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不為人知的奧秘~

寫在最前面
如果選幾幅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畫,那《清明上河圖》一定會入選,不過大多數(shù)人對它的了解也只限于“很長”這一點上。
然而,這幅畫卻藏著很多微妙的玄機,而且如果原作者知道現(xiàn)代人們追捧的點,估計也會哭笑不得,可能得從墳?zāi)估镒饋怼?/p>
作者是誰?
首先,關(guān)于它的作者、版本、成畫年代就是一個成謎的事情,因為《清明上河圖》到現(xiàn)在為止有十幾個版本。
現(xiàn)在給大家介紹的是最流行的說法:
1 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那版本是最初的版本,其余版本均為偽造或者模仿這版的,比較著名的有明代仇英版(現(xiàn)藏于遼寧博物院)、清院版(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2 最初版本的作者是張擇端,不過這還在存疑中,因為對于張擇端的身世,史書上記載極少。?
3 這張圖創(chuàng)作于宋朝宋徽宗時期,描繪的是北宋都城開封的情景。
我們下面所說的《清明上河圖》均指宋版,也就是最流行的這版本,中間會稍微提到一些其他版本。
通常,聽人介紹《清明上河圖》會用這樣的描述——
“這幅畫描繪了北宋都城開封清明節(jié)這天汴河兩岸從城郊到城內(nèi)的繁華熱鬧景像”
——然而,這句話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主要問題集中在兩點:
第一個問題:春天還是秋天?清明節(jié)?
《清明上河圖》的“清明”二字是不是節(jié)氣?
據(jù)說,此畫是張擇端上奉給宋徽宗的,徽宗為其題字為“清明上河圖”。
古人欣賞此畫時,歷來對“上河”兩字是什么有所疑問,卻一致地認為“清明”二字指的是“清明節(jié)”,不過這點在近代以來受到人們的質(zhì)疑。
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畫的是秋天的景色。
具體原因如下
1
因為畫中有人吃西瓜。西瓜是夏秋時候的產(chǎn)品,所以圖中畫的應(yīng)該是還未轉(zhuǎn)涼的秋景,也就是伏天。
但是反對者認為,上面畫的可能是某種點心或者燒餅,而不是西瓜,因為古代也沒有保鮮膜,是不可能把所有西瓜都切開來賣的。

2
圖中有非常多的人扇扇子,這是伏天的場景。
反對者認為,北宋不是只有在秋天才會出現(xiàn)扇子——的確,北宋人即使春天也會使用扇子,而且不是用來扇風(fēng),而是用來遮面的。
3
畫中有人在運送過冬的煤炭,這是秋天為冬天做準(zhǔn)備。
反對者認為,即使春天也可能用到煤炭。
4
有的招牌上寫著“暑飲子”(一種古代的解渴飲料),這肯定是夏秋之交無疑。
反對者認為:“暑飲子”是“香飲子”的誤認,這種是一種北宋時期解渴的飲料,但并不是某個特定季節(jié)才有。

還有一些其他的證據(jù)與反駁,所以目前來說雙方爭論不定,清明節(jié)的說法也有不少證據(jù),認為當(dāng)時的圖上有一些清明時期的習(xí)俗。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張畫上既有“秋景”也有“春景”,是個“拼接圖”
——當(dāng)年有人專門研究過,《清明上河圖》究竟是開封的哪條街道,結(jié)果對比開封地圖,并沒有這樣的部分,所以認為是作者選取了開封的幾個觀察點,然后給予藝術(shù)加工,把幾個片段剪輯在一起
——既然空間上能夠剪輯,那么時間上當(dāng)然也能夠剪輯。
不過,如果《清明上河圖》畫的不是清明節(jié),那么“清明”指的是什么呢?秋景派認為,這里的清明指的是“政治清明”,也就是太平盛世的意思。
有人借此提出一種了看法,認為這是張擇端在徽宗朝在翰林書畫院供職時,意在稱頌盛世畫的圖,討皇帝開心用的,也就是一幅祥瑞圖——不過這卻是一種想象,說出此觀點的人定沒有仔細看過《清明上河圖》,只是葉公好龍之徒而已。
《清明上河圖》中的奧秘
下面就要說到《清明上河圖》中最重要的事情了,那就是這幅畫究竟在畫什么。
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幅畫絕非是在贊揚一個“太平盛世”,而是在表現(xiàn)開封城繁華下的各種潛在危機。
1
畫中畫了“望火樓”——也就是北宋時期的“消防隊觀察站”,理應(yīng)上面有人輪番觀察,下面消防隊準(zhǔn)備,什么地方有了火情立刻去救援。
但是,清明上河圖中的望火樓卻一個人都沒有。望火樓下的兩排兵營被改作了飯館。

