺山的氣候,卻不提還石一事。東海小龍追到五臺討還,揮舞龍爪,在臺頂上亂翻亂挖,形成了龍翻石。
雍正皇帝曾作詩:
五朵青蓮簇翠鬟,峨峨一朵涌中間。
近來若個宗風徹,至此方知佛日閑。
采菊梵仙歸洞去,踏花獅子自空還。
法身寶塔門門現(xiàn),畢竟游人未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