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今行政區(qū)劃變遷考·河南篇

河南省位于中國中部,東接安徽、山東,北接河北、山西,西連陜西,南臨湖北。
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是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中國人以中為尊。河南,過去曾被稱為“中原”“中州”“中土”,可謂是萬變不理其“中”,河南的地位可見一斑。唐代宰相杜佑所撰《通典》中有:“華夏居土中,生物受氣正。”意思是說,河南位居天下之中,環(huán)境得天獨厚,利于萬物生長。這樣一塊寶地,自然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覬覦和爭奪之所。
有人說,河南之于中國,正如中國之于世界。河南恰似中國的縮影,守著中國文化的根,在厚積薄發(fā)中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中國奇跡。

一、明清兩代河南省行政區(qū)劃

開封府:祥符縣(附郭)、陳留縣、蘭陽縣、儀封縣、杞縣、通許縣、尉氏縣、鄢陵縣、滎陽縣、滎澤縣、密縣、洧川縣、中牟縣、汜水縣、新鄭縣、鄭州、禹州
河南府:洛陽縣(附郭)、偃師縣、孟津縣、宜陽縣、新安縣、鞏縣、登封縣、永寧縣、澠池縣、嵩縣
懷慶府:河內縣(附郭)、濟源縣、原武縣、陽武縣、修武縣、武陟縣、孟縣、溫縣
衛(wèi)輝府:汲縣(附郭)、新鄉(xiāng)縣、獲嘉縣、淇縣、輝縣、延津縣、浚縣、滑縣、封丘縣
彰德府:安陽縣(附郭)、臨漳縣、內黃縣、湯陰縣、林縣、涉縣、武安縣
歸德府:商丘縣(附郭)、寧陵縣、鹿邑縣、夏邑縣、永城縣、虞城縣、考城縣、柘城縣、睢州
陳州府:淮寧縣(附郭)、太康縣、扶溝縣、西華縣、商水縣、項城縣、沈丘縣
汝寧府:汝陽縣(附郭)、正陽縣、新蔡縣、上蔡縣、西平縣、遂平縣、確山縣、羅山縣、信陽州
南陽府:南陽縣(附郭)、鎮(zhèn)平縣、唐縣、泌陽縣、桐柏縣、南召縣、內鄉(xiāng)縣、淅川縣、新野縣、舞陽縣、葉縣、鄧州、裕州
光州:光山縣、息縣、商城縣、固始縣
許州:臨潁縣、襄城縣、郾城縣、長葛縣
汝州:魯山縣、郟縣、寶豐縣、伊陽縣
陜州:靈寶縣、閿鄉(xiāng)縣、盧氏縣
二、現(xiàn)代河南省行政區(qū)劃
鄭州市(豫A):中原區(qū)、二七區(qū)、管城回族區(qū)、金水區(qū)、惠濟區(qū)、上街區(qū)、鞏義市、滎陽市、新密市、新鄭市、登封市、中牟縣
開封市(豫B):龍亭區(qū)、鼓樓區(qū)、禹王臺區(qū)、順河區(qū)、祥符區(qū)、蘭考縣、通許縣、杞縣、尉氏縣
洛陽市(豫C):澗西區(qū)、西工區(qū)、老城區(qū)、瀍河回族區(qū)、洛龍區(qū)、偃師區(qū)、孟津區(qū)、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伊川縣、欒川縣、汝陽縣、嵩縣
平頂山市(豫D):新華區(qū)、衛(wèi)東區(qū)、石龍區(qū)、湛河區(qū)、汝州市、舞鋼市、魯山縣、寶豐縣、葉縣、郟縣
安陽市(豫E):文峰區(qū)、北關區(qū)、殷都區(qū)、龍安區(qū)、林州市、安陽縣、滑縣、湯陰縣、內黃縣
鶴壁市(豫F):鶴山區(qū)、山城區(qū)、淇濱區(qū)、??h、淇縣
新鄉(xiāng)市(豫G):紅旗區(qū)、衛(wèi)濱區(qū)、牧野區(qū)、鳳泉區(qū)、衛(wèi)輝市、輝縣市、長垣市、新鄉(xiāng)縣、獲嘉縣、原陽縣、延津縣、封丘縣
