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舒爾茨醫(yī)生最后選擇同歸于盡?兩杯啤酒分析出舒爾茨醫(yī)生的行為邏輯

一部優(yōu)秀的電影。當然有其深刻的內涵,但在基礎故事邏輯細節(jié)上,一定是首先過關的。
這意味著,即使你不了解美國歷史,也不懂得德國人為啥不喜歡黑奴制。但只憑借電影鏡頭交代的信息,就能明白人物的抉擇,與心理邏輯。
我覺得在“歷史”和“背景”方面,已經有很多朋友講的很好了。那么,我將從“電影故事本身是怎么塑造舒爾茨醫(yī)生”這個角度來為大家拆解一下故事內在的邏輯設計。以此,推導出一向冷靜、健談的舒爾茨醫(yī)生為什么會一槍崩了小李子,最終導致了自己的死亡。
影片中的故事大塊,大概分為四個大場景。
第一幕 救姜戈、第二幕 殺治安官 舒爾茨醫(yī)生都是絕對的主角。
第三幕 殺“三兄弟”,舒爾茨的戲份開始減少。
第四幕 買“角斗士”,前半段,姜戈與舒爾茨的戲份開始平分秋色。后半段,則是姜戈的獨角戲了。
而第一幕,是給舒爾茨醫(yī)生定下基調的一場戲,在第一場故事中。交代了醫(yī)生與姜戈因何相遇。我們就從第一幕開始講起。

第一幕
我們可以看出舒爾茨醫(yī)生熱情、健談。即使兩位奴隸販子對他多次出言侮辱,讓他“說人話(Speak English)”,他表現(xiàn)的也是彬彬有禮,語調不徐不疾。
在他與奴隸販子的交談中,我們能得出信息,舒爾茨醫(yī)生是德國人。他看起來像個商人,而且與攜帶槍支的奴隸販子能不卑不亢的交流,起碼說明這個人必有一些雷霆手段。
畢竟只有有能力干掉對方,且不讓自己受傷時,一個人的表現(xiàn)才會如此寵辱不驚。

在舒爾茨提著燈籠一個個照過奴隸臉龐的過程中,也同時給觀眾展現(xiàn)了那個叫做姜戈的黑奴,與其它人究竟有何不同。這就是對姜戈的刻畫了,這里按下不表。
舒爾茨醫(yī)生在詢問姜戈是否見過自己要獵殺的目標時。詢問的問題,分別是:
是否見過?(是否具備他需要的關鍵信息)
他們的名字是什么?(說見過,究竟是真的認識他們?還是為了被買而撒的謊?)
再見面時,你是否能認出來?(能否指認出獵殺目標。)
由此可見,舒爾茨醫(yī)生做事非常有邏輯,且十分嚴謹。尤其最后一個問題,還是在剛剛經歷過殺死了一個奴隸販子的情況下進行詢問的。
在殺過人之后,還能談吐優(yōu)雅地將問題問完,一是說明舒爾茨醫(yī)生心理過硬。二則是說明,他對“殺人”這件事早已習以為常了。
在殺死拿槍指著自己的奴隸販子前,舒爾茨醫(yī)生曾與他確認,你拿槍指著我,是開玩笑的,還是真的要殺了我?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滅燈,舉槍殺人,射馬。
殺人,是因為對面要殺他。
射馬,一是為了防止對手的反擊,二則是他仍要留著活口來購買姜戈。

而舒爾茨的嚴謹,在滅燈后,重新用槍挑起新的燈這個鏡頭中,也可見一斑。他在提起燈時,是用槍指著那個奴隸販子的,即使對方有什么異常反擊手段。舒爾茨也可以做到先開槍崩死對面。
將燈提在槍上,也是為了讓對方能看清槍口,不要做傻事。
面對一個毫無反抗能力的人,舒爾茨醫(yī)生仍要花錢將姜戈買走。然后再引導其余的黑奴干掉奴隸販子。那么,為什么不直接斃了奴隸主,再將錢交給黑奴,讓他們逃走呢?
這里當然有一種導師引領黑奴反抗覺醒的意味,但同時,也說明舒爾茨醫(yī)生是個將“合法”寫在骨子里的男人??v使他的手段可能有些狡猾卑鄙,但卻一定是“合法”的。
而第一幕故事,也為后期的第四幕埋下了伏筆。
即——如果你想從一個奴隸販子手中,花錢買下一個奴隸都如此曲折。那么,在一個奴隸莊園的農場主手下買下一個女性黑奴,便更是難如登天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舒爾茨才會想到假意天價購買“角斗士”吸引小李子注意力。實則低價買下姜戈的妻子這個計策。

