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之譽 慈善之光
日前,第32屆夏季奧運會宣告閉幕,為歷時17天的精彩競技畫上了一個完美句號。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本屆奧運會的觀眾不似以往踴躍,氣氛不似以往熱烈,但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全力以赴,奮勇拼搏,成為奧林匹克精神的真實寫照與生動呈現(xiàn)。
“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奧林匹克精神的首倡者顧拜旦先生認為,體育競賽活動能磨煉人的意志,培養(yǎng)人的個性,鍛煉人的體魄。當他得知希臘的伊文格羅斯-瑞卜斯愿為當?shù)嘏e辦奧運會慷慨解囊時,一個復興古奧運會的想法油然而生,從此他開始游走世界,宣傳主張。歷史地看,現(xiàn)代奧運會的起點便與慈善息息相關,且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互融共生。
人類的每一件盛事,無疑都是一次慈善的盛舉。而慈善文化的每一道光芒,也都是通過人類盛事彰顯出來,傳播開去,將光與熱長久存留在人們的生活之中。
公益慈善:奧運明星最通常的選擇
奧運冠軍選擇公益慈善,正是他們最通常的選擇。社會給了他們巨大的成功與榮耀,他們則以公益慈善的方式回饋社會。
2010年5月,奧運體操冠軍李小鵬、陳一冰、肖欽,奧運蹦床金牌得主陸春龍、何雯娜等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慈善匯演,為青海玉樹賑災和中國運動員教育基金募款,掀開了奧運與慈善結緣的新的一頁。
在中國扶貧基金會發(fā)起的“捐一元·獻愛心·送營養(yǎng)”公益項目啟動儀式中,2008年北京奧運會女子柔道冠軍佟文為項目溫馨“站臺”,傾力推廣。如今,項目已進入第14個年頭,累計募款超過2.2億元,帶動1.3億人次參與,為全國14個省(自治區(qū))的鄉(xiāng)村兒童提供了超過5000萬份營養(yǎng)加餐,為超過1200余所鄉(xiāng)村學校配備了現(xiàn)代化愛心廚房設備?!熬枰辉かI愛心·送營養(yǎng)”活動深刻改變了鄉(xiāng)村兒童的世界,使人心超越天塹,彼此相印。
兩枚奧運金牌得主高敏退役后致力于公益慈善事業(yè)。先后加盟中國紅十字會、中國扶貧基金會、宋慶齡基金會成為慈善大使,聯(lián)合上百位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創(chuàng)立北京星能公益基金會,以冠軍名義反哺中國體育,幫助受傷病困擾和生活困難的退役運動員。奧運冠軍田亮退役后出任多個公益組織形象大使,參加了多種主題活動?!?.12”汶川地震后,田亮第一時間捐款,并迅速奔赴災區(qū)救援。在擔任“國航旅客愛心基金”形象大使時,他將活動捐款獻于希望小學。
張小平在北京奧運會上為中國奪得最后一塊金牌,更實現(xiàn)了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奧運獎牌和金牌零的突破。退役后,他成為“內(nèi)蒙古體彩形象大使”,繼續(xù)為國家體育事業(yè)發(fā)展貢獻“一臂之力”。
愛心拍賣:奧運冠軍的另一種貢獻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多年來,已有數(shù)十名奧運選手為慈善目的將自己的奧運獎牌進行拍賣。
2010年,奧運會自由體操冠軍鄒凱捐出自己的奧運金牌,通過中國運動員教育基金慈善之夜拍賣活動籌集善款以幫助更多的人。在2012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博覽會上,兩屆奧運跆拳道冠軍吳靜鈺貢獻了她的3件物品進行慈善義拍,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中國運動員職業(yè)發(fā)展項目”。2019年底,郭晶晶、吳敏霞、劉子歌等國家跳水隊、游泳隊10名奧運冠軍出席在順德舉行的奧運慶功暨慈善拍賣活動,拍賣全部所得捐贈于“奧運之星”保障基金。
如今,奧運大幕已降,殘奧會開啟,我們又將看到那些身殘志堅拼搏者,那些笑對命運的強大靈魂。在常人眼里,助殘扶弱是一種慈善,但在奧運賽場,那些看似身體殘缺的斗士們所迸發(fā)出來的自信與自強,何嘗不是對我們生活與靈魂的一種扶助?
奧運與慈善,同根亦同源,共棲而共生。
注:文章轉發(fā)自慈善公益網(wǎng)
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
1553360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