焦作市(豫H):山陽區(qū)、中站區(qū)、解放區(qū)、馬村區(qū)、沁陽市、孟州市、修武縣、博愛縣、武陟縣、溫縣
濮陽市(豫J):華龍區(qū)、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臺前縣
許昌市(豫K):魏都區(qū)、建安區(qū)、禹州市、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
漯河市(豫L):郾城區(qū)、源匯區(qū)、召陵區(qū)、舞陽縣、臨潁縣
三門峽市(豫M):湖濱區(qū)、陜州區(qū)、靈寶市、義馬市、澠池縣、盧氏縣
商丘市(豫N):睢陽區(qū)、梁園區(qū)、永城市、民權縣、寧陵縣、柘城縣、虞城縣、夏邑縣、睢縣
周口市(豫P):川匯區(qū)、淮陽區(qū)、項城市、鹿邑縣、扶溝縣、西華縣、商水縣、沈丘縣、鄲城縣、太康縣
駐馬店市(豫Q):驛城區(qū)、汝南縣、新蔡縣、西平縣、遂平縣、平輿縣、上蔡縣、正陽縣、泌陽縣、確山縣
南陽市(豫R):宛城區(qū)、臥龍區(qū)、鄧州市、南召縣、西峽縣、方城縣、鎮(zhèn)平縣、內鄉(xiāng)縣、淅川縣、社旗縣、唐河縣、新野縣、桐柏縣
信陽市(豫S):浉河區(qū)、平橋區(qū)、潢川縣、固始縣、羅山縣、光山縣、淮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
濟源市(豫U)
三、明清至今河南行政區(qū)劃的變遷
全省版圖的改變
現(xiàn)代河南省與明清河南省相比,和山東、河北兩省交界地帶多有調整,如清代河南省彰德府的武安、臨漳、涉縣,如今屬河北省邯鄲市管轄;清代直隸省大名府的開州(今濮陽)、南樂、清豐、長垣,如今屬河南省濮陽市管轄,而今天同屬濮陽市的范縣、臺前,在明清時期屬于山東。
除此以外,河南省邊界在近代的微小變動還包括:1932年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與河南省的固始、商城5縣邊區(qū)共劃出55個保,設置立煌縣(今安徽省金寨縣);1933年撥河南省羅山縣和湖北省黃陂、黃安、孝感四縣邊陲地帶,建置禮山縣(今湖北省大悟縣);以及同年經(jīng)扶縣(今河南省新縣)的設立。永城在建國初曾短暫劃給皖北行署區(qū)管轄,旋即劃歸河南省。
從府到地級市
明初河南轄開封、河南、汝寧、南陽、懷慶、衛(wèi)輝、彰德七府。清代中后期河南轄九府四州?,F(xiàn)代河南轄十七個地級市及一個直轄縣級市。
從明清至今,河南行政中心未變、具有明確承襲關系的二級區(qū)劃包括:開封府(開封市)、河南府(洛陽市)、彰德府(安陽市)、歸德府(商丘市)、陳州府(周口市)、汝寧府(駐馬店市)、南陽府(南陽市)、許州(許昌市)、陜州(三門峽市);行政中心變化、僅在行政區(qū)域的大致范圍上一脈相承的二級區(qū)劃包括:懷慶府(焦作市)、衛(wèi)輝府(新鄉(xiāng)市)、光州(信陽市)、汝州(平頂山市)。
舊縣的撤銷
開封府祥符縣1914年更名開封縣,2014年撤縣設區(qū),即祥符區(qū);陳留縣1957年并入開封縣;蘭陽、儀封兩縣于道光五年(1825年)合并為蘭儀縣,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為避溥儀帝諱更名蘭封縣,1954年與考城縣合并;河陰縣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省入滎澤縣,1913年復置,1931年再次與滎澤縣合并,稱廣武縣,1939年廣武、汜水兩縣合并為成皋縣,1954年成皋并入滎陽;洧