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女性難開口
鋪展地圖,除了雞頭雞尾大致行了大半個中國。名山大川不必說,各地的美女的確見了不少。
都云“蘇杭出美女”,其實論相貌蘇杭未必入圍,只是膚色,尤其那氣質(zhì)堪為華夏一流。我曾在蘇州小店理過一次發(fā),女主人的輕盈步態(tài),一笑一顰,行剪走梳,嬌喘的氣息,及至撫頭的輕度和溫度都讓來者消魂。哪像關(guān)東的發(fā)姐,吆五喝六,手重腳沉,一色兒的西北風,將客人摧殘的像卜楞鼓。難怪急了扇老公,左右開弓,來回不走空。
記得在杭州六和塔下,與哥們喝過一回藕粉,對桌端坐一淑女,貌似曹老師筆下的黛玉。比耳勺兒大不多的調(diào)羹,不緊不慢地抿,嬌媚可人。東北大漢見那調(diào)羹,都快急瘋了,端起碗一飲而盡。
沒辦法,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它方的花香就讓其開放,我們甘為一株小草永遠根植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
長相與氣質(zhì)就不提了,頭疼的是對家鄉(xiāng)女性的稱謂。一次去家新開業(yè)的書店上書,我向一位四十左右的女工問:“小姐,《知音》第8期到了嗎?”她慘叫一聲,著實嚇了我一跳?!鞍ρ綃屟?!可別叫我‘小姐’——太難聽了!”我愕然。心想,稱“小姐”怎么啦?想哪兒去了?你以為小姐都是干“那事兒”的人?我知道對“小姐”有順口溜兒,說是:“銀河(歌廳)小姐一排排,脖子黑臉白。要問小姐哪里來?東港、刺兒溝、老虎臺,簡稱‘港臺’”。
真沒文化!殊不知,“小姐”曾是多么鄭重而高雅的稱謂。在眾多嚴肅的場合,對女性的稱呼有特殊含義:不知對方婚否,可一律稱“小姐”;已婚女性,稱“女士”;德高望重的女前輩,也可稱“先生”。(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不過,遭遇此事后,我也開始反思,目前情況也真是有點兒亂。既然社會要如此約定,又不能不食人間煙火,我只好放棄矜持。于是開始琢磨起對陌生女性的稱謂來。具體是:60以上的,不管多老,一律叫“大姐”,差輩也不管,聽著青春。30以下的,城里的叫“姑娘”,鄉(xiāng)下的叫“丫頭”,但一定要判斷準確;判斷不準,一律叫“孩兒”,這樣親切而不失輩分。
最要命的是30至60的,方案一改再改,難以敲定。叫“同志”吧,對方會發(fā)愣,以為是“文物”出土了;叫“妹妹”吧,太輕浮,又“哥哥妹妹”的,一聽就容易出事兒;叫“美女”吧,賤嗖嗖的,弄不好說你“性騷擾”。其實最合適的應(yīng)該叫“金花”,云南大理老時興了,不論女的長得多窩瓜,小的叫“小金花”,老的叫“老金花”。只是移植過來,恐怕要水土不服。
最后,查閱了大量資料和書籍,又反復權(quán)衡,終于定了名兒:“你好。”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13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