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趙氏簡略(文:趙應書)
(文:趙應書)
貴州趙姓分布趨勢為西多東少,北多南少。在遵義、畢節(jié)、六盤水等黔西、黔西北地區(qū),趙姓普遍在總人口的2%以上,高的可達4%左右;在貴陽、黔西南等地也普遍在1.5%以上;而在黔東的銅仁地區(qū)、黔東南州,趙姓更多的是在1%以下,個別地區(qū)超過1%,在1.5%左右,盤縣大約在2%以上 。
貴州趙姓在明清兩朝科舉之中走出狀元1人,趙以炯,字仲瑩,又字鶴林,清咸豐七年(1857年)二月生,貴陽青巖人。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中進士,殿試一甲第一名,中狀元,大魁天下,成為云貴兩省自科舉以來“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與康熙年間武狀元曹維城、光緒年間文狀元麻江人夏同和、遵義人探花楊兆麟稱為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青巖出了云貴第一文狀元趙以炯,這是自中國開科取士以來破天荒,不僅震動家鄉(xiāng),還傳遍京城。李端棻為此特寫下一副對聯(lián)祝賀:沐熙朝未有殊恩,聽傳臚初唱一聲,90人中,先將姓名宣闕下;豈吾黔久鐘靈氣,憶仙筆留題數語,500年后,果然文物勝江南。 趙以炯之父趙國澍與其母陳氏(趙三太)共生育六個兒女,四男二女,分別取名以蘭、以煥、以炯、以煃、以炳、以冷。因咸豐三年(1853年)"土匪起"趙國澍"乃……復倡練民團,隨官軍四出討賊"累建"功績",于咸豐十一年(1861年)由"候補同知直隸州"而"得旨免補本班,以道員用,即選,并總辦貴州團練事務",于同年任貴陽屬青巖團務總理。就在趙國澍任力務總理的當年,就以名震中外的"青巖教案"獲罪被革職。至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復職,即率練勇進攻燈花教何得勝部,在今貴陽烏當區(qū)徐家堰陣亡,時年37歲。趙國澍陣亡后,6歲的趙以炯從貴陽外公家返回青巖,由人稱教子有方的母親趙三太陳氏將兄弟姐妹六人撫養(yǎng)成人。 趙以炯中狀元后,云貴兩省皆喜。明清狀元大多出在江南地區(qū),而于今第一位大魁天下的狀元卻是貴陽青巖的趙以炯,這對被人視為蠻荒之地的貴州來說,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使得人們對貴州文士刮目相看。時在京城任監(jiān)察御史的貴陽人李端棻寫下了一副楹聯(lián)祝賀:"沐熙朝未有殊恩,聽傳臚初唱一聲,九十人中,先將姓名宣闕下;喜吾黔久鐘靈氣,憶仙筆留題數語,五百年后,果然文物勝江南"。李端棻還為貴陽名勝之一的君子亭重修竣工題寫一副楹聯(lián):"游釣記芳蹤,重看蓮沼波清,君子高風同仰止:秀靈鐘間氣,為報杏林春暖,狀元及第正歸來"。可見趙以炯中狀元讓黔人吐氣揚眉.趙以炯中狀元后,授職為翰林院編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出任四川鄉(xiāng)試副考官,光緒十七年(1891年)出任提督廣西學政,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回京出任禮部會試順天同考官。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趙以炯在其母趙三太陳氏病故后,丁憂回籍守孝三年,并在學古書院主講。期滿后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入京復職,后因感仕途艱難而辭官返鄉(xiāng)在青巖講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趙以炯于青巖家中病故,終年49歲。趙以炯去世后,葬于青巖鎮(zhèn)南約三公里的擺早村岔河寨狀元坡,其墓立有牌坊型青石墓碑,墓碑上刻有:"皇清誥授中憲大夫原任翰林院編修廣西提督學政四川同考官趙公諱以炯字仲瑩大人之墓"、"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吉日立"等字樣。另有一副楹聯(lián):"水秀山明,人文蔚起;龍盤虎踞,帝道遐昌".
