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初期,林彪犯兵家大忌臨陣換將,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以美蘇為首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對峙的局面逐漸形成,美國提出在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界的主張得到了蘇聯(lián)的認可。此舉無疑是將朝鮮一個國家分成兩半,激起了朝鮮人民的不滿,分裂之后的南北朝鮮經常發(fā)起沖突。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鮮長期以來的沖突終于擴大,戰(zhàn)爭在朝鮮半島全面爆發(fā)。僅僅3天之后,北朝鮮就攻占了南韓首都漢城,朝鮮人民軍士氣大盛,勢如破竹,一個多月之后就占領了朝鮮半島百分之90以上的土地。
黨中央未雨綢繆組建東北邊防軍
就在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的7月7日,周總理主持召開了保衛(wèi)國防問題的一次會議。3日后,周總理又召開了第二次會議。根據(jù)兩會精神,1950年7月13日,正式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中央立即抽調13兵團全部、四野炮兵司令部、四野騎兵1個團、工兵1個團、汽車兵3個團共計25.5萬余人組建東北邊防軍。
東北邊防軍的司令員兼政委是粟裕、肖勁光擔任副司令、蕭華擔任副政委、李聚奎為后勤司令、萬毅負責特種兵部隊。
雖然東北邊防軍的編制已經組成,但當時部隊都分散在全國各地負責生產和剿匪等任務。13兵團當時正在武漢,中央下令立即讓13兵團開赴東北,由杜平帶隊。20日內,東北邊防軍全部部隊集結完畢。
與此同時,林彪做出了一個不顧兵家大忌的決定,他向黨中央毛主席建議,重新任命13兵團的領導班子,讓身在廣州的15兵團司令員鄧華換下13兵團的司令員黃永勝,后來15兵團整個指揮部都換進了13兵團中,包括政委賴傳珠,副司令員韓先楚。
林彪為何不顧兵家大忌提議臨陣換將?
眾所周知,林彪是不贊成出兵朝鮮的,但是當黨中央和毛主席等領導人決定根據(jù)事態(tài)的發(fā)展必要時出兵朝鮮后,他還是非常認真地執(zhí)行了中央的決定。
在7月7日周總理主持的第一次中央軍委會議上,關于由哪一支部隊擔任東北防衛(wèi)工作時,會議決定一致認為13兵團較好。13兵團是四野的主力部隊,下轄38軍、39軍、40軍、42軍。38軍是由原四野1縱隊改編,李天佑、萬毅等名將領導過,是四野王牌中的王牌;39軍由2縱改編,是一支能征善戰(zhàn)的王牌主力;40軍是韓先楚的旋風縱隊改編,參加過解放過海南島的戰(zhàn)役;42軍由萬毅組建和領導的四野5縱隊改編而來。13兵團是四野的主力,而四野又是各大野戰(zhàn)軍中的主力。所以由13兵團組建東北邊防軍最為合適。
在決定由13兵團挑重擔之后,林彪立即提出換下13兵團的領導框架,將15兵團司令員鄧華和13兵團黃永勝對換。這是一個重大的人事調動,在大戰(zhàn)即將開打的前夕,臨戰(zhàn)換將,這是一個兵家大忌,在這種會議上提出來,是需要勇氣的。林彪一向比較沉穩(wěn),平時沉默寡言,不愛多說一句話,他打的仗往往都是經濟仗,每一仗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演之后才下決定的。他這個時候突然表態(tài),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得出的結論。 林彪作為四野統(tǒng)帥,對黃永勝和鄧華兩人十分熟悉,他也深知一軍之將對于一個軍隊的重要性,統(tǒng)帥是指揮將軍的,對于這兩人性格以及作戰(zhàn)的優(yōu)缺點,林彪是最有發(fā)言權的。既然決定要出兵,那就要做到萬無一失。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林彪更喜歡黃永勝一些。黃永勝性格不羈,做啥事都雷厲風行,對人豪爽大方,打仗英勇果斷,他雙槍可以打天上飛行著的鳥,近身搏斗七八個人進不了身,而且?guī)П鴩栏?,每天早上親自帶部隊出操。天不怕地不怕的黃永勝一生只怕兩個人,一是毛主席,二是林彪。而林彪也毫不掩飾對黃永勝的喜愛,黃永勝多次被人告狀,林彪都幫他擋下。而在當時,黃永勝經歷的戰(zhàn)斗和戰(zhàn)功要高于鄧華,四野大軍南下時,劉亞樓組建空軍,13兵團司令員程子華轉地方工作,黃永勝擔任13兵團司令員,率領四野精銳席卷中南,鄧華南下廣州剿匪,總的來說,黃永勝戰(zhàn)功是南下最盛的。所以林彪在這件事情上做得比較大公無私,沒有任人唯親。不存在是偏向于鄧華才換下黃永勝的,而相反林彪為了大局才換下自己的愛將。
林彪選擇鄧華而棄黃永勝有幾點原因:
為何林彪一定要換下黃永勝呢?還是在大會上說出來,綜合幾點,黃永勝不合適。
1、鄧華比黃永勝穩(wěn)重得多,有全局觀念
在朝鮮作戰(zhàn)不同于國內,不僅需要和作戰(zhàn)的各兵團打交道,還需要和國內是各個機關打交道,要一位有統(tǒng)籌兼顧的將領才合適。鄧華長期都是擔任政委職務,一直都在配合他人作戰(zhàn),長期養(yǎng)成了合作的觀念和意識。
而黃永勝在漫長的軍事生涯中,沒有一天做過政工主管的工作,這在57位開國上將中也是很罕見的。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鄧華和黃永勝兩人曾經搭檔過。黃永勝生活作風不太好,鄧華經常愛管教,氣得黃永勝說:“什么事情都讓你這個政委管了,還讓我這個團長干什么?”
