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銀座膠囊塔的上載新生

高樓林立的日本東京銀座區(qū)擠著一座造型奇特的地標「中銀膠囊塔」,它于今年4月徹底退役。
?


?
當年黑川紀章以前蘇聯(lián)宇宙飛船為靈感設計出接入高塔的膠囊艙,在大阪預制成再逐個運到東京組裝,如今這些艙體也被逐個拆除,就像巨型玩具積木。


?
與此同時,膠囊塔數(shù)字化保存的眾籌情愿也在網(wǎng)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大樓愛好者們的奮力搶救也讓投資公司看到了商機,最終膠囊塔的NFT(不可替代代幣)被以兩種方式拍賣:一個允許中標者在世界任何地方重建膠囊塔的授權,一個是在元宇宙中的數(shù)字藏品。競價于7月22日啟動,10月20日截止。

?
你可以說:
?
半個世紀后,銀座膠囊塔所代表的新陳代謝運動早已被「推陳」,而其自身也被「代謝」掉了。
?
也可以說:
?
這座帶著強烈烏托邦色彩的先鋒建筑,在數(shù)字時代的洪流中,被永遠地保存了。
?
?
01
新陳代謝的白日夢
?
1972年落成的中銀膠囊塔背后有兩大意念的支撐:新陳代謝運動,以及東京夢。
?
前者是日本著名建筑設計師丹下健三于二戰(zhàn)后發(fā)起的建筑設計運動,那時日本本土滿目蒼夷,反而有一種百廢待興的無限可能。新陳代謝運動是一種對傳統(tǒng)建筑理念的反叛,傾向于用許多可拆換的細胞狀模塊,圍繞脊椎狀的基礎設施拼裝,實現(xiàn)靈活處理空間和動態(tài)更新的可能。
?

這場運動本質上是建筑師們試圖以哲學理念克服緊張的土地資源與瘋漲的人口之間的矛盾,「海上城市」「空間城市」「人工土地」無一不令人驚嘆,但許多都停留在概念階段,中銀膠囊塔是為數(shù)不多建成的作品。



設計者黑川紀章是丹下健三研究院的學生,也是這場運動中最年輕的建筑師,代表作還包括日本國立新美術館以及中國鄭州的鄭東新區(qū)。
?
膠囊塔是他送給東京打工人的一場夢,想象你在銀座商業(yè)區(qū)加班結束后已經(jīng)異常疲憊,同事們需要搭乘兩個小時的公共交通回到家中才能休息,而你步行即可抵達公寓;雖然這里只有10平米的空間,但是桌椅床榻浴室甚至娛樂空間一應俱全,躺在床上透過極具未來感的圓形窗向外看去,甚至會有一種身處外太空的錯覺;而且你知道,每隔25年他們就會更換調整一次艙體和方向,這意味著你還能看到東京最繁華景觀的不同側面——在寸土寸金的宇宙中心逃往屬于自己的狹小空間,從而獲得無限的夢和自由。
?


◎房間如太空艙,夢里是外星游民來到了地球,還是外星土地建成了東京呢?
在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上,黑川紀章表示,他看到的未來是個人對于自由流動的追尋,當場中銀地產(chǎn)就決定為黑川和無數(shù)東京打工人的夢買單。兩年后這座「商務人士在都心的第二個居所」落成,140枚膠囊艙也以低于市價1/2的價格迅速售罄。
?
可惜的是,1972年膠囊塔迎接第一批住戶的時候,中銀地產(chǎn)已經(jīng)破產(chǎn),似乎預示著這座未來主義大樓命途多舛的未來。
?
?
02
十五年間搶救小敘
?
1997年理論上是膠囊塔第一次「重裝」,建筑本體也開始老化亟待「重生」,但彼時的日本深陷金融危機,全無經(jīng)濟騰飛時的闊氣,黑川事務所的修繕建議也就因資金問題被擱置。
?
2006年,中銀膠囊塔管理委員會討論拆除大樓,86歲仕途不順的黑川紀章發(fā)起了一場保衛(wèi)活動,計劃大換艙、重修結構問題,但同樣因為成本問題舉步維艱。
?
2007年黑川因病去世,80%的業(yè)主投票同意拆除已危機四伏的大樓,然而戲劇性地是,計劃原地建新公寓的總承包商在全球次貸危機中破產(chǎn),膠囊塔得以「幸存」。
?
時間撥到2014年,膠囊艙住戶前田先生發(fā)起「再生計劃」,以導圖和民宿的形式讓更多人認識這座「歷史建筑」,一度成為Airbnb最受歡迎的房間,但次年管理委員會就禁止私人出租。
?
2018年啟動的「每月膠囊」活動是新一輪心臟起搏,一場大眾與設計師共同參與的行為藝術,讓10平米的艙體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又或者說,回光返照。
?


2021年,中銀膠囊塔最終被判拆除重建,只有少數(shù)艙體會被美術館收藏,長達15年的群體性保護運動落下帷幕。
?
?
03
局限,錯位,永存
?
戰(zhàn)時,黑川紀章親眼見證數(shù)以百計的炸彈轟炸曾經(jīng)居住的城市,一夜之間淪為廢墟。身為建筑師的父親說:「我們必須在傷痕中重建城市?!苟骸改菚r候,我并不相信建筑。我認為建筑和城市一樣,都會瞬間消失?!?/p>

?
破壞,就是循環(huán)。
?
破,而后立。
?
這是戰(zhàn)后新陳代謝運動的核心理念,日后成為建筑師的黑川將20世紀的現(xiàn)代主義總結為「二元機械原理」時代,而將代謝派所帶領的新時代稱作「多元生命原理」時代,相信城市和建筑不是靜態(tài)的實體,而是不斷變化的「有機生命」??梢哉f是循環(huán)共生的先鋒理念,也可以解讀為建筑師的PTSD。
?
但超前的理念不可避免地被時代局限掣肘,比如大量使用石棉隔熱,而這一建筑材料在落成三年后因致癌被禁用;公共管道鎖死中軸難以維修,日后老化帶來嚴重的排水和漏水問題;膠囊之間預留空間僅30厘米無法單獨拆卸,所以承諾的「可更換」必須從頭開始……最終積重難返,只能被抹除。
?

黑川紀章曾暢想,如果按規(guī)劃定期更換修繕,膠囊塔可以存在200年,實際上這座超前又落后的高塔享年僅50歲——不過新陳代謝運動的壽命更短,他們追求的未來主義就像蒸汽朋克一樣是某種基于當時技術的想象,待信息時代到來就被落在了后面。
?
人們無法搶救膠囊塔的實體,卻保存了其虛擬形體,這何嘗不是一種信息時代的浪漫?就好像在《神秘博士》中有一集,幾乎萬能的外星人承諾save人類,可死亡降臨時無人幸免,他用盡全力將這些弱小者的意識保存在宇宙圖書館之中,人們歡呼著:「He saved us!」
?
在現(xiàn)行時間線上,人們以「元宇宙」「區(qū)塊鏈」「NFT」這些新時代的概念save了與時代錯位的膠囊塔。
?
我們不知道數(shù)字化拍賣品會不會像DV數(shù)據(jù)那樣在許多年后因為設備迭代而無法再被讀取,唯有祝福這座充滿幻想力的高塔繼續(xù)裝點數(shù)字居民的美夢,再不消失。
編輯:?道臣嵐
更多精彩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久拾90collect"。

我們關心星球大戰(zhàn),
也關心落在你窗簾上的灰塵,
有的事情可以一句話講完,
有的恨不得聊上三個月。
?
關注我,為我們精致的靈魂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