川縣1954年并入長葛縣;鄭州1913年廢州稱鄭縣,后來建市,經(jīng)過幾十年的時間鄭州市成長為河南省省會、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qū)重要的中心城市及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河南府洛陽縣1948年析縣城置洛陽市,1955年撤銷,一部分并入洛陽市,其余部分劃入偃師、孟津、宜陽等縣;偃師1993年撤縣設市、2021年撤市設區(qū);孟津2021年撤縣設區(qū)。
懷慶府原武、陽武兩縣1950年合并。
歸德府商丘縣1950年析置商丘市(縣級),1997年撤商丘地區(qū)、商丘縣、縣級商丘市,設地級商丘市、睢陽區(qū)、梁園區(qū);考城縣1954年撤銷,西部與蘭封縣合并為蘭考縣、東部并入民權縣。
陳州府淮寧縣1913年更名淮陽縣,2019年撤縣設區(qū)。
汝寧府信陽州1913年改設信陽縣,1949年4月1日信陽縣解放并析置信陽市(縣級),1998年撤信陽地區(qū)、信陽縣、縣級信陽市,設地級信陽市、浉河區(qū)、平橋區(qū)。
南陽府南陽縣1994年撤銷,大部分并入南陽市宛城區(qū)。
許州1913年廢州設許昌縣,2017年撤縣設區(qū),即許昌市建安區(qū);郾城縣2004年撤縣設區(qū)。
陜州1913年改設陜縣,2016年撤縣設區(qū),即三門峽市陜州區(qū);閿鄉(xiāng)縣1954年并入靈寶縣。
新縣的設立
蘭考縣:1954年蘭封縣與考城縣的西部合并,以二縣首字為名,稱蘭考縣。
伊川縣:1927年馮玉祥在伊河南岸置自由縣、在伊河西岸置平等縣,1932年自由、平等二縣合并為伊川縣。
欒川縣:1947年析盧氏縣置(其實欒川在明清之前已有縣級建置,金海陵王貞元二年(1154年)廢縣改鎮(zhèn))。
舞鋼市:1973年劃出舞陽縣南部6個人民公社成立河南省革命委員會舞陽工區(qū)辦事處,1977年撤銷舞陽工區(qū)辦事處并建立平頂山市舞鋼區(qū),1990年舞鋼行政區(qū)劃逆向調整,“撤區(qū)設市”,為縣級舞鋼市。
原陽縣:1950年由原武、陽武合并而來,取兩縣名首字,故名“原陽”。
博愛縣:1927年沁陽縣東部劃出,成立博愛縣。
臺前縣:1978年析范縣置。
義馬市:1981年在澠池縣義馬礦區(qū)設立義馬市。
民權縣:1928年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馮玉祥鑒于政治、軍事上的原因,劃睢縣、杞縣一部分置新縣,取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的“民權”而得名。
鄲城縣:1951年析鹿邑、淮陽、沈丘三縣部分區(qū)、鄉(xiāng)設立河南省鄲城辦事處(縣級),1952年成立鄲城縣,得名于隋開皇六年(586年)設立的鄲縣(治今縣城,唐初廢)。
平輿縣:1951年復置。(平輿實為千年古縣,始置于秦,歷史上曾四度撤而復置,明清時期其建置并不存在,故本文將其歸類到“新縣的設立”篇目下)
西峽縣:1948年5月6日今西峽縣域解放,從內鄉(xiāng)析置西峽縣。
社旗縣:1965年由南陽、唐河、方城、泌陽4縣析置,縣人民政府駐賒旗鎮(zhèn),將原鎮(zhèn)名改“賒”為“社”,偕原賒旗之音,寓意“社會主義旗幟”。
淮濱縣:1952年由息縣、固始兩縣析置。
