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貼膜和講道理
2年前,我的手機貼膜都是自己貼的,不能說很好,但起碼一次到位,里面不留空氣。
無他,熟手。
記得那個時候,是因為想嘗試防窺膜的效果(我天生愛嘗試,體驗和折騰)。
但不知為何,貼了幾次的防窺膜壽命都不長,一般只有3-4個月左右(手機不摔,也很少碰撞)。
放進褲袋是完整無缺,幾分鐘后掏出來就發(fā)現某個角落已經“花屏”。
一開始以為是自己不注意,來回數次,發(fā)現大概率是膜的問題。
這個嘗試過程的副產品,倒是培養(yǎng)了自己的貼膜“手藝”。
最近再貼,發(fā)現手疏了,雖然最后效果還是好的,就是過程中猶猶豫豫,舉棋不定。
想起以前長輩們不斷告訴我的一個道理:不進則退。
我相信所有小孩子都能想象和理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畫面,但要說這句話必須有自己的理解,能夠和自己的生活,我倒是不同意。
就如你要當時的我表達對這句有多深刻的理解,不好意思,臣妾做不到。
因為當時的我,沒有足夠且能和這句話產生碰撞的經歷。
人,必須要有自己的親身經歷,才能體會道理的細節(jié)。
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事帶來的教訓和經驗,才是真實和具體的,也只有具體的事,才能教會人“道理”。

因此,唯有親自體驗,才能真正理解對“你個人”來說,什么是“進”的定義,什么是“退”的范疇。
也只有明確了“進”和“退”的邊界,并且體驗過當中的落差,才算對“不進則退”有自己的理解。
比如,孔子被尊稱為萬世之師,它的表達能力,它的舉例能力,它的教學能力,在那個年代肯定是頂流,是No.1。可是,他門徒3千(可能不止),最終能記載流下來的,數得出名堂的,也就20-30人。
因為同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撒出去,不同人的故事是不同的。
因此,你想通過“說教”的方式“教會”其他人,我對此是悲觀的態(tài)度。
這又不是像打游戲里面那樣點天賦,按流程到一定環(huán)節(jié)就能自動獲取點數,然后點擊“鼠標”幾下,就能解鎖大家要求具備的天賦技能。
別說教人,教自己都很難。
人要調整自己,要教會自己,如果沒有什么痛徹心扉的經歷或者充滿內驅力的因素,要改變自己必須通過“判斷,計劃,落實,反饋,調整”和一段時間,才可能搞得掂。
一段時間,因人而異。
有時候,一段時間,可能就是一輩子。
我如果連教自己都磕磕碰碰,卻妄想通過“嘴遁”就能讓對面折服,里面必定有詐!
一離開諸葛亮,馬謖就放飛自我自把自為不聽人勸,最后沒當成英雄變成了被宰的狗熊。
講道理,可以作為教育方式之一,但指望講道理能改變他人,就是對自我能力的無知。
但,因材施教,卻是硬道理。
不過,有沒有洞察人性,洞悉人心和對事情有充分了解的前提,才是最重要的。可是,這個前提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人,都習慣高估自己,低估對方,再勾兌點運氣。
要做好說教,先要做好傾聽,才可能選擇到合適的表達方式。
結合對方經歷,讓對方聽得懂,讓對方能夠結合自身經歷產生思考,才是關鍵。
核心,不在對方有自我反省能力,而是說教的人有這個知識面。
這里面的最高要求,是先要求自己。
最后,詹姆斯已經不能像當年的他一樣保持滿場飛的狀態(tài)了。
認老,退位讓賢,才是正確的奪冠選擇。
未來的湖人,是里夫斯的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