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7座重要城市,為何成為了古代戰(zhàn)爭中的兵家必爭之地?
中國歷史上有七座兵家必爭之地的大城市,它們扼守著中原腹地的咽喉要道,一旦丟失便可能危及國運。時移世易,不同朝代面臨的局勢各異,這些城市也因時制宜,擔起了不同的責任。然而不變的,是它們對國家存亡的重要性
抵御外侮的北方長城,南守家國的中原屏障
公元前214年,秦王政命蒙恬出兵,大破林胡族,奪取今蘭州一帶的河西走廊。此后,秦將士駐守蘭州,并建造城池加以防御。他們稱蘭州為“金城”,意為固若金湯,堅不可摧。兩千余年過去,蘭州依然矗立在黃河之濱,屹立西北,面對漫漫草原。在中國封建王朝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漫長歷史長河中,蘭州始終扮演著堅強的邊塞屏障角色,成為兵家爭奪的熱點。

當年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之后,勵精圖治,先后五次發(fā)兵擊滅北方戎狄。其中最慘烈的一次是蒙恬出擊林胡,大破其10余萬大軍。秦軍乘勝追擊,直抵河西,將今天蘭州附近區(qū)域納入版圖。這里山川險要,控制西北要沖,具有極高的戰(zhàn)略價值。秦王決定在此屯兵設防,選擇軍事實力最強的蒙恬率領秦軍五萬駐守蘭州。
蒙恬深知蘭州的重要性,把這里稱為“金城”,寓意固若金湯,堅不可摧。他按照秦王要求,在蘭州周邊修建了高大的城墻與護城河,并囤積大量糧草物資。同時訓練士兵,使其變?yōu)橐恢?zhàn)斗力頂尖的守軍。以此構(gòu)筑秦王統(tǒng)一天下后北方的堅固防線。
多年后,劉邦建立漢朝取代秦朝后,蘭州的軍事價值依然凸顯。匈奴單于冒頓勇猛善戰(zhàn),長期侵擾漢朝北方邊疆。為了反擊匈奴,漢武帝選擇蘭州作為主要進軍基地。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親率大軍自蘭州出發(fā),深入河西走廊。此次出戰(zhàn)人數(shù)達30萬,軍資遠運蘭州作為大本營。經(jīng)過血戰(zhàn),漢軍擊敗匈奴右賢王,奪取西域柳中王國。此役展現(xiàn)出蘭州在漢與匈奴爭奪西域的戰(zhàn)略地位。蘭州不僅是軍隊的集結(jié)地,更是西域必經(jīng)的門戶通道。
此后,西漢加強蘭州的防務建設,并在此訓練駐軍。蘭州成為連系中原與西域的橋梁和屏障,發(fā)揮著樞紐作用。每逢漢朝派兵出征匈奴,蘭州都作為重要基地。這里駐扎的漢軍將士,戰(zhàn)斗經(jīng)驗豐富,守衛(wèi)家國的決心堅定。他們與匈奴多年對峙,建立起戰(zhàn)無不勝的勇猛氣魄。每當匈奴來犯,蘭州守軍就如長城一般,以少勝多,大破來犯之敵。
北疆屏障 大同錦州 遏制外敵的長城
與蘭州相同,北京和大同又組成了第二道防線。早在遼金時期,燕云十六州就是北方政權(quán)侵擾中原的必經(jīng)之地。金朝將領完顏宗翰曾說:“燕云之地,鑰鎖關隴,若失此地,則中原可蹙手取也?!?/p>
神宗趙構(gòu)執(zhí)政時期,大金國力強盛,不斷發(fā)兵侵擾北宋邊界。為穩(wěn)住局勢,趙構(gòu)在燕云十六州地區(qū)修建軍事重鎮(zhèn),并在大同筑起層層防線。北宋統(tǒng)治者看著金兵屢次侵擾,卻無能為力。他們深知大同的重要性,多次提出增兵這個地區(qū),但都因朝中奸佞阻撓而功敗垂成。這使北宋君主們朝思暮想,卻只能任憾地望著大同城中飄揚的煙塵。
大同多次被金兵攻占,宋軍卻難以反擊奪回。1142年,完顏亮率軍攻下大同,俘虜其守將,北宋震驚。隨后,又在1151年被完顏亮占領。兩次淪陷都讓北宋統(tǒng)治者痛心疾首,卻無力回天。
直到金朝覆滅后,元世祖忽必烈終于攻占大同。這為征服南宋掃清了最后障礙。大同失陷的消息,讓宋帝昺五內(nèi)俱焚。他說:“大同不可復得矣,此天亦已亡我也!” 了他對大同的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