貴陽市花溪區(qū)青巖鎮(zhèn)狀元街1號,坐南向北占地828平方米。清道光年間趙以炯曾祖父趙理倫建,為兩進四和院民居,房屋均為穿斗式磚木結構。
趙公專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間,是青巖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出資修建的,在大門左右兩旁寫有金湯柱石,金湯象征攻不破的青巖城,固若金湯;柱石表征青巖以文化興鎮(zhèn),為國家培養(yǎng)棟梁之才。趙國澍是青巖最有威信的人,他在世只有37歲,卻做了幾件響當當的大事,一是他27歲時散家財重修青巖城,鞏固了貴陽南面的防線,在十年間,他四處剿匪,累立戰(zhàn)功,朝廷任命他為貴州團練事務,青巖團務總理。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石達開六次攻打青巖城也未攻破,還有我們剛才提到的青巖教案也是由趙國澍發(fā)動的。清同治二年(1863年)趙國澍奉命攻打民族燈花教在百宜被圍,走到當今的烏當區(qū)徐家堰的時候力竭而亡。享年37歲,朝廷追封他為太常世卿,賞騎都尉,準世襲。在國史中為他立傳。在正殿內可看到一尊銅像,老百姓會經常來祭拜他,但銅像是后期采用玻璃鋼復制而成,原銅像在文革時期遭到破壞。長子趙以煥:光緒八年(1882年)壬午年中舉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庚寅年中進士。二子趙以炯:清光緒五年(1879年)己卯年中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中進士,欽點狀元。三子趙以炳:光緒五年(1879年)己卯年與趙以炯同榜中舉人,奪得經魁。四子趙以煃:光緒十一年(1885年)乙酉中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與趙以炯同榜中丙戌科進士。
“開科取士”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金榜題名,入仕入宦,光宗耀祖,是眾多學子秉燭苦讀,夢寐以求的目標。宋嘉熙二年(1238),遵義人冉從周中進士,開黔中進士之先。之后在宋代,遵義又有7人中進士。明正統(tǒng)四年(1439),赤水衛(wèi)人張諫中進士,為明代貴州進士科名第一人。明清之際,貴州中進士者730余名。這是黔中燦爛的文化之花結出的豐碩之果,既是黔人的驕傲,更是黔人的榜樣。(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在歷史的長河中,貴州人才輩出,如群星燦爛,在科舉場上拼捕,獨領風騷,展現了貴州學子的品性操守、家風學風和才華風采。父子進士,兄弟進士(貴州學子兄弟金榜題名有數十例),祖孫三代進士,一榜三進士(貴陽何氏),一門四進士、一門五進士、三代五進士、父子同榜進士;父子翰林(平壩陳氏),兄弟翰林,五代七翰林(貴陽何氏),更是感人至深,可欽可佩。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偏遠縣,連續(xù)三五年,年年有學子榮登金榜。有的年份是三四人同登一榜。到了清末,貴州出現了“三甲一探花”的輝煌。進士名錄,名垂千古,勵志黔人,勵志來者。
貴州趙氏中進士的有, (1)趙繼學:原名勉齋,字仲庠,號次齋。咸豐九年(1859年)己未科進士,三甲二十名。 (2)趙宗鼎:字嵩丞。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進士,三甲八名。散館改知縣,官至直隸后補道。 (3)趙香洲:字元香。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三甲一百十一名。官工部主事。 (4)趙以炯:字仲瑩。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進士,一甲一名(狀元)。授翰林院編修。 (5)趙以奎:字叔文,以炯弟。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進士,三甲十名。官中書。 (6)趙建光: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進士。官湖南五陵知縣,歷署保靖、宜章等縣。(7)趙楷: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進士,三甲二百八十三名。官廣西灌陽知縣。 (8)趙廷銘:字伯庸。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進士,三甲四十名。官江蘇句容知縣,署徐州知府。 (9)趙怡:光緒二十年(1894年)太后六旬甲午恩科進士,三甲四十名。江蘇即用知縣。(10)趙侃:字至剛。天順八年(1464年)甲申科進士,二甲四十名。歷官給事中,升通政司右通政。(11)趙以煥: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德宗親政庚寅恩科進士,二甲二十三名。官江蘇丹徒知縣。 (12)趙鴻:字兵六。光緒二十年(1894年)太后六旬甲午恩科進士,三甲五十八名。官四川知縣。 (13)趙家惠:字季香。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進士,三甲五十二名。官四川溫江知縣。 (14)趙擇雅:字著堂。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三甲一百四十八名。 (15)趙宜?。鹤謺俏纭9饩w二年(1876年)清德宗登極丙子恩科進士,三甲二十五名。官湖南祁陽知縣,升沅州知府。 (16)趙光表: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三甲五十四名。官廣東徐聞知縣。(17)王承烈:本姓趙??滴跏?1673年)癸丑科進士,三甲三十四名。授吏部主事,改安徽石埭知縣。
貴州盤縣境內的趙氏基本上集聚居住分布在四格的落基棵,坪地的雨格,灑基的半坡、鍋廠河,柏果的板壁坡、紅旗克、比中、土城、東風、比中半坡、睦中半坡、松數腳等,雞場平蘿卜山,松河布數梅、娃度,老廠豆腐坡、珠棟十里坪、西沖鎮(zhèn)等地。出去工作任職的有趙映邦、趙興橋、趙鑫、趙興俊、趙六云、趙坤、趙興科、趙德芳、趙興耀、趙平、趙文、趙仕華、趙雷、趙挺、趙興永等。經商的有趙小信、趙福安、趙興朝、趙興榜、趙龍、趙永平、趙永勝、趙夢媛等。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