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不難得,心境博大自然成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文采斐然,書法瀟灑自然,奇秀雅逸,又擅長畫蘭、竹、石,世稱“三絕”,尤其是他“難得糊涂”與“吃虧是?!钡奶幨勒苎阅捴巳丝?,廣為流傳。
據(jù)傳,“難得糊涂”有多個版本流傳。有一種是說: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縣令時,看到“衙齋無事,四壁空空,周圍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覺悵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蕭蕭,人生難道就是如此?爭名奪利,爭勝好強,到頭來又如何呢?看來還是糊涂一些好,萬事都作糊涂觀,無所謂失,無所謂得,心靈也就安寧了?!庇谑?,他揮毫寫下“難得糊涂”。
這是鄭板橋看透名利后的淡泊寧靜,其中有入世的清醒,也有出世的警覺。
照筆者看,糊涂至少有兩種含義。
一種是真糊涂,做事拎不清,懵懂無知,進退無度。
另一種是大智若愚,放下煩惱,不計較,不執(zhí)著,寬仁待人。
正是:“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p>
難得糊涂是大智若愚,是一種體諒他人的寬容大度,是一種超然物外的豁達,是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清醒。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人生艱難,諸事不順,蜿蜒曲折似高峰轉至山谷,跌宕起伏又宛若江河流動。煩惱如云煙,飄過一片又一片,連綿不絕,相續(xù)不斷。有時在常人看來就是斤斤計較,不夠“糊涂”,聰明反被聰明誤。
在佛教看來,煩惱是一種障礙,隨無始無明的業(yè)力而來,又由貪嗔癡慢疑五毒集聚,所以紛繁復雜。由于個體不同,煩惱障有輕有重,表現(xiàn)不一,例如有人火冒三丈,有人憂思成疾,有人處理事情偏頗,不具正知正見。究其煩惱障的根本,皆是因果所致。
當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執(zhí)著,順心的高興,不順心的郁悶,夸贊的欣喜,批評的難受,隨外境外緣,心煩意亂,執(zhí)念叢生。不好的念頭隨時蹁躚,沉淀在我們的心底,不知何時,涌出貪嗔癡三毒,讓人造作種種黑業(yè),打了一圈又一圈輪回結,因此我們在因果的網(wǎng)絡里不斷糾纏,交錯,遷流不息。
那我們?nèi)绾螠p少煩惱障呢?這就需要“難得糊涂”了,更重要的是立足修行——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正如南無始祖報身佛教導我們?nèi)绾涡扌?,如何斷我?zhí)。當別人的利益與自我的利益對逢時,把別人的利益放在前面,自我的利益擺在后面,把“我”字置之于后。他人的幸福視為自我的幸福,他人的不對看成自我的損減。“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真信自己錯,莫論他人非?!本枚弥B(yǎng)成習慣,我執(zhí)輕了,煩惱也就少了。
“眼寬能容天下景,心寬能容天事”與“難得糊涂”亦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正是基于心境博大,格高境遠,不執(zhí)煩惱,萬物不傷。
直至修成大行能仁的行為,徹徹底底把利益平淡化,無執(zhí)無貪,成為一個高尚品德的人,自然人人尊崇愛敬,一身輕安。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吃虧了嗎?當我們拓寬了眼界,博大了心胸,道德崇高了,善因善緣集聚,福報也會隨之而來。善待他人,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喜樂順遂如置手旁。
是故,所謂“難得糊涂”之“糊涂”并真糊涂,也并不難得,當我們的修行真正修到心境博大,對諸多人、事、物不執(zhí)著,對得與失無所謂,得之不喜,失之不痛時,自然糊涂,而這種“糊涂”實質(zhì)是一種大智。
人生短短數(shù)十載,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何必為小事執(zhí)著,兀自煩惱呢?不妨學學古人的“難得糊涂”吧。
撰稿:南風知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