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夢巴黎】當片看就可惜了 細品才明白里面的愛情與理想

《戲夢巴黎》于2004年在法國上映,講述了美國留學生馬修和同胞姐弟伊莎、里奧,在1968年的法國學運背景下,三個年輕人的情欲糾纏和追求理想的故事。

第一次看此片,確實把電影當成了片在看,有了新的思想和認識后再看,稍微有了一點不同的理解。

好的影片是耐看的,反復咀嚼會有新的感受。這里淺顯的談談個人感受,歡迎更多影迷發(fā)表觀點,交流意見。
復雜的情與愛
首先,電影含有大量的情欲畫面,三人同浴。半裸共進早餐。

伊莎和馬修游戲輸了,在地板上接受懲罰,里奧若無其事地給大家煎雞蛋。

當今世界,有些地方同性或是三人的關系得到了認可,但在他們那個年代這一切都是不倫的。
姐弟兩是相愛的,他們血水相濃,肌膚相親,并且思想共進。

馬修是愛伊莎的,在那個廣場,第一次見到做行為藝術的伊莎時,就一見鐘情了。

多少人或許也是一樣,在這里鐘情上了女神伊娃。

但伊莎對馬修的愛模糊難定,似乎是一種情愛的捉弄,也可能是因為里奧而愛屋及烏(原版劇本中,也含有兩個男孩的愛情故事,種種原因被刪減了)。

關于電影的熱愛
三個年輕人因為對電影的熱愛聚到一起,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談論著電影。


以電影的劇情做行為藝術,用表演猜電影名做小游戲。


里面列舉的電影距我們時代久遠,但對電影的這份熱愛,每個影迷都能感同身受。

你一定有過因為喜歡一部電影而去了解他的背景,演繹他的臺詞的經歷。
時代的革命
電影最后,外出旅游的父母回家看到了熟睡的三人不堪的畫面。

先醒過來的伊莎貝拉讀了父母留下的紙條,準備開煤氣,結束生命。

這時,窗外爆發(fā)了激進的學生抗議運動。馬修和里奧醒來。三人又一起加入了游行。


暴亂中,馬修意識到事態(tài)的嚴重性,勸姐弟兩回頭。

而此刻的里奧,激昂奮進,身后的伊莎也緊緊相隨。


馬修誰也叫不回來,他終究不同于他們,獨自一人離開了。

歷史上這場運動是失敗的,但學運所代表的精神,有著深遠影響。

記得影片中出現(xiàn)過毛爺爺的海報,法國雖是資本主義國家,也叫作法蘭西共和國,一定也受到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影響,歷史不好,這里不深究了。

影片結束,馬修還是孤獨一人,以我的感受,我會和他站在同一戰(zhàn)線,革命需要激進者,也需要有看清局勢的現(xiàn)實主義者,珍惜我們現(xiàn)在和平穩(wěn)定的生活。

影片的導演、主演也都赫赫有名。
導演貝托魯奇也執(zhí)導過我國的《末代皇帝》,是一個善于發(fā)掘歷史,研究美學的電影人。
女主伊娃格林更不用說,提到法國麗人,她必須擁有姓名。


里奧的扮演者路易斯·加瑞爾,氣質憂郁,其主演的《巴黎小情歌》也是一部描述復雜戀愛關系的影片。

馬修的扮演者邁克爾·皮特居然還是《唐探2》中的變態(tài)外科醫(y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