鄧華曾在抗戰(zhàn)中多次被黃永勝排擠,但都能夠保持著一位共產黨員的初衷,始終堅持原則,懂得全局觀念。黃永勝是一位猛將,干將,這類人容易發(fā)火,也有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倔性。而鄧華是政工出身,文武雙全,更像一個儒將,他善于思考,冷靜清晰,對于協(xié)調統(tǒng)籌作戰(zhàn)比黃永勝強。
在朝鮮的異國他鄉(xiāng)作戰(zhàn),鄧華能夠嚴于律己,在處理與朝鮮關系的問題上,那一定是比黃永勝強的。出國作戰(zhàn)對于將領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黃永勝只是一個猛將,獨自率領一個軍作戰(zhàn)還可以,擔任統(tǒng)帥是不能勝任的。
2、鄧華比黃永勝更擅長大兵團指揮
鄧華的軍事才能是在東北展現(xiàn)出來的,鄧華從參加革命開始一直從事政治工作,到了抗日戰(zhàn)爭中期才擔任軍事主官,但戰(zhàn)績平平,直到他來到了東北。他擔任東聯(lián)7縱司令員時,7縱在四平攻堅戰(zhàn)中很多老兵犧牲,讓7縱實力大損,部隊新兵又多,這讓7縱一度成為東聯(lián)最弱的一個縱隊。鄧華隨即采取了兩個措施,他讓老兵精英骨干多與新兵交流,并且傳授戰(zhàn)斗經驗;在空余的時間組織軍事訓練和比武。
兵練好后,鄧華主動出擊,17天之內連克法庫、彰武、新立屯、阜新、新邱5城,殲敵3個師,受到東北民主聯(lián)軍總部通令嘉獎。
1947年6月,林彪決定“三戰(zhàn)四平”,林彪根據(jù)情報判定敵人守軍71軍只有2萬余人。而鄧華分析陳明仁以往的戰(zhàn)斗以及深入偵查后,他認為敵守軍應該有三萬余人,他向林彪建議再增加一個縱隊的攻城部隊,林彪沒有采納。戰(zhàn)后才知道,陳明仁的部隊有3.5萬人。這次戰(zhàn)斗的失利讓林彪對鄧華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
1948年11月,遼沈戰(zhàn)役結束后,平津戰(zhàn)役中,鄧華根據(jù)前方的局勢發(fā)展,他提出了以少數(shù)兵力監(jiān)視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的建議。林彪起初沒有采納,但劉亞樓卻重視了,一再向中央建議,最終鄧華提出的這個建議被中央軍委和總前委所采納。在天津戰(zhàn)役中,林彪破格讓作為軍長的鄧華指揮東集團軍攻打天津。這一仗也充分展露出鄧華統(tǒng)籌大兵團作戰(zhàn)能力。
天津戰(zhàn)役之后,林彪對鄧華的戰(zhàn)略眼光和大兵團指揮能力敬佩起來。天津戰(zhàn)役結束的第4個月,林彪提議破格提拔鄧華擔任15兵團司令員,鄧華也成了唯一一個由軍長直接提拔為兵團司令員的將領。
在南下作戰(zhàn)中,鄧華獨自指揮一個兵團的能力又得到了很好的驗證,海南島戰(zhàn)役也是鄧華和韓先楚兩人指揮的。
所以在大兵團指揮作戰(zhàn)以及戰(zhàn)略部署等問題上,鄧華要比黃永勝強。
在諸多條件上看來,為了能夠保證順利入朝作戰(zhàn),入朝之后又能打勝,黃永勝是不合適的。所以林彪才決定不顧兵家大忌,臨陣換下了黃永勝,讓鄧華頂上。
也不得不佩服林彪的眼光,后來的歷史證明,林彪的“臨陣換將”是何等的英名。鄧華和誰都能很好的融入相處,能夠協(xié)調指揮志愿軍各個機關和部隊,就連陳賡大將、暴脾氣王近山等人都愿意聽從指令。在彭老總的領導下,鄧華進步很快,不久后就成為彭老總離不開的左膀右臂,擔任志愿軍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在彭老總回國期間,也十分放心將志愿軍交由鄧華指揮。后來鄧華也憑借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從志愿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轉正,指揮過135萬志愿軍作戰(zhàn),鄧華也成為我軍指揮過60萬以上兵力作戰(zhàn)為數(shù)不多的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