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濕熱重?不過是陽氣被濕堵住了,陽氣一通,濕熱自然散了
濕熱不過是陽氣被濕堵住了,小便一通,陽氣就通了,濕熱自然也就散了!濕熱真的很難除嗎?過了夏至以后啊,這個天氣是越來越熱,不僅熱,還濕,再過幾天就進入三伏天了,這時候正是濕熱最盛的時候,人就容易受到濕熱邪氣的侵襲。
我記得有一年三伏天的時候,我在門診上遇到一個病人,他當時來的時候啊,說是最近感覺全身酸疼,胳膊腿跟灌了鉛一樣,沉的抬不起來,食欲也不是太好,總是不想吃飯,有時候呢,還感覺胸悶。有時候頭還疼,一到下午啊,體溫就升高。再一看舌頭,舌苔比較白。

根據(jù)這個病人自己說啊,也吃了半個月的中藥了,但是感覺基本上沒什么改善,我看了看這個病人之前吃的方子,是以健脾化濕為主的,確實,根據(jù)他這個癥狀描述啊,體內(nèi)確實是有濕邪的存在,但是忽略了什么呢?忽略了熱,但是他每天都有一個發(fā)熱的癥狀,并且發(fā)病的這個季節(jié),熱邪比較重。所以雖然這個病人舌苔看起來以白為主,但其實是一個濕重于熱的濕熱癥。

那濕熱、濕熱,就包含了濕和熱兩種邪氣,這兩者一結合,粘膩難解。并且在用藥上不好把握,為什么這么說呢?濕是陰邪,熱是陽邪,你用溫藥除濕,怕助長熱邪;用涼藥清熱,又怕這個寒藏進濕里。那就沒辦法了嗎?當然不是了,清代名醫(yī)葉天士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什么呢?
他這個濕熱膠著在一起啊,熱透不出去、濕也排不出去,那就一定要怎么樣呢?要“通”,通的是什么呢?是陽,陽氣,在傷寒論中啊,不僅僅指的是陽氣之氣,還指津液,葉天士提出“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讓水濕從小便排出去,分化三焦的濕熱邪氣。

那哪個方子比較合適呢?就是后來的三仁湯了,三仁,杏仁宣上焦,蔻仁暢中焦,薏苡仁利下焦,竹葉、化濕、通草性寒淡滲,半夏、厚樸理氣化濕。全方三焦分消,濕熱自清。

以這個方為基礎,又根據(jù)這個病人的情況稍作加減,果然服用了半個月啊,癥狀就明顯好轉(zhuǎn)了。
所以說中醫(yī)人啊,選方用藥第一點就是要辨證準確,如果說有自己拿不準的情況,要多多到經(jīng)典、前人的經(jīng)驗中去尋找答案,這樣才能不斷精進自己的醫(yī)術,幫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