在這一路上,舒爾茨醫(yī)生真的教會了姜戈很多。除了射擊和如何做賞金獵人,也教會了他許多禮貌,例如不在屋里戴帽子,救老婆一定要有合法的契約。而不是直接將人搶走,否則會因為觸犯法律被絞死。還教會了他文字和閱讀。

比如這時,姜戈還將七千讀作七零零零。
在給卡爾文先生報價時,已經會說twelve thousand(一萬兩千)了。

第二幕 殺死治安官
如果說第一幕中,舒爾茨醫(yī)生的驚艷登場,為這個角色定下了基調。那么第二幕,對于他的行為邏輯則更加深化,在表現(xiàn)出舒爾茨過人智慧的同時,也交代了他買下姜戈的具體理由,為接下來的故事展開,定下了新的任務。

舒爾茨雖然厭惡“奴隸制”,但卻遵守這個規(guī)則,因為它是合法的。雖然拿“奴隸制”這個契約束縛姜戈讓他替自己幫忙,讓他深感自己的罪惡。但同時,他也確實需要姜戈能夠認出那三個他要獵殺的人。在任務結束后,他愿意付給每個人頭25美金,總計75美金的報酬,并還給姜戈“自由身”。
從舒爾茨醫(yī)生的行為方式,可以看出他是十分注重人權的,雖然對方是他購買的奴隸,他也有實力開槍瞬間殺死任何人,但他對姜戈仍是保持“尊重”,并未將他當做“工具”看待。也并沒有在南方獨特的環(huán)境壓力下,入鄉(xiāng)隨俗。
這些都是明面信息,我們來看看鏡頭里,又藏了哪些內容。

舒爾茨醫(yī)生倒酒。這個鏡頭做了著重描寫。兩杯酒都給了鏡頭。我們可以看到,舒爾茨醫(yī)生倒?jié)M了酒杯,用刮子刮去浮沫,然后再將酒杯填滿。
這里面要講得東西,就很豐富了。舒爾茨醫(yī)生一定會為這兩杯啤酒付錢的。但在付錢喝酒的同時,他要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酒杯一定是滿的。
如果不是如此,他大可以多倒幾杯酒,或者喝完酒再去填滿,而沒必要費力如此倒?jié)M兩杯酒。
所以,這里就已經暗藏了舒爾茨一個重要的性格“在合法的前提下,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至于招呼酒保去找治安官,而不是憲兵隊長。這在他進入酒店時就已計上心來。他找治安官,就是為了殺死他。這時,甚至他已經想好了脫身之策。那么舒爾茨是如何在小鎮(zhèn)溜達時,就制定了這一串計劃的呢?

作為首次來美國南方奴隸制如此嚴重的地區(qū),舒爾茨醫(yī)生對于大家異樣的眼光感到莫名其妙。
而姜戈卻回答:“他們從來沒見過黑人騎馬?!蹦敲?,他們一定也未曾見過黑人進酒吧??隙〞耶?shù)氐膱?zhí)法部門驅逐他和姜戈。這樣,他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干掉治安官。

在進入酒館前,我們可以看到舒爾茨醫(yī)生,已經在核對通緝令上的人,與剛剛見過的家伙是否相符。

而舒爾茨醫(yī)生,怎么確定在憲兵隊長的重重包圍下,自己可以全身而退的呢?
憲兵隊長說:“在我這兒沒人能死得那么容易?!?/p>
這個答案就寫在剛剛進城時,兩人都看到的絞刑架上。這個城市既然有絞刑架,那么這里的執(zhí)法者,一定是樂于將罪大惡極者掛在上面,供這里的紳士淑女們賞玩的。
而只要有這個過程,他就有說話的機會,只要有說話的機會,他就絕不會死。

