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四省·河南!地理如何造河南,河南如何“造中華”?【這里是中國】

要回答什么是河南是異常困難的
雖然他擁有眾多的標簽
卻沒有一個能相對全面的概括
他久而久之
在大多數(shù)人心里
他不再是一個特質鮮明的身份
就如同他所處的位置
不南不北
不偏不倚
相當中庸
然而在更加宏大的時間尺度上
河南卻有一個突出的特點
你會發(fā)現(xiàn)
如果從夏朝算起
河南經(jīng)歷了長達3000年眾星拱月式的輝煌
而從北宋靖康之難算起
河南又經(jīng)歷了長達800年斷崖式的跌落
正所謂
若問古今興廢事
請君只看洛陽城
放眼全國
再沒有一個省份像河南這樣曾經(jīng)極度輝煌
又曾經(jīng)極度衰落
他跌落得如此突然
如此深重
如此漫長
以至于后人對他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真實的河南反而變得面目不清
就比如許多人認為河南只是一片平原
殊不知他也是一個山地大省
從高空俯瞰
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積的44%以上
可謂是一半山地
一半平原
而這一地理特征也正式回答什么是河南的關鍵
在接下來的視頻里
我們將嘗試拆開這片土地
重新解構河南
此時你會發(fā)現(xiàn)大地之上的一次次造山造水
不但塑造了山川勝景
更是接連創(chuàng)造了一段段歷史奇跡
最終將這片土地推向輝煌的頂點
甚至直接奠定了華夏文明的根基
而這第一段奇跡當屬河南的嵩山時代
中岳嵩山在四周平地上顯得尤其高大突兀
而能這樣平地造山的必然具有行星之力
數(shù)億年來
地球上大大小小的板塊持續(xù)碰撞擠壓
開啟了一段轟轟烈烈的造山運動
其中就在今天的中國中部
地表褶皺大地
龍身又在漫長的歲月中飽經(jīng)風霜雨雪的侵蝕
最終形成了一條長度超過1000km的大型山脈
秦嶺它的東端深入河南西部
包括崤山
熊耳山
伏牛山
嵩山等一系列之脈
而其中的松山一帶尤為特別
從山地丘陵到臺地平原
各種地貌均有分布
這里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區(qū)
土質疏松肥沃
既有利于開墾耕種
這里也曾是亞熱帶和溫帶的過渡地區(qū)
氣候適宜
雨水豐沛
再加上居中的位置更有利于四方文化交流匯聚
因此正是在這里即將點亮華夏文明的一盞燈
就在嵩山北部的雙槐樹村附近
曾經(jīng)誕生過一個古國
他的都城中央矗立著中國已知最早的宮殿
它的人民通過養(yǎng)殖蠶寶寶可能早已身穿絲綢
我們至今無法得知這個故國真正的名字
只能根據(jù)它地處伊洛河與黃河交匯之處
稱它為河洛古國
但他的成就顯然已越過蠻荒
在距今5300年前
很有可能是黃帝時期的都城
而千余年后
在嵩山西北部的二里頭村附近
又有一批先民建都立國
他們的功臣坐北朝南
中軸對稱
開啟了此后3000多年中國功臣形制的先河
而他們也開始用青銅器焰影
用2000多片綠松石鑲嵌成龍的圖騰
如果要問他們是誰
他們極有可能驕傲地稱自己為下人
華夏之下終有其命
此后在嵩山周邊更加宏大
更加先進的都城先后崛起
修建他們的是中國第二個王朝
商商人們建起高大的城墻
寬闊的車行道和十字路口
甚至用陶水管鋪就了供排水系統(tǒng)
讓人很難想象
這是距今3000年前的創(chuàng)造力
就這樣以嵩山為中心的土地
見證著5000年
中華邁入了文明的大門
而接下來更加恢宏的時代將由另一座山脈開啟
它就是太行山
這座恢宏的山脈
同樣誕生于那段恢弘的造山運動
故事發(fā)生在它東部數(shù)千公之外
茫茫海面下
巨大的太平洋板塊不斷向歐亞板塊下俯沖
在板塊內部引發(fā)了劇烈的地質活動
大陸的一側不斷隆升
形成今天的山西高原
另一側則相對沉降
也就是華北平原的前身
加上其他小板塊的共同作用
長約400km的太行山全面隆起
這樣的造山過程使得太行山面向河南的一側
出現(xiàn)了極為陡峭的丹崖絕壁
他們身世宏偉
壁立萬仞
人稱斷塊山
高大的山體攔截水汽
形成豐沛的降水
加上石灰?guī)r中的裂縫和溶洞
又可以儲存水分
這使得河南境內的太行山
