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海軍驅逐艦介紹(四)-E、F、G、H、I級
在D級之后,從1934年到1937年,英國皇家海軍分五批下水了45艘標準驅逐艦。不同于30年代其它國家的驅逐艦走向更大更強,英國這些驅逐艦全部沿用了二十年代中期驅逐艦的噸位水平和火力配置。

E級和F級驅逐艦根據(jù)英國皇家海軍1931年和1932年造艦計劃建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共損失9艘;G級和H級驅逐艦根據(jù)英國皇家海軍1933年和1934年造艦計劃建造,如果再加上為巴西海軍建造的6艘H級改進型范哈特級,一個共建造了24艘,在二戰(zhàn)中共損失16艘;I級驅逐艦根據(jù)1935年海軍造艦計劃建造,此外為土耳其建造的四艘中的兩艘I級也被皇家海軍接收,英國皇家海軍共裝備11艘I級驅逐艦,在二戰(zhàn)中有6艘被擊沉。

艦員:145人
標準排水量:1370-1520t
滿載排水量:1918-2080t
艦艇尺寸:98m×10m×3.8m
武備:4門單管120mm主炮;2部四聯(lián)裝12.7mm維克斯高射機槍;2具4聯(lián)裝533mm魚雷發(fā)射管(G級螢火蟲號與之后的I級為5聯(lián)裝)
動力:3座鍋爐,兩臺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34000馬力;雙軸
續(xù)航力:5530-6500海里/15節(jié)
最大航速:35.5-37節(jié)

在這一大批標準驅逐艦中最出名的要數(shù)G級螢火蟲號(HMS Glowworm H92)了。

1940年4月8日上午8:00前,螢火蟲號在歸隊途中與德國海軍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和貝恩德·馮·阿爾尼姆號(Z11BerndvonArnim)和漢斯·盧德曼號(Z18HansLüdemann)號驅逐艦組成的分隊相遇。德國艦隊正在執(zhí)行威悉河演習行動,運輸前往挪威特隆赫姆的登陸部隊。

螢火蟲號率先向德國驅逐艦開火,德國驅逐艦試圖脫離接觸并發(fā)出求援信號,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很快在8400米距離上用203毫米主炮開火支援。螢火蟲號被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第四次齊射命中,并開始施放煙幕試圖脫離與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目視接觸,但其仍處于德軍雷達鎖定中。當螢火蟲號重新從煙幕中出現(xiàn)時,距離已級縮短到希佩爾的105毫米副炮射程內了。前者的無線電室、艦橋和前部主炮被擊毀,引擎室、艦長室,最后是桅桿都被命中。隨著桅桿倒下,電線短路導致汽笛尖叫。


10:10,螢火蟲號在800米距離上向希佩爾發(fā)射了一組發(fā)射管中的全部五枚魚雷,但都沒有命中,原因是希佩爾海軍上將號艦長赫爾穆特·海耶在戰(zhàn)斗中始終保持艦艏指向螢火蟲號以降低被魚雷命中的風險。驅逐艦退過煙幕以爭取時間使另一組發(fā)射管工作。

當希佩爾號也從煙幕中穿過后,兩艘軍艦非常接近,海耶下令向右急轉以縮短距離,想以右舷的火力給對方一個速死。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螢火蟲號居然也在這時候左轉,兩艦進入了碰撞航線,螢火蟲號撞擊到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的錨后方。撞擊折斷了螢火蟲號的船頭,船體的剩余部分擦過巡洋艦舷側,在船體上打開一系列破洞,摧毀了右舷前部的魚雷發(fā)射管,一名德國水兵被撞擊拋出舷外。巡洋艦在堵住破口前大約進水500噸(490長噸),但沒有嚴重受損。

螢火蟲號漂開后起火并于10:24發(fā)生鍋爐爆炸,109名艦員當場隨艦陣亡。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停下來救援她的艦員和螢火蟲號的幸存者。那名倒霉的德國水兵未被發(fā)現(xiàn),而40名英國水兵被救起,后來其中6人重傷不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英國幸存的標準驅逐艦大多退出現(xiàn)役,并被出售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