2
在整個畫最高潮的地方,就是那個橋的位置,居然畫的是一場嚴(yán)重的“交通事故”——船因為沒有放下桅桿,馬上就要撞到橋上,橋上下的人全都手忙腳亂。
而且其橋上還畫著坐轎的文官與騎馬的武官互不相讓爭吵的情景。


3
衙門前坐的兵卒過分懶散

4
畫中好像有車夫們將大字屏風(fēng)當(dāng)做苫布的樣子,有人說這是諷刺當(dāng)時“新舊黨爭”,當(dāng)時蔡京下令焚毀蘇軾、黃庭堅等舊黨人的墨跡文集。

5
北宋城門洞開,并且城樓上下一個兵卒都沒有,北宋后期,遼金兩國的奸細多次暗訪汴京,刺探軍情是家常便飯,而畫家唯獨將駱駝隊和胡人畫在不設(shè)防的城門口。

6
畫中有商家和收稅的官吏爭吵的情形。

7
有的地方畫了乞丐。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北宋時期特有的社會場景,比如因為遼國規(guī)定馬與羊不許出境,北宋極度缺馬,開封的大車都用黃牛水牛拖拉,可見馬匹短少情景迫切。
酒在《清明上河圖》中的描繪占據(jù)了很大的成分,幾乎可以說整個《清明上河圖》是一個酒街網(wǎng)絡(luò),但是卻嚴(yán)格地保持著聚飲不超過三人的規(guī)俗(中國古代時常有禁酒令)。
另外,總共畫了800余人,但其中的女性僅占20位,絕大多數(shù)女性被排除在公共空間之外。這無疑是說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氣女性地位低下,不能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
總結(jié)
所以細看這幅畫,并不是所謂太平盛世,而是太平盛世下的一幅“盛世危機”圖。
以上這些可能有的的確有過度解讀的嫌疑,但是總體的方向并沒有問題
——因為全圖最高潮的地方,船要撞橋的情景是“確鑿無疑”的,假如說“清明上河圖”的確是要歌頌盛世的話,那絕對不會畫出如此“手忙腳亂”的場景——
就像如果我們要畫一個奧運會時中國的盛況時,絕對不可能將交通堵塞與交通事故作為全畫的最高潮的。
而之后版本的此處都相對和諧了很多,有意思的是,現(xiàn)代版的清明上河圖反倒有點繼承了宋版的精神。


所以說,《清明上河圖》很有可能是當(dāng)時的作者向皇上進諫的一種方式,這在當(dāng)時并不少見。
靳東發(fā)字茂遠,工畫人物。集古今諫諍百事以為圖,號“百諫圖”?!秷D繪寶鑒·宋》
還有的就是擊跨王安石變法的鄭俠的流民圖了。
這說明,當(dāng)時的“圖諫”(用圖畫向皇上委婉進言)是個常用手段。
寫在最后
或許正是因為張擇端的畫中的含義被皇帝看清,所以才讓他的檔案淹沒在茫茫歷史中。如果是這樣,那張擇端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在宋徽宗的有生之年,就見證了他所在的王朝的崩潰,還有一直讓人無法忘卻的“靖康之難”。
千百年后,這樣一幅“盛世危機”圖卻還常常被人們當(dāng)作當(dāng)時北宋“繁榮”的見證,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