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靈公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鬃訉υ唬骸百薅怪?,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孔子擅長禮儀,擅長祭祀,對布陣軍旅之事比較生疏。所以,當衛(wèi)靈公向他咨詢軍旅之事時,他便實話實說,同時擔心衛(wèi)靈公為難他,第二天便離開了衛(wèi)國。
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p>
當孔子流浪到陳國時,已經(jīng)窮困潦倒了,一直跟著他的子路也受不了。所以,一分錢有時也會難倒英雄好漢的。當然孔子心理因素很強大,他用君子與小人對待窮困的不同態(tài)度來安慰子路。窮斯濫矣,這個詞在民間口語中還在用。如罵那個人家里沒搞好,窮得吃飯都成問題,就會說,“這個人窮斯濫矣!”。
3.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p>
學習不只是記住很多的知識,而是要學會思考,要融會貫通,要領(lǐng)悟其精髓??鬃犹岢觥耙灰载炛保褪且蟀盐掌渚駥嵸|(zhì)。(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4.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p>
看來孔子也是牢騷很多的人。
5.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稱贊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并舉舜為例來佐證,說舜,什么也沒做,只是飭身克己,以恭敬之心坐北朝南,待人接物,處理政務(wù)而已。
6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弊訌垥T紳。
子張,即顓孫師,字子張,孔門弟子之一。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經(jīng)孔子教育成為"顯士"。雖學干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鬃铀篮?,受到曾子,顏路的排擠,被迫離開魯國。子張問行,行,就是如何做事才能通達。這也符合子張的個性,因為出微賤,所以更想出人投地。忠信篤敬,是孔子一直倡導的。他要求子張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也就像今天所講的座佑銘,要時時見到這幾個字。子張則把孔子的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以免遺忘。
7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p>
史魚取“直”道,伯玉則重在變通,符合孔子提倡“君子”之道。
8.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p>
失人是不可取的,而不失人的前提是知人。失言,也是不可取的,而避免不失言的方法,就是提高自己的見識,要多思多學,學會判斷時機和環(huán)境。
9.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p>
“殺身成仁”是一個沉重和復雜的話題。在國家和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總會有大批的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譜寫出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這些人是民族的脊梁,沒有殺身成仁的民族英雄,民族就會消亡。
10.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p>
“磨刀不誤砍柴功”。我們要成就一番事業(yè),如果不能固結(jié)一批賢者,結(jié)交一批仁者,那怎能有事業(yè)的基礎(chǔ)呢?
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侫人。鄭聲淫,侫人殆?!?/p>
夏之時,是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殷之輅,是結(jié)實耐用的;周之冕,華美且符合禮儀;韶舞,端莊而優(yōu)美。?鄭聲浮靡淫蕩,需要禁止;侫人制造危險,必須遠離。
?12.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p>
凡是需從長計議。
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p>
好德,無法急功近利,所以近看是見不著影子的,你想知道好德的好處,只能瞭望遠方。而好色,是可以直接感受到心情的愉悅。
14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p>
臧文仲德不配位,柳下惠賢能卻得不到他的推薦。
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p>
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不要指責別人,要對自己作嚴格要求。
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p>
成天問別人怎么辦,怎么辦,看似好禮,實際沒有一點主見,這樣的人,也不少呀。?
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整天聚在一起,盡說些沒鹽沒油的話,又耍一些小聰明,這是些什么人呢??
18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作為君子,義是本,是根植在骨子里面內(nèi)在的本質(zhì);禮,是自己的行為方式,是體現(xiàn)義的高貴與仁德的載體;通過謙遜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用忠誠的態(tài)度來完成自己的使命。這樣才是君子的樣子?!?/p>
19.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薄?/p>
自己沒有才能,是最煩惱的事;別人不了解自己,也無需過于多心。?
20.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p>
孔子很擔心自己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為人們所稱頌,但他不知道在自己死后,他的名字既有人稱道,也有人貶毀。
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求人不如求己。但是有時求人也必不可少的??鬃拥脑捰悬c偏激。
22.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p>
孔子要求君子應(yīng)該保持兩種狀態(tài),一是莊重矜持;二是合群不孤。還要注意防止兩個傾向,一是與人爭執(zhí);二是結(jié)黨營私。?