新縣(真·新縣):1933年10月,國民黨政府為加強對鄂豫皖邊區(qū)的統(tǒng)治,析光山、黃安、麻城各一部,以時任國民黨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的字“經(jīng)扶”為縣名,以新集鎮(zhèn)為治所,設置經(jīng)扶縣。1947年8月28日,劉鄧大軍六縱一部攻克新集后,設置經(jīng)扶縣愛國民主政府。是年12月,根據(jù)劉伯承、鄧小平提議,改“經(jīng)扶縣”為“新縣”,意即人民獲得新生,過上幸福生活。
縣名的更改
開封府密縣1994年撤縣設市時更名新密市。
河南府鞏縣1991年撤縣設市時更名鞏義市。
河南府永寧縣1913年更名洛寧縣。
懷慶府河內縣1913年更名沁陽縣,1989年撤縣設市。
懷慶府孟縣1996年撤縣設市時更名孟州市。
衛(wèi)輝府汲縣、輝縣1988年撤縣設市時分別更名衛(wèi)輝市、輝縣市。
彰德府林縣1994年撤縣設市時更名林州市。
汝寧府汝陽縣1913年更名汝南縣。
南陽府唐縣1913年更名沘源縣、1933年再更名唐河縣。
南陽府鄧州1913年廢州設縣,稱鄧縣,1988年撤縣設市時更名鄧州市。
南陽府裕州民國時更名方城縣。
光州1913年廢州立縣時更名潢川縣。
汝州伊陽縣1959年因與宜陽縣音近,更名汝陽縣。
四、一些值得注意的有趣的點
兩個“汝陽縣”
古汝陽縣為今駐馬店市汝南縣;今汝陽縣為洛陽市所轄,1959年由伊陽縣更名而來。
兩個汝陽縣都位于河南省,彼此之間并無關聯(lián),好似擦身而過的路人。而它們卻在不同的時空,恰巧承載了同一個名字。
從光州到信陽
潢川,古時稱光州,位于光山、息縣、商城、固始四縣所圍成區(qū)域的中心位置,也是明清時期光州直隸州的治所。信陽在當時歸屬汝寧府,而且是汝寧最靠南的一座縣城。在豫南地區(qū),這種格局一直維持到建國初,彼時的汝寧府與光州演變成了信陽專區(qū)與潢川專區(qū)。
1952年潢川專區(qū)并入信陽專區(qū)、1965年由信陽專區(qū)析置駐馬店專區(qū),這樣一番操作的結果就是,過去幾百年一直屬于駐馬店(汝寧)的信陽空降到了原來的光州,并且取代潢川成為了原光州的行政中心。
這么做自然有其優(yōu)點,自此信陽與駐馬店大致以淮河為界,遵循了“山川形便”的劃分原則。但隨之也產(chǎn)生了問題。
其一,信陽市區(qū)的幾何位置實在是太偏了——它位于整個地級市域的最西端,加之信陽地處大別山區(qū) ,靠東的幾個縣到市區(qū)的交通頗為不便。最東端的固始縣,去一趟信陽市區(qū)的時間都夠出省去隔壁省會合肥了,所以當?shù)厝撕桶不帐硗l繁,而不怎么認同信陽市。
其二,隨著光州(潢川專區(qū))建置的撤銷,“光州”這一歷史地理名稱在國人的視線中漸行漸遠。再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和韓劇《第五共和國》的大熱,如今提到光州,絕大多數(shù)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想起韓國的光州廣域市,而非這座坐落于大別山麓、地處中原、荊楚、江淮三大地域文化交界地帶的潢川城,盡管中國光州的歷史明顯長于韓國光州。
當然,潢川如今也在嘗試走出這一文化困局。
潢川縣“十三五”規(guī)劃中已將“潢光一體化”內容列入其中。 規(guī)劃提出“將加快推進‘潢光一體化’,積極申報撤縣設市,重塑歷史光州的歷史地位和城市風采,成為大別山扶貧片區(qū)的領頭羊城市”、“突出推進‘潢光一體化’發(fā)展,“以‘潢光一體化’為基礎,聯(lián)合光山縣積極申建光州市”、“建設信陽市副中心城市——潢光一體化新區(qū)”等內容,對“潢光一體化”的內涵做出了新的定位和補充,為“潢光一體化”發(fā)展方向指明了方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