成了華北地區(qū)水井最出眾的山脈
當河流裹挾著歷史泥沙沖出山谷
便在山腳堆積成一個扇形的臺地
視為沖積扇
其中的善緣部位坡度平緩
土質肥沃
水源充足
是絕佳的棲息之所
正是在這里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既有文獻記載
又有考古印證的偉大都城殷墟
出現(xiàn)了遷都之子的商人
即將創(chuàng)造出一個高度發(fā)達的王朝
這個王朝的都城中坐落著專門的制古作坊
治愈作坊和青銅野豬基地
他們將動物骨骼
裝飾品
樂器
武器
酒器等等
其中就包括中國現(xiàn)存最重的青銅器
后母屋頂
如此強大的生產(chǎn)力
讓商王的妻子可以在墓中擁有400多件青銅器
500多件骨器
700多件玉器等
而王的墓葬面積往往是他們妻子的五倍以上
可以想象
倘若未被盜掘
將是何等的震撼人心
不僅如此
這個王朝也創(chuàng)造了中國已知
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統(tǒng)
近5000個文字被刻在15萬片龜甲和獸骨上
相較之下
我們今天的新華字典里
也不過收錄漢字1萬余個
在這些甲骨上
商人將他們的天文歷法陣法
田獵農(nóng)牧祭祀一一記錄
將他們的秦漢語老夫妻恩愛
生老病死一一展現(xiàn)
這讓今天的我們得以穿越數(shù)千年
看到一個古老王朝的喜怒哀樂
悲歡離合
也讓我們的歷史得以真正代代相承
再后來
這片地區(qū)又先后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
六國的都城
這便是河南的太行山時代
而在這前后
就在嵩山所處的大秦嶺山地
已經(jīng)敲響了又一個時代的鼓聲
在這片崇山峻嶺中
有兩處格外顯眼的凹陷
一處是由秦嶺山系和大別山系
共同圍合而成的南陽盆地
這里不僅是楚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
也是西漢時全國的六大都會之一
而另一處則是大名鼎鼎的洛陽盆地
盆地周圍發(fā)源于群山之間的伊河
洛河等百余條河流
經(jīng)年累月的沖刷成績
行程遠比單個沖積扇更大
更深厚的沖擊區(qū)域是為沖積平原
平原之上
不僅地域廣闊
水系縱橫四周
又有群山圍河
可以御敵于外
極其適宜人類的發(fā)展
更重要的是
在古人的視角下
洛陽盆地和松山一帶地處疆土中央
號為天下之中
得以連接四方
可謂是四面環(huán)山
六水并流
八關都邑
十省通衢
于是西周王朝在定都關中的同時
仍選擇在洛陽建立東都
傳說象征王權的九鼎也被安置于此
成為定鼎中原的由來
此后周天子干脆遷都洛陽
開啟了長達500多年的東周王朝
在后來的數(shù)百年間
東漢曹魏西晉紛紛定都洛陽
北魏遷都洛陽
隋煬帝
唐高宗相繼以洛陽為東都
而到了武則天時期
洛陽更是步入巔峰
成為一座至高無上的神都
從夏商到五代
先后共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長達1500多年的建都史
讓洛陽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都城之一
它擁有中國第一座官辦寺廟
擁有中國歷史上最宏偉的高塔
也擁有全世界造像最多
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
讓洛陽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商貿(mào)中心
不僅如此
在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老子莊子創(chuàng)立道家思想
張衡改進渾天儀
蔡倫改進造紙術
曹植的慈父
杜甫的詩篇
韓愈的文章
吳道子的畫作也如漫天星斗一般璀璨閃耀
此時的洛陽是一個如夢如幻的洛陽
一個萬國來朝的洛陽
一個令無數(shù)人念念不忘的洛陽
那么這就是古代河南的巔峰了嗎
當然不是
在三個山岳時代之后
真正的鼎盛時期也將到來
這就是河南的大平原時代
這次出場的主角不再是山岳
而是一條大河
數(shù)百萬年前
