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忱;情緒,本來是身體運作最好的連接工具
情緒本身是頭腦和身體每個器官與細胞之間的橋梁,有著訊號放大的作用。它其實不光是「頭腦的產(chǎn)物」,情緒的影響還會落在每一個細胞。預(yù)防醫(yī)學專家楊定一在新書《頭腦的東西》中表示,一個人遇到情緒上的失落和創(chuàng)傷,會結(jié)結(jié)實實地落在身體,在細胞的層面留下一個疤、一個印記。這也就是為什么,一個人受到很大的創(chuàng)傷,很難去解開。
情緒,本來是身體運作最好的連結(jié)工具,我指的是作為頭腦、神經(jīng)和身體每一個細胞之間的連結(jié)。透過情緒,能快速轉(zhuǎn)達頭腦的指令,讓這些訊號幾乎同時擴散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
各種情緒,無論恐懼、悲傷、絕望、沮喪、憤怒,乃至於興奮、滿足、快樂,本來是為了對眼前的體驗做一個快速的評估,讓我們的身體可以隨之迅速的反應(yīng),而爭取到最好的生存機會。沒想到,經(jīng)過了千萬年的演變,情緒的運作本身活了起來,好像成為了一個「體」,我過去稱為「情緒體」。這樣的體,大多是由不好的情緒所組成,而讓我們每一個人隨時都在萎縮的狀態(tài)。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知不覺,自然追求認為是正向或好的情緒。比如說,我們每個人都希望透過飲食和觸碰得到滿足,也希望透過親密關(guān)係得到一種圓滿。就好像我們平常都在萎縮的狀態(tài),自然會想透過正向的情緒來得到一種平衡。不知不覺間,追求快樂、滿足、安全、舒適也就變成我們?nèi)松哪繕恕?/p>
除了追求正向的情緒轉(zhuǎn)變,我們?nèi)祟惼鋵嵾€有更復雜的運作。常見的一個例子是透過失望,造成情緒上的萎縮。比如說,一個人好不容易見到一位上師,沒想到,上師沒有對他談法,還很隨意和身邊的人閒聊,講話像小孩一樣口無遮攔,甚至一點都不莊嚴,達不到他心中對上師的期待。他不光會失望,還從失望轉(zhuǎn)出一連串負面的情緒──也許接下來很討厭這位上師,或者反過來開始自責、懊惱,覺得是自己不夠成熟,才會產(chǎn)生這些批評的想法。
此外,有些修行的朋友,會認為身心應(yīng)該受苦才可以成就。認為自己要忍受靜坐時各種發(fā)麻、發(fā)痛的感覺,要忍住各種不好的情緒,不要讓它發(fā)出來。或是要不斷的懺悔,把全部過去可能犯過的錯透過頭腦不斷重復的反省,才可以得到一個徹底的消除和凈化。心里好像認為,如果沒有經(jīng)過這些苦修或磨練,沒有累積一些修行的年資,沒有在情緒上為修行吃過苦,也就不可能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