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鸚鵡基因原理 - 德州亮翅種(Texas Clearbody)


?虎皮鸚鵡基因基礎(chǔ)原理合集將闡述完整的虎皮鸚鵡變異基因種類及示例。虎皮鸚鵡基因基礎(chǔ)原理將為虎皮鸚鵡變異基因的介紹做鋪墊,方便后文閱讀。本合集共整理了38種虎皮鸚鵡變異基因,文末將附上對專業(yè)詞匯的解釋。

本期要介紹的是德州亮體種(Texas Clearbody)虎皮鸚鵡。
德州亮體種,也被稱為伴性遺傳亮體基因(Sex-linked Clearbody),是三十多種影響虎皮鸚鵡顏色的基因之一。

多年中涌現(xiàn)了很多品種的虎皮鸚鵡都能生成亮黃色或白色的身體顏色,配上正常的黑色條紋,這種花色的虎皮鸚鵡在M D S 阿莫博士(Dr M D S Armour)的書《展示級虎皮鸚鵡》(Exhibition Budgerigars)中,被R A 沃爾斯(R A Vowles)稱為”蕾絲黃”(laced yellow)。

在一篇刊登于《籠養(yǎng)鳥》(Cage and Aviary Birds)的書中,T 丹尼爾博士(Dr T Daniels)將1981年所知的這種鳥做了一個總結(jié)。其中有很多虎皮鸚鵡沒有建立起穩(wěn)定的血系,而有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鸚鵡則被報道,可能擁有同一種基因。

德州亮體種虎皮鸚鵡是其中一種成功在美國建立起血系的基因。
01 德州亮體種歷史
關(guān)于德州亮體種虎皮鸚鵡首次被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已經(jīng)無從得知,但弗洛伊德·吉爾格(Floyd Guelker)在1958年繁育的亮體種很可能就是德州亮體。

德州亮體最初很可能是在1955年左右出現(xiàn)在德克薩斯州的一間鳥舍。1958年威明頓市的蓋里·特拉內(nèi)爾(Gay Terraneo)和長灘的約翰·派品先生(Mr John Papin),分別得到了一對德州亮體虎皮鸚鵡和一只德州亮體母鳥,兩人都在加利福尼亞,并證明了這種基因?qū)儆诎樾赃z傳隱性遺傳。

1989年杰夫·艾烏爾德(Jeff Attwood)將這個品種帶入英國。
02 德州亮體種基因
德州亮體種屬于伴性遺傳基因,對野生型基因呈現(xiàn)隱性。同時,德州亮體種是Ino基因的復(fù)等位基因,位于基因位點上,記為
。目前介紹過的三種Ino位點上的基因互相之間的支配關(guān)系是:
、
、ino(野生型 > 德州亮體種 > 白化/黃化基因)。跟Ino基因同為等位基因的基因會導(dǎo)致部分白化病(partial albinism),在鸚鵡品種中,這種類型被稱為Par-ino基因(部分白化基因)。

鳥類中,公鳥的性染色體是ZZ,而母鳥是ZW。因此母鳥只需要在一條Z染色體上有Ino基因就可以完全表現(xiàn)出白化或黃化基因的特色外觀。母鳥無法簡單“攜帶”一條(德州亮體)基因(或任何其他伴性遺傳的基因類型),一旦有,就能改變其表型。而公鳥則不同,由于Inocl基因是伴性隱性遺傳,因此需要在兩個性染色體ZZ上都具有Ino基因(純合子)才能影響到表型。雜合子的虎皮鸚鵡公鳥跟野生型虎皮長得一摸一樣。通常,我們把攜帶一條
基因的虎皮鸚鵡公鳥標記為“/
”(/德州亮體種)。

同時攜帶白化/黃化基因和德州亮體基因的公鳥,在外觀上和純合子德州亮體基因的虎皮鸚鵡十分相似,但身體顏色更亮。這種雜合子的基因被寫為”德州亮體/Ino”(/ino)。
下表展示了德州亮體基因和Ino基因的所有組合方式:

位于Ino位點的德州亮體基因,跟其他所有的伴性遺傳基因都有關(guān)聯(lián),包括蛋白石種、板巖種和肉桂翅種基因等。
資料來源:
Budgerigar colour genetics, wikipedia
Sex-linked Clearbody budgerigar mutation,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