由于一眾山脈的阻擋
東流的河水只能在太行山西側聚成大湖
直到一條向西溯源侵蝕的河流
率先揭穿秦嶺小山
形成今天的三門峽
才讓原本的湖水噴薄而下
一瀉千里
直至大海
年輕的黃河就此形成
沖出群山封鎖的黃河
面對的是一個極其廣闊的舞臺
他北奪海
河南清淮河每年可攜帶數(shù)億到十數(shù)億噸的泥沙
在它和其他江河的共同沖刷下
一個超大型的沖積平原誕生
這就是華北平原
它橫跨今天的北京
天津河北
山東江蘇安徽河南七省市
一望無際
沃野千里
其中河南的部分更是高于之地
這里既有天然河道
形成一個發(fā)達的水運網(wǎng)絡
而到了北宋時期
作為東京的汴州
也就是今天的開封
不僅取代洛陽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更是在一眾運河的加持下
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
它有多繁華呢
即便一卷5米多長的清明上河圖
也只能展現(xiàn)其中一角
飯莊酒樓遍布街道
一些店家張燈結彩
通宵營業(yè)
中國人的夜生活第一次如此繁華
市民們在街市中購物消費
在勾欄瓦舍中觀看演出
在飯局上觥籌交錯
甚至還有外賣小哥提供外送服務
這一時期
這座城市的總人口可能已高達150萬
是中國歷代古都之最
遠超漢唐時期的長安城和明清的北京城
也只有這樣一座國際大都市
能以東京夢華作為新聞
然而大平原時代的最高成就
卻并非一城一地之發(fā)展
而是以開封為中心的河南
引領整個宋代的物質和文化
達到了中國封建歷史時期絕無僅有的高度
北宋時期
全國的糧食產(chǎn)量
財稅收入
貨幣鑄造量均遠超唐代
整個社會的商業(yè)文明日益繁榮
也出現(xiàn)了中國古代史上罕見的工商稅占比
超越了農(nóng)業(yè)稅的現(xiàn)象
也正是在這個時代
黃庭堅
米芾
蔡襄等人揮毫潑墨
王安石
歐陽修
范仲淹
蘇軾
柳永
晏殊等人留下千古名篇
宋徽宗的瘦金體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
無一不是傳世千年
正如國學大師陳寅恪所言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
造極于趙宋之世
而這就是河南的大平原時代啊
到這里
嵩山太行山
大秦嶺大平原的時代
依次開啟
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清晰的河南
在中國歷史上20多個朝代曾在此建都
近一半的皇帝曾在此執(zhí)政
河南也因此長期作為全國的政治
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之一
盡管宋代以后
這片土地逐漸遠離了歷史舞臺的中央
又在一次次戰(zhàn)火和天災中日益衰落
但即便衰落時期的河南
同樣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
因為每當戰(zhàn)亂災難發(fā)生
人們四散逃離中原時
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文明的傳播
如今我們有不計其數(shù)的歷史典故
源自河南
至少1834個漢族姓氏
起源于河南
我們熟知的古代思想家
科學家
文學家等
僅漢唐宋明四個朝代
就有912人來自河南
位列各省第一
而全國各地的道路村
鎮(zhèn)江河等等
至今仍有眾多與洛陽有關的地名
這就是這片中原大地的故事
它誕生于數(shù)億年來的大地
塑造孕育了數(shù)千年來的文明之光
也在某種程度上
奠定了今日中國的人口和文化格局
可謂是造山造水
也造了中華
盡管在歲月無情的洗禮下
歷史的記憶大多已成碎片
過去的輝煌大多已只剩斷壁殘垣
但這片土地上的興衰與榮辱
早已刻在了他的青山之上
江河之間
與山河的故事融為一體
共同塑造出一個真實的河南
縱使時光流逝
世事變遷
只要青山不改
江河依舊
這段故事就會如歲歲年年開放的牡丹一樣
在一代代人的心中永遠存在
永遠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