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的前身——法國芭蕾舞劇
貝多芬870、歌劇的前身——法國芭蕾舞劇

體裁(百度百科):
…體:本義:身體…見《歐幾里得27》…
(…《歐幾里得》:小說名…
…《歐幾里得27》:《歐幾里得》這部小說的第27話…)
?
…裁:見《貝多芬858》…
?
…
音樂體裁
…音、樂、音樂:見《歐幾里得146、147》…
?
…
分類
?
音樂體裁的具體分類如下:
…具、體、具體:見《牛頓123》…
?
1、曲調(diào)(air,法、英)
…曲:見《牛頓47》…
…調(diào):見《牛頓35》…
?
具有歌唱性的器樂曲,常用于18世紀的組曲中。
…性:1.物質(zhì)所具有的性能;物質(zhì)因含有某種成分而產(chǎn)生的性質(zhì):黏~。彈~。藥~。堿~。油~。2.后綴,加在名詞、動詞或形容詞之后構(gòu)成抽象名詞或?qū)傩栽~,表示事物的某種性質(zhì)或性能:黨~。紀律~。創(chuàng)造~。適應(yīng)~。優(yōu)越~。普遍~。先天~。流行~…見《歐幾里得10》…
?
?
2、阿勒曼德(allemande,法)
?
17世紀盛行于法國和英國的舞曲體裁,四拍子,節(jié)奏平穩(wěn),速度較慢,常用于組曲。
…節(jié)、奏、節(jié)奏:見《牛頓87~88》…
…速、度、速度:見《伽利略3》…
?
同樣的名稱在19世紀指流行于瑞士鄉(xiāng)村的三拍子輕快舞曲,它是華爾茲的前身。
?
?
3、贊美歌(anthem,英)
?
英國基督教教會儀式所用音樂,有獨唱、合唱形式,歌詞大多取自圣經(jīng),用英語演唱,一般用管風琴伴奏。
…形、式、形式:見《歐幾里得13》…
…演、唱、演唱:見《貝多芬52、53》…
…伴、奏、伴奏:見《貝多芬275~277》…
?
?
4、詠嘆調(diào)(aria,意;air,英、法;Arie,德)
?
獨唱曲,是歌劇、清唱劇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獨立的作品。
…聲、樂、聲樂:見《貝多芬62》…
?
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較大的情感抒發(fā)。
…技、巧、技巧:見《牛頓89》…
…情、感、情感:見《牛頓101》…
?
?
5、敘事歌;敘事曲(ballade,法、德)
(1)13、14世紀的法國世俗歌曲。
…世俗(百度漢語):1.宗教教義認為一切事物具有兩種形式,把天上的形式稱為神圣,把人間的形式稱為世俗。
2.指當時社會流行的:~之見…
?
(2)19世紀盛行于德國的?具有敘事性的歌曲,內(nèi)容常與民間故事、傳奇有關(guān)。
…內(nèi)、容、內(nèi)容:見《歐幾里得66》…
…故、事、故事:見《貝多芬651、652》…
?
(3)19世紀抒情浪漫的器樂曲,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
…浪漫:見《牛頓28》…
?
?
6、芭蕾舞劇(ballet,意)
由舞蹈演員身著劇裝在音樂伴奏下表演的戲劇。
起源于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意大利,后傳入法國獲得極大發(fā)展。
…發(fā)、展、發(fā)展:見《伽利略21》…
?
最初的法國芭蕾舞劇音樂不僅有器樂,還有歌唱?和朗誦,因此可看作是歌劇的前身(當時的歌劇中也有芭蕾舞,此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19世紀末,并影響到意大利歌?。?。
19世紀中葉以后?出現(xiàn)大量優(yōu)秀的芭蕾舞劇音樂,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等。
?
?
7、船歌(barcarolle,法;Barkarole,德;barcarole,意)
來源于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樂曲(鋼琴曲為多,也有管弦樂曲),6/8或12/8拍,速度和緩,通常是在蕩漾的節(jié)奏韻律之上有一條歌唱性的悠揚曲調(diào)。
…速、度、速度:見《伽利略3》…
…韻、律、韻律:見《牛頓100》…
?
?
8、搖籃曲(berceuse,法;cradle,英;lullaby,英;Wiegenlied,德)
安靜溫和的聲樂?或器樂小曲,節(jié)奏有如搖籃緩緩擺動。
?
?
9、布魯斯(blues,英)
一譯藍調(diào)。美國爵士樂的一種風格,源于黑人靈歌。通常為十二小節(jié),節(jié)奏平穩(wěn),速度較慢,其名稱來源于別具特色的常降低半音的大調(diào)第三和第七級音(稱作“怨音”blue notes)。

10、波萊羅(bolero,西)
?
西班牙舞曲,三拍子,穩(wěn)定的中速,用響板敲擊具有特性的節(jié)奏。
…特、性、特性:見《歐幾里得23》…
?
拉威爾的管弦樂《波萊羅舞曲》是最著名的作品,肖邦也寫有這種風格的鋼琴曲。
?
?
11、布列(bourrée,法;borry,boree,英;bore,意)
⑴?盛行于17和18世紀的法國舞曲,速度較快,通常為2/2拍。
⑵?現(xiàn)流行于法國中部奧弗涅(niè)山區(qū)的三拍子舞曲。
?
?
12、康康(cancan,法)
19世紀末盛行于法國的舞曲,快速,2/4拍,熱烈而粗俗。
最著名的是奧芬巴赫所作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中的康康舞曲。
?
??
13、卡農(nóng)(canon,系)
一種二聲部?或更多聲部的復(fù)調(diào)音樂形式,當一個聲部的旋律出現(xiàn)之后,另外的聲部緊跟模仿。
…聲、部、聲部:見《貝多芬234》…
…復(fù)調(diào):復(fù)調(diào)這兩個字,從字面上來說,與多聲一樣,“復(fù)”就是多的意思,“調(diào)”是指曲調(diào)、旋律,“復(fù)調(diào)”就是不止一條旋律…見《貝多芬285》…
…形、式、形式:見《歐幾里得13》…
…旋、律、旋律:見《貝多芬71》…
?
有將旋律完全保持的“嚴格卡農(nóng)“,也有帶些變化的“自由卡農(nóng)”。
…嚴、格、嚴格:見《歐幾里得125》…
…變、化、變化:見《伽利略10》…
…自、由、自由:見《伽利略5》…
?
它可以是一首獨立樂曲的形式,也可在大型作品中出現(xiàn)局部性的卡農(nóng)寫法。
?
?
14、康塔塔(cantata,意;Kantate,德)
一譯大合唱。盛行于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的多樂章聲樂作品,包括獨唱的宣敘調(diào)、詠嘆調(diào),重唱,合唱,由管弦樂隊伴奏,與清唱劇相類似,但規(guī)模較小。
有宗教的?也有世俗內(nèi)容的。
巴赫留存于世的二百余部康塔塔是經(jīng)典之作。
…經(jīng)、典、經(jīng)典:見《牛頓196》…

“與主題形成對位關(guān)系的?稱為“對題”。
請看下集《樂曲開始時,以單聲部形式貫穿全曲的主要音樂素材稱為“主題”》”
若不知曉歷史,便看不清未來
歡迎關(guān)注嗶哩號“中國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