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價值或交換價值的形式(form)A.1
上周沒更。原因一是工作比較忙,二是這一節(jié)確實是特別的長??紤]到專欄過長的話,可能讀起來不大方便,之后每篇還是寫短一點,原著長的話就拆開來寫比較好

這一節(jié)的重點,或者說馬克思寫《資本論》的焦點,就是在價值上。因為使用價值是產(chǎn)品從來就有,而且會一直存在下去的屬性,只要這個產(chǎn)品還對人類有用。而價值,或者說交換價值,自從進入商品社會以來,就變得尤為重要。因此馬克思用了非常長的一節(jié),并分成了許多個小節(jié),來論述價值的基本概念和表述。
首先我們再來回憶一遍概念:商品的二重性是價值和使用價值,而商品的二重性來源則是勞動的二重性,即抽象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以及以物質實在為載體的、分門別類的有形勞動。正因為此,一件商品由于它的二重性,也就同時具有了兩個形式(或者也可以叫形態(tài)): a physical or natural fomr 物理或自然形式(商品的物質實在及功能等等)和 value form 價值形式。
價值,之前已經(jīng)論述過,是代表著商品中蘊含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The value of commodities is the very opposite of the coarse materiality of their substance, not an atom of matter enters into its composition. 商品的價值和它的粗物質構成是完全對立的,哪怕是物質中的一個原子都沒有進入到它(商品)的價值組成當中去”。我們有時經(jīng)??梢月牭揭恍翱瓷唐返牟牧铣杀尽眮碓u判定價是否合理的說法,比如“這個手機的材料才值幾個錢啊”或者“這菜也沒啥特殊食材為什么賣這么貴”。但用馬克思的觀點來看,這些都是謬誤。一部手機的粗材料無非也就是些金屬和硅,一道好菜的食材其實也并不算稀有。但我們去研究一個商品的價值,是要從勞動入手的。比如這個材料的開采難度,加工生產(chǎn)所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等。這并不是說現(xiàn)在一些高價的商品是合理定價的,而是想說我們要用更嚴謹?shù)睦碚搧砼羞@種現(xiàn)象。
而價值的形式,現(xiàn)在大家如果不知道別的,至少也應該知道一個最簡單而又最普遍的東西——貨幣形式(money form)。但馬克思要做的,或者說他批評資產(chǎn)階級經(jīng)濟學(bourgeois economy,bourgeois 布爾喬亞,就是指資產(chǎn)階級)沒有做的,就是去溯源貨幣形式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以及其中包含的商品間的價值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搞懂“錢的問題”。
為此,馬克思接下來用了好幾個小節(jié)來進行分析。而分析的例子,則是一個最簡單的“雙商品交換”,也就是我們在上一章讀過的:20尺布=1件大衣的關系。
A. 價值的基元形式(elementary form)或偶然形式(accidental form)
價值表達的兩個支柱:相對形式(relative form)和等值形式(equivalent form)
正如研究化學就要研究基元反應一樣,價值的全部謎題都隱藏在其基元形式之中,也就是兩種不同商品的交換。在我們提到過的大衣與布的例子之中,布的價值以大衣的形式表達,大衣是不的價值表達的載體。前者是主動表述,后者是被動表述。布的價值是以相對價值,或者以價值的相對形式來表現(xiàn)的。大衣則是等值物,或者說是價值的等值形式。這里要注意我們講的是20尺布=1件大衣這個等式,請注意這個等號是不可逆的,有點類似編程中賦值語句等號兩側不可逆一樣。后面會展開講。“The relative form and the equivalent form are two intimately connected, mutually dependent and inseparable elements of the expression of value; but, at the same time, are mutually exclusive, antagonistic extremes – i.e., poles of the same expression. 相對形式和等值形式是兩個連接緊密、互相依賴、不可分割的價值表達的元素,但,它們又同時是互相排斥的矛盾的兩極”。他們共同描述了兩個不同商品被一個等式關系連接到一起時的情況。因為顯然不可能用20尺布來描述20尺布的價值,那就成了“20尺布的價值就相當于20尺布的價值(什么廢話文學)”,這時我們其實是在描述定量的某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而非價值。所以說,“The value of the linen can therefore be expressed only relatively – i.e., in some other commodity. 布的價值因此只能相對的進行表述——也就是說,通過別的商品來表述”。而這個別的商品,在這個例子里是大衣,就是價值的等值形式。而另一方面,這個作為等值物的商品并沒有其價值的相對形式,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它的價值并未被表達。它的功能只是作為被表達價值的商品的價值載體。
既然20尺布的價值等于1件大衣的價值,那么毫無疑問的,一件大衣的價值也必然等于二十尺布的價值。不過,這里的等式必須翻過來寫,1件大衣=20尺布。因為這時候,大衣是被表達價值的商品,而布成了等值物,或者說大衣表達價值的物質載體。因此,單一商品不可能在同一個價值表達中,同時是兩種形式。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上文說的等式不可翻轉。這個更像是編程賦值語句,將等號右邊的值賦給左邊的變量。在大衣和布的例子里,當我們使用20尺布=1件大衣的時候,我們是將大衣的價值當做了一個已知值的變量,或者說,價值的等值形式,然后將其值賦給布的價值,使其得以表達,等號左邊的變量就是價值的相對形式,通過大衣為它賦值而得以使用(否則就是空變量)。也因此,不可能出現(xiàn)一件商品自身即是變量又能為自己賦值的情況。就如同編程中令a=a毫無意義一樣。
因此,一件商品到底是以價值的相對形式還是偶然形式來出現(xiàn),完全取決于它在這次交換中處于等號的哪一側,或者說,它是價值表達的一方,或者是作為價值表達載體的一方。這是隨著商品交換的場景變化而出現(xiàn)的一個偶然事件,所以馬克思也把它叫做價值的偶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