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科普:你每天都在說的這1句話,會讓孩子變笨變傻!
平時,你們是否經(jīng)常對孩子這樣說:


育兒專家曾做過一項關(guān)于親子教育的研究,結(jié)果是這么說的:
“學(xué)步期孩子平均每 9 分鐘,就要聽到一次‘不’或類似的否定詞匯”。
也就是說,大多孩子基本上每 10 分鐘,就要遭受一次來自親人的否定。

圖源攝圖網(wǎng)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說: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沒有哪個做父母的會無緣無故去打擊孩子的信心吧?
請大家先別急著否定,大熊醫(yī)生來隨便列舉幾個家里的場景:
比如孩子爬上爬下,你有沒有說過“不可以”?
孩子想自己拿水杯喝水,有沒有說過“不行“?
孩子洗澡玩水,有沒有說過“這是不對的”?

圖源攝圖網(wǎng)
雖然我們對孩子說“不”,多半都是為了保護他,或者希望他做得更好。
而在這個時候,我們往往就是在潛意識里默認:孩子做不到。
但你相信嗎?正是因為有了我們這種“潛在的默認”,孩子就真的成為了我們擔心的那樣。
01
可能大家還是不太能理解,“不”到底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殺傷力。
那就看看下面這個真實的故事吧……
家人自認為的“不行”,最終讓她不得不退了學(xué)。
因為她的童年,幾乎被家長的愛給阻斷了所有的可能性!?。?/strong>

圖源攝圖網(wǎng)
每天上學(xué)都是爺爺或奶奶抱進教室。
走之前,還要不厭其煩的叮囑老師:
MID YEAR SUMMARY
囡囡膽子很小的,她座位旁不能安排男孩子的;囡囡不能自己上廁所,很危險的;我們囡囡怕高的,戶外那種爬高啊,滑滑梯都太危險,不要讓她玩……
于是,明明個頭比一般同班孩子都高的小女孩,卻成了唯一一個每天都要老師喂飯的孩子。
除此之外,她也從來不敢和別的孩子玩、連滑梯這種戶外活動都說自己害怕拒絕參加。

圖源攝圖網(wǎng)
沒多久,家里人因為心疼孩子適應(yīng)不了幼兒園,辦了退學(xué),回家了。
孩子是真的不行嗎?肯定不是!同班很多更小的孩子一個多月都能適應(yīng)了。
但卻在家長的各種消極暗示下,這孩子就真認定自己什么都不行了。
02
美國心理學(xué)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找了一所小學(xué),對1~6年級的學(xué)生進行智力測驗。然后,故意隨機抽取了一些學(xué)生,當著這些學(xué)生的面將名單交給校方說:這幾個學(xué)生智力和潛能很好。
結(jié)果在8個月后的第二次智力測驗中,隨機名單上的這幾個學(xué)生,比其他學(xué)生在適應(yīng)能力、求知欲、智力等方面有明顯提高。

圖源攝圖網(wǎng)
這就是有名“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也稱作“期待效應(yīng)”。
▽什么是“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
孩子對自己的了解首先是從教育者那里得到的。
在他們生活中是重要地位的人物對于他們的看法和態(tài)度,就像鏡子一樣折射著他們的形象。
如果他們感到教育者認為他們有能力,信任他們,那他們也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值得信任的。
他們就能建立起應(yīng)有的自尊,使自己有熱情為做得更好而努力。
如果教育者認為他們能力低下,不學(xué)好,不可救藥,他們也會從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令人沮喪的形象,從而也認為自己能力就是不如別人,自己很難改好,自己沒有出路;
那么他們就不能確立應(yīng)有的自信與自尊,就不能有充分的自我價值感。
他們會感到絕望,放棄任何積極的努力,走破罐子破摔的道路。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行,而是被大人否定成那樣的;只有先期待孩子怎樣,他才有機會成為那樣。
03
說了這么多,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那要怎么做,才能既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又傳遞到我們的意思呢?
辦法其實很簡單,說“不”之前,先掌握這?4 個要點:


每一個脫口而出的“不”,對孩子來說都意味著否定:“不行、不準、不可以”,是否定他的行為;“不哭”、“不乖”,是否定他的情緒。
而一個對于孩子來說,鼓勵、肯定和被允許,才是他敢于面對困難、放手拼搏的力量來源。
就像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主人公爸爸說的那句話一樣: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可以?!?/p>

沒有什么,能比父母的相信和肯定能給孩子更足的人生底氣。
在父母眼里,孩子或許只是個弱小的孩子;但別忘了,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

End
廣州天使兒童醫(yī)院
健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