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腐乳
8月末,工作忙碌并且有一些不得志,日子過的昏昏沉沉的,總感覺有一點不得勁。突然想吃家里的那種“紅灰煤兒”,被外地人叫“臭豆腐”,也就是當(dāng)?shù)丶壹覒魬魰龅睦备椤? 宜賓話豆腐叫“灰煤兒”,制作中裹了一層辣椒和各種香料的發(fā)酵腐乳,在印象中,咸咸的帶著辣味和麻味,還有大豆蛋白質(zhì)發(fā)酵后的獨特鮮香,是下稀飯的絕配。
想到了這里,我就想立馬能嘗到它。一下班,我立馬去附近最大的超市找它,超市里沒有我家里的那種麻辣的,干的腐乳,最接近的就是老干媽的,看上去也很有食欲。順便帶上了半只鹵鴨,然后不辭辛勞地回去煮稀飯配它。
終于煮好了稀飯,白米稀飯的香味和清甜,配上辣而咸鮮的“紅灰煤兒”,滿足得嘞。 其實家離現(xiàn)在工作的地方才幾百公里,也不算在外地,但在記憶里的有一些美味總是會時不時牽腸掛肚。
臭豆腐確實是臭的,要做也很簡單:首先在冬季,女主人們先把今年剛收的黃豆給磨了,煮壓成水分很少的鹵水豆腐。我小時候總覺得有磨子和鹵水的老婆婆非常神秘。 其次是發(fā)酵——在一個簸簸里(像一個竹編的托盤)鋪上新的干稻草。把豆腐有間距地擺在上面,蓋上靜靜等待白霉菌的魔法。
等十天左右,打開有明顯而熟悉的臭味,豆腐在白霉的覆蓋下看不清了。白霉生長異常旺盛,像棉花糖一樣毛茸茸地特別可愛,我都不忍心動它,一動就不完美了。但要用很多鹽腌制。這一步據(jù)說鹽加的越多,腐乳就越緊實,不知道這種說法可不可靠。 過了幾天,到了最后一步加香料就可以吃啦!香料是花椒,十三香,八角,辣椒等舂成粉混合。四四方方的腌豆腐,在里面滾一圈,灰灰黃黃臭臭的臭豆腐立馬變得又紅又香,花椒和辣椒加上腐乳的鮮味,想到就忍不住流口水。
媽媽在過年時總會做上一壇腐乳,在春節(jié)作開胃小菜,在農(nóng)忙的二月,是沒時間做飯的農(nóng)村人下飯的好搭檔。 但是現(xiàn)在也做得少了,一方面,有冰箱和超市,春天不再青黃不接,另一方面,大家都出去打工了,農(nóng)忙也不一定在家,能吃的機會就變少了。生活總是在變化的,無論怎樣希望是越來越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