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局狼人殺,我和男朋友差點撕到分手”

“一切團建游戲都是友盡游戲?!?br>
編輯部終于在某次聚餐后的狼人殺環(huán)節(jié),第一次切身感悟了這句真理。當認真玩家與劃水玩家湊到一塊,游戲進程仿若災難。

而在又一次密室逃脫的團建提議中,本部門再一次界限分明地分裂成了兩派,一派去密室里與NPC尬舞,一派去洗浴中心泡澡搓澡。

最核心的分歧,完全出在了一個問題上——
“這種費腦子的游戲,哪好玩了?”
前兩天博主@木遙發(fā)文吐槽狼人殺,掀起了一眾網(wǎng)友的熱烈反應。

盡管狼人殺已經(jīng)算是個“老桌游”、被討論過很多次,不少人依舊情緒激烈地表示“苦狼人殺久矣”。
同時被網(wǎng)友提名的,還有劇本殺、阿瓦隆、密室逃脫等等社交游戲。
它們被統(tǒng)稱為“邏輯類游戲”,一部分人對它趨之若鶩,另一部分人為它痛恨不已。
為了它們究竟好不好玩,大家能吵上不止三天。
01“玩游戲時友情是什么,能紅燒嗎?”
前幾天,玩具公司 Mattel宣布桌游UNO已經(jīng)有50周年歷史的時候,全世界玩過UNO的人或許都情不自禁地咬緊了牙關(guān)。
沒被朋友用“+4”牌坑過,不算UNO人。


但好歹,UNO的坑人手法還很簡單粗暴。
看你快沒牌的時候給你加幾張牌,相當于斗地主時農(nóng)民玩家一起針對地主玩家。
雖然恨得牙癢癢,但畢竟玩游戲就得有點好勝心才刺激。
這一邏輯放在狼人殺、劇本殺這類游戲上,卻會分分鐘帶來完全撕裂友情的風險。

無數(shù)玩家激憤地控訴——“那是游戲嗎?那是宮斗!是迫害!”
以狼人殺為例,最開始,玩家們的爭議點在“欺騙”。
當有人看著好友施展話術(shù),騙過所有人把自己投出局時,覺得自己委屈萬分的時候。
與此同時,一定有人愉悅地享受“合法詐騙”的快樂,滿足內(nèi)心深處的戲精需求。

再后來,爭議點轉(zhuǎn)移到了“邏輯”上。
有人熱衷于分析玩家發(fā)言的前后對比、找出漏洞,在這其中獲取推理細枝末節(jié)的成就感。

也有人一個頭兩個大,覺得大家說話不可能完全邏輯嚴謹,對方仿佛在找茬。
簡單而言,傳統(tǒng)的社交游戲里要素簡單,玩家們的期待都很一致。
打牌打麻將只要不賴皮,技術(shù)習慣什么的都好說。
但當下流行的這批“邏輯類”游戲內(nèi),人們的期待可能完全不相同。

狼人殺的以上情景置換到劇本殺、密室逃脫等游戲中,場景或許會變成了這樣:
你正想著來一場夏洛克般的推理,看透隱藏在黑暗房間里的無數(shù)細節(jié);可你的朋友只想當鬼屋玩,急著問店員要線索。

你熱烈地融入劇本殺劇情、使出了十八般演技,可朋友無動于衷、更執(zhí)著于盤問線索、推理時間線。

除此之外,“邏輯類”游戲中的細節(jié),有時容易代入真實生活。
飛行棋大富翁UNO,大家的較量全部集中在明面上的卡牌道具,再“勾心斗角”也不會逃離游戲的語境限制。
沒人會因為飛行棋輸了,覺得自己被冒犯。
但卻很可能會因為狼人殺劇本殺過程中被“潑臟水”、被指責“邏輯不通”、被質(zhì)疑“好像在演”,而憤憤不平。
因為這說不定就聯(lián)想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被污蔑指責的場景

作為敵我陣營明確、充滿暗箱操作的游戲,新手很容易為挑撥、背叛的戲碼上頭,認為氛圍太不友好。
同時還逃不開最大的分歧——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燒腦中感受快樂。
02“為什么玩游戲還要做題?”
去年年底,國內(nèi)劇本殺市場規(guī)模突破了100億。
明明看起來是個小眾樂趣,卻用實打?qū)嵉牧魉袌鲎鴮嵙恕熬W(wǎng)紅游戲”的稱號,央視的財經(jīng)頻道都開始報道。

可在視頻報道下,高贊的評論是“不了解”“不懂”,玩家與非玩家之間仿佛天然有壁。
最大的分歧還是那句——“游戲不是用來放松的嗎?玩完燒腦不累嗎?”