也就是說,看似粗獷強橫的操作,實際上全在精密的計劃之中,在進酒館之前的短短旅途中,整套計劃,便已寫在了舒爾茨醫(yī)生的心里產生。膽大心細,有條不紊。

而舒爾茨醫(yī)生面對治安官,一槍擊倒,一槍爆頭。這在大眾眼中,看起來是窮兇極惡的。
但如果對比姜戈第三幕中鞭打白人,并且在他身上連開多槍泄憤。就可以看出舒爾茨其實追求的是簡單高效。雖然是一個冷酷的賞金獵人,但并不希望手下的獵物在自己的手中受苦。趁早結束對方的痛苦,才是他的選擇。
他并不喜歡折磨人,甚至這個人是他的敵人。
這一點在觀看黑人角頭時,就可以看出。

舒爾茨對著這場殘酷的決斗神色嚴肅,但為了迎合他人,下一刻就擠出找樂子的笑容。當時一個黑人為了勝利,竟扣爛了另一個人的眼珠子。
或許在這一刻,遞給錘子讓黑人敲死另一個黑人的卡爾文,在醫(yī)生心里的形象,并不是那么壞。起碼這么做快速解決了另一個人的痛苦。
但是醫(yī)生沒想到的是,卡爾文做出這個決定,只是因為那個失去雙眼的黑人太過吵鬧。

第三幕 殺死“目標”
第三幕的主角是姜戈,以及他與妻子離別時那段痛苦的回憶。是第一段復仇故事結束,新的故事即將開始的這么一個階段。醫(yī)生的戲份就比較少了。
但我們仍可以從幾個鏡頭中,分析出醫(yī)生的行為邏輯。

面對強勢的農場主,無論是出于任務的需要。還是對他人的尊重,他冒著“生意做不成”的危險,拒絕讓黑人姜戈下馬。因為姜戈是“自由身”,不是奴隸。這是他的原則。

同時,舒爾茨醫(yī)生也巧妙的利用了姜戈選的這套行頭,讓農場主以為這位來自德國的怪人,有什么貴族圈的奇怪癖好,于是,順利的與其談起了生意。并讓姜戈得到四處尋找那三兄弟的機會。

在殺死騎馬奔跑的最后一人時,舒爾茨數(shù)次向姜戈確認,馬上的人,正是最后的目標。這也體現(xiàn)了他絕不錯殺的嚴謹。當?shù)玫浇昕隙ǖ拇饛秃?,槍聲一響。血染棉田?/p>
他不僅是個快槍手,還是一名狙擊手。

影片進入第四段前,還有一段舒爾茨叫姜戈當著別人的孩子的面,殺死對方父親的橋段。
舒爾茨醫(yī)生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遵循的原則,就是“合法”。因為將要被殺的目標,曾經殺人、放火。政府要他死,他就應該死。能在自己的兒子面前死,對比許多其它的通緝犯,甚至是幸運的。
“作惡者不值得同情。”
但在姜戈的理解中,“合法”就可以了。所以他在扮演黑人奴隸販子時,可以輕松自如地對黑人奴隸,進行訓斥刁難,只為了不被卡爾文等一行白人拆穿自己的身份。

但后續(xù)發(fā)生的一件事,還是徹底擊穿了兩人的底線。

第四幕 深入地獄
前面幾幕故事,已將舒爾茨醫(yī)生的形象,完整立體地呈現(xiàn)給了我們。
他巧舌如簧,遵紀守法,智商在線,槍法如神。
任何危機的發(fā)生,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靈魂深處寫著“一定要守法而且要利益最大化”。
也是基于這個原則,加之在第一幕和第三幕中,購買奴隸吃癟(雖然第三幕買黑人女奴只是借口)。才誕生了他最終的計劃,利用天價購買“角斗士”,深入糖果莊園,利用“會說德語”這個條件,以低價“順便”買走這個女仆。然后溜之大吉。
這里一定要說的是,醫(yī)生肯與姜戈來這里協(xié)助姜戈。不僅僅是與姜戈長久相處,兩人的感情。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姜戈的妻子是被德國主人撫養(yǎng)大。內心深處,他認為這樣一個女孩,不該受到奴隸一樣的待遇。應該擁有自由身。
這才讓舒爾茨最終踏上了這條不歸路。

