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ChatGPT談翻譯:技術、職業(yè)及行業(yè)發(fā)展
作者:語言橋翻譯集團董事長 朱憲超
本文是一份與OpenAI的ChatGPT進行的討論的內容記錄,主要討論了翻譯、機器翻譯、人類翻譯、翻譯質量、翻譯職業(yè)和翻譯行業(yè)等多個話題。
在對話中,ChatGPT通過預先訓練的語料數據和大規(guī)模神經網絡,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知識智能和語言能力。該文檔提供了關于這些話題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并將為讀者提供關于翻譯和機器翻譯的新見解。
以下為作者與ChatGPT的對話內容截圖:
采訪者筆錄
ChatGPT算是個新物種,我想了解一下他的工作模式,即他是如何工作的?與人又是如何互動的?我把他當作一位對話對象,問了幾個關于翻譯行業(yè)的問題,以上截屏完整地展現(xiàn)了我和他的對話記錄。在和他的對話中,有幾點印象比較深刻:
他的輸出方式
像3D打印機一樣,每個字每個字地輸出,每個字每個字地雕刻,上一個字決定下一個字的輸出,好像一直都在思考,字斟句酌。猶如一個人愛思考、講話慢的人,一邊想、一邊講,但又顯得毫不費力。
我對技術不懂,不敢妄加評論或猜測,但我感覺這和他背后的算法與程序有關。所以當我問及他和其它機器翻譯引擎相比有什么有缺點的時候,他提到他的速度慢,不像其它機翻引擎,秒秒鐘可以翻譯成千上萬字。
當然,這可能也是成就他優(yōu)點的主要原因,他自己也提到,相比其它機器翻譯引擎,他的文字的連貫性好,流暢性高,他的表達邏輯性更強。
輸入決定輸出
他對輸入的內容比較敏感,尤其是輸入的用詞。調整輸入的用詞,結果會跟著調整。輸入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或在不同的地點,或用不同的語言,輸出的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這種不同之處,不是觀點上的不同,而是在于用詞、表達方式、或輸出內容的多少等。另外,當你和他對話時,他會關注當前的話題和語境,與你自然地交流,他把你當前的問題和上一個問題或者下一個問題自然而然地穿起來,而不至于跑題;如果我上幾句話是用英文提問的,我突然切換成用中文提問題,他極大可能會用英文回答,看來他也需要一個語境的切換時間或空間。
總結能力強,創(chuàng)意能力弱
ChatGPT是個內容生成器,他非常善于總結,非常善于輸出結構化的東西,讀多了,有點像八股文。有個網友這樣評價他:“乍看中規(guī)中矩要素齊全,但細品會發(fā)現(xiàn)缺少靈魂,在觀念性的創(chuàng)造上仍有待提升”。特別說明:本文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權請后臺聯(lián)系小編刪除。
轉載來源:語言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