2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p>
不以言舉人,這容易做到,不以人廢言,這可能沒有多少人做到。
2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記住吧,能夠終生受用的一個字:“恕”。八個字,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p>
贊美一個人必須經(jīng)過考驗是真實的,可以得到贊美的,也是出于自己內(nèi)心的,由衷而發(fā)的。否則,就成了奉承。
15?26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國學網(wǎng)這樣翻譯的: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自己不會調(diào)教,)先給別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沒有了罷。”
對于上述的翻譯,我覺得一是前后話語不一致;二是不懂生活,既不懂古人的生活,也不知現(xiàn)在的生活,是呆在書齋里悶出來的。筆者的理解:
我現(xiàn)在還馬馬虎虎可以看到史書里存疑的地方,但有的空缺處,已經(jīng)永遠沒法填補了,這如借馬給別人的人,今天的馬兒早已不見了蹤影。
27.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p>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生活中極為流行。
28.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p>
? 孔子決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不以眾人之是非標準來決定自己的是非判斷,對一個要下判斷,必須經(jīng)過自己的考察,然后再作出結(jié)論。這個在今天也難能可貴。
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p>
人是世界萬物的主體,人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使客觀規(guī)律為我所用。如果人被物所役,那種成了物的奴隸,是呆板的,機械的,沒有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意能力的。也有的利用天道來欺騙人,謀取自己的私利,那更是一種道德上的可恥行為,也是于法而不容的。
30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過而不改,當然是更大的過錯了。
31.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p>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與思是須臾不可分離的,一個人應(yīng)該在學習學會思考、辨識,在思考中,進一步弄清自己下一步的學習方向和目標,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學習、思考、生活、工作。
32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餒,音něi,饑餓。?祿,做官的俸祿。筆者舊橫堂屋四面墻上分別曾繪有“福祿壽喜”四個大字,這也反映了先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家譜分析,我體會了孔子說的,“耕也,餒在其中矣”,這句千年古語的分量,自己也是通過讀書考試出來拿國家工資而生活的。至于憂道,這個層次對于我們還是有點高。
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p>
才與德,應(yīng)匹配,才能既得之又守之,但如果不禮來約束,得之與守之都是不完美的。
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p>
君子只能大受,小人只能小知。對于孔子君子與小人的劃分,很多提法在現(xiàn)在都過時了。小知,做小事情。大受,做大事情。
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p>
這應(yīng)該也是孔子的牢騷。
36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p>
當仁不讓。不讓的前提是仁。什么樣才算仁,語焉不詳,難以把握。
37.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節(jié)??磥怼把员匦?,行必果”,也是要符合仁義的要求,否則也是沒有結(jié)果的。
38 .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p>
事與祿相比較,先做完事,后才能講俸祿。
?39 .子曰:“有教無類?!?
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在孔子以前,學在官府,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級、階層很少有受教育的機會。孔子辦教育,實現(xiàn)了文化下移,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階層都可以到他的門下接受教育,孔子是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偉大的教育
40.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p>
主張不同,商量起事來肯定會發(fā)生爭吵。所以,老夫子還是有先見之明的。
41. 子曰:“辭達而已矣?!?/p>
? 言辭只要能表達意思就行了,不要過分追求華麗的詞藻。
42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奔跋釉唬骸跋??!苯宰?,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p>
古時的樂師很多是由盲人來擔當?shù)摹,F(xiàn)在也有相當多盲人音樂也彈得很好。如盲人音樂家阿炳。盲人師冕來見孔子,孔子很耐心地告訴他,這是過臺階了,這時坐席了,又告訴他今天參與會見的人是哪些人,分別坐在什么位置,體現(xiàn)了偉大教育家孔子的對待殘疾人的仁愛之心、敬愛之心、關(guān)愛之心。我們學習孔子的什么?就學習他如何接待師冕,就可體味出什么是人文關(guān)懷。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anwen/vxqysk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