但美國南部黑不見底的奴隸制地獄,仍使得舒爾茨這位紳士徹底破防了。
從最初見識到角斗士之間生死搏殺的凝重。到卡爾文追著那個逃跑的角斗士,不忍見他死去,而掏出錢包差點露餡的無力與無奈。(因為在酒桌對話中,他也是與卡爾文一個圈子的人,他們這種人,本來就不會去購買一個毫無價值的人,也不會將黑人的命當做命)。
舒爾茨的底線一次次被試探,直到他以為他能忍受一群狗撕碎逃跑的黑奴。
他承受著“違背自己原則”的痛苦,只為了能夠救出姜戈的妻子。因為這個目標如果達不到,那么前面的犧牲,將毫無意義。他不是那種拿著槍殺穿糖果莊園的莽夫,雖然他的確有這個實力。
事實上,在飯桌上,他仍能談笑風生,并差點成功引導卡爾文賤價賣出那個女仆,因為他們是“德語”方面的靈魂伴侶,他已經很久沒有回德國了。

舒爾茨開槍擊殺卡爾文這一動作看似特別突然。明明只要握手,放下自尊,就可以成功逃出升天了。為什么一定要開槍,殺了對方呢?
他并非是純粹的英雄,這一槍有輸不起的成分。
更重要的是他的底線在此刻已經被徹底擊穿了。
一向習慣將一切掌握在手中的他,這次卻被一個黑人管家識破了自己的計劃。
見識了被狗撕碎的黑奴,他當然相信卡爾文的錘子會砸穿姜戈妻子的腦袋。

所以,他立即支付了一萬兩千美元。在這一刻才是舒爾茨人性光輝最偉大的時候。
但這一萬兩千美元,實在是虧得太多了。這讓他一路以來的逢迎,偽裝,隱忍變得毫無意義。甚至如果當初直接肯花一萬兩千美元買下姜戈的妻子,他還可以順手救下那個被狗撕碎的黑人。
當卡爾文讓手下派狗咬死那個黑人時,舒爾茨就已經認定卡爾文是個徹頭徹尾的人渣。他給自己的黑人奴隸起大仲馬筆下小說人物的名字,卻將奴隸完全當做“工具”。
他追求的“合法”有一部分就是“有尊嚴的死亡”。而卡爾文,甚至說他們這個圈子,只是為了快樂而進行殺戮“kill for fun”。
這是他完全無法接受的事情。他也不屑于與卡爾文這樣的人為伍。
但現(xiàn)狀是,他偏偏被這么一個人弄得顏面盡失。
我們可以看出,在最后這一場戲中。舒爾茨第一次面臨局勢完全失控,自己變成了一只待宰的羔羊。像是一個機關算盡,最后被拆穿的小丑。
他的道德底線被徹底突破,人格也被對方無情的嘲諷。
在這一刻,舒爾茨面臨的是前面三幕構建的所有原則,被全面打碎,并被對方面帶嘲笑地踩在腳下。

所以,才有了這一幕。
Auf Wiedersehen! (德語再見)
醫(yī)生說Auf Wiedersehen! 是期待與你下次見面。但是對卡爾文,他說的是“Good bye”。
卡爾文面子上掛不住。非要與醫(yī)生握手,意為:雙方的交易,都是出于善意的。
從卡爾文登場前,我們就可以從對話中得知,這是個死要面子,還特別愛裝的人。
卡爾文先生喜歡法國,因為紳士都喜歡法國,他希望別人對他用法式稱呼,證明他是一個紳士,但是本身他不懂法語,所以不要在他面前說法語,否則他會尷尬。
可以說,卡爾文被姜戈在路上屢次冒犯,卻能夠忍耐。只是怕這12000美金的第一次生意,和可能存在于以后的長久生意最后鬧得雞飛蛋打。(為了錢丟點面子不丟人)。

但在被舒爾茨醫(yī)生耍了這么久,并確定這只是一錘子買賣時,他追求的卻是“完全勝利”了。
熟不知,這一次人格碾壓的握手,成為壓碎舒爾茨醫(yī)生的最后一顆稻草。

當舒爾茨醫(yī)生問出“你真想我跟你握手”這句話時,無疑是像序幕那樣,向卡爾文下了死亡通牒。

只不過序幕時,奴隸販子是拿槍要奪走他的生命??栁膭t是用“握手”摧毀舒爾茨所剩無幾的尊嚴。
顯然舒爾茨開槍殺死卡爾文,自己破壞了自己的“合法”原則,面臨的也是死亡。
但在此時,舒爾茨認為守護自己這點僅存的尊嚴,要比守護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舒爾茨醫(yī)生的終幕,是一具冰冷的尸體,背對著姜戈。
而姜戈取走自己妻子的賣身契后,對著他說出了那句頗具深意的Auf Wiedersehen!

這也是他教給姜戈最后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