另一款新晉網(wǎng)紅游戲密室逃脫,與劇本殺的境況也差不多。
還鬧出了不少新人嘗試密室逃脫的段子,譬如新手玩家過于緊張,把劇情中的用道具電話“報警”當成了真報警。
密室老板趕緊過來解釋“有一段(游戲)背景故事,你要聽嗎?”,被民警誤會狡辯:“我不要聽?!?/strong>

劇本殺熱度的推廣,得益于綜藝《明星大偵探》的現(xiàn)象級傳播。
而密室逃脫的流行,則得益于另一款綜藝《密室大逃脫》的推動。
明星效應再加上網(wǎng)絡跟風的效應,兩款游戲的受眾從推理資深愛好者的范圍,擴大到了更多人。

兩款游戲受到歡迎其實并不讓人意外,對生活壓力日益增大、快節(jié)奏生活中日益忙碌的人來說,密室與劇本殺能提供一個逃離現(xiàn)實生活節(jié)奏的去處。
有些日常生活中不愿多言的年輕人,反而在這些虛擬情境中更為放松、外向。
劇本殺與密室逃脫的爆火,都與2017年初狼人殺的爆火非常相似。

2015年,之后改名為《Panda Kill》的狼人殺真人秀節(jié)目開始小范圍走紅。
經(jīng)過兩年的傳播積累,2017年狼人殺游戲出現(xiàn)井噴,App store上有40多種同類產(chǎn)品。
某狼人殺線上App界面
或許劇本殺、密室逃脫再走紅兩年,也會像當下的狼人殺一樣,迎來一定規(guī)模的吐槽。
畢竟它們的元素太多,涉及的情景、對話不少,還都十分考驗當事人與其他玩家是否游戲節(jié)奏上合拍。
重口難調(diào)的結(jié)果,也不難預料。
前段時間,國內(nèi)的犯罪懸疑小說作家周浩暉宣布自己開始創(chuàng)作用于劇本殺的劇本。

從這一趨勢也能看出,邏輯類游戲的受眾至少是能在燒腦計算推理中體會快樂的人群。
就像是填數(shù)獨,對一部分人來說這是消遣休閑,對另一部分人來說這是做數(shù)學題、毫無樂趣。

03世上本沒有鄙視鏈,玩的人多了……
除卻自身不感興趣,這類邏輯類游戲在當下最大的槽點其實是——
鄙視氛圍。
“如果你不這樣玩,那你不太行?!?br>
狼人殺在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發(fā)展后,已然形成了所謂的“高玩圈子”,人或許不是真高玩,但架勢先做出了“高玩”的氣派。

就像博主@木遙在長文中最先吐槽的,自己并不喜歡部分狼人殺玩家“我和你說,是這樣的,你知道嗎”“讓我看看你邏輯思維”的氛圍。
不僅有些爹味,還有點排外的味道。
仿佛不依照“高玩玩家”的套路進行,你就在“褻瀆”這一精妙的游戲。

譬如一個常見套路是,預言家必須上警、第一天就告訴大家信息、再用警徽流的方式傳遞信息。倘若不這樣做,自稱預言家的玩家就會遭受一定質(zhì)疑。
實際上,行事邏輯有千萬種、思維方式有千萬種,很難說哪一種就絕對正確。

狼人殺高能玩家JY為人就很親和,愛鄙夷他人的“高玩”或許不是真“高玩”
你可以與小伙伴一起純研究邏輯、分析每個人的言語漏洞,也可以玩一玩人性或社交,比拼演技或說服技巧,玩法眾多。
但營造“智商碾壓”“經(jīng)驗碾壓”氛圍的部分玩家,顯然讓不少人對狼人殺這款游戲的評價極速變差。

密室逃脫游戲玩家中,機械解密愛好者與恐怖解密愛好者的互不理解,也隱隱顯出互相鄙夷的趨勢。

雖然說有人就有圈子,有人就有鄙視鏈。
但邏輯類游戲內(nèi)鄙視鏈的建立,明顯比飛行棋大富翁這些游戲要快的多。
傳統(tǒng)桌游游戲里,大家不會太過在意玩家的水平如何、行事方式如何。
但邏輯類游戲,一是因為刻板印象中強邏輯一定與高智商掛鉤,二是因為大多需要通力合作。
自然就形成了鄙視鏈與人際摩擦產(chǎn)生的空間。

總有人依照自身意愿、把狼人殺劇本殺強行包裝成“高智商游戲”,并樂于在其中展現(xiàn)優(yōu)越感,引起他人的反感。

還曾有吐槽,有老板直接把狼人殺設(shè)為了“鴻門宴”,用來考察智商與情商。
明明只是游戲,到最后,或許只是老板一廂情愿的刻板印象。

尤為諷刺的是,不少人曾在線上劇本殺或狼人殺平臺上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
一位玩家張口閉口專業(yè)術(shù)語、“你會不會玩啊”,聲音聽起來卻最多只到六年級。
Vista阿云嘎線上劇本殺時就曾被一位小學男生用稚嫩的嗓音訓斥:“你上過學嗎?邏輯不是這樣的!”
怎么說呢,殺傷力不大,但侮辱性極強。

智商高或許的確有助于邏輯推理,但并不是所有智商高的人都樂于玩這套。
至少,如果覺得玩一場邏輯游戲用上的智商就是值得炫耀的資本,那這個人的智商存量或許也不太多了。
奢侈品鄙視鏈、羽絨服鄙視鏈、球鞋鄙視鏈……在萬物皆可鄙的背景之下,邏輯類游戲會成為一環(huán)其實并不稀奇。
只是令人反感的是,它們會席卷一切、無法拒絕,不知道什么時候,正常生活的自己就莫名成了鄙視鏈底端。

真正的愛好者因鄙視鏈被誤解,無辜的旁觀者因鄙視鏈被冒犯。
燒腦類游戲與休閑類游戲本來只是兩種消遣的偏好,就像水果里有人愛蘋果有人愛橙子。
展現(xiàn)“智商優(yōu)越感”的愿望要是真的很迫切,建議直接去測個智商、曬個數(shù)值,別再玩邏輯類游戲霍霍別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