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鷹道,懸崖峭壁間的行走
飛鷹道,顧名思義,就是指不是人走的地方,只要蒼鷹才能飛越的通道。早就聽驢友戲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登飛鷹非英雄。”
帶著神往,帶著期盼,我們游走山水群的群友們在群主牛哥的帶領下,興致勃勃地驅車來到了黃巖城區(qū)西郊頭陀鎮(zhèn)的原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劃巖山,劃巖山地質構造奇特,有國內外十分罕見的巖層斷裂景觀,它以山水風景奇巧纖秀為特色,裂谷縱橫、飛瀑巧懸、鷹道橫空為奇景,以雄峻奇險為主要特點。
劃巖山的來歷有凄美的傳說故事。傳說是天子(其父已亡,其母難產(chǎn)而死)出生在西岙村,當夜,王母娘娘令小王爬到獅子巖(經(jīng)獅子口洗禮才可出來登基)。剛出生的小王連夜爬山,從西岙爬至嶺頭,正好天亮。小王上前問起早下地干活的老農(nóng)到獅子巖還有多少路?老農(nóng)說就一箭之路。可小王誤聽成一千里路,徹底絕望,遂撞向路旁的巨石而亡。王母娘娘得知后,一屁股坐在西崖上,撥出簪來,發(fā)瘋似地以簪當劍,使勁揮劈,只見所劈之處,到處是懸崖峭壁,裂谷縱橫,劃巖山誕生了。
天公做美,早上出發(fā)的時候還是傾盆大雨,到了黃巖,跨過劃巖山風景區(qū)入口處的條石橋,我們就進入了劃巖山風景區(qū)。雨后初霽,穆穆陰天,惠風和暢。初夏的山林在云霧繚繞里顯得生機勃勃,林間蒼翠茂盛,松柏、竹林郁郁蔥蔥,我們沿著臺階道向上攀登,一會兒是木臺級道,一會兒是石臺級道,一會兒是鐵臺級道,級道蜿蜒而上,薄霧下的劃巖山看起來朦朧而飄渺,鳥鳴啾啾地傳來,還有瀑布和溪水的叮咚聲不絕與耳,這里仿佛世外的桃源。
行走了半個多小時,筆直的山道忽然一轉,我們的面前出現(xiàn)了一條幽深黑暗的裂縫,原來這里就是有名的“大裂谷”,裂谷群是億萬年前發(fā)生地殼運動而形成,在2平方公里的山坡上,有大小裂谷30余條,縱橫交叉。大多數(shù)裂谷仰天袒露,谷壁平整筆直,尤其是九曲十八谷,由數(shù)條深淺不一,迂回曲折的裂谷組成,深者幾十米,寬者四、五米。谷壁蒼藤蒙絡,古樹橫斜,進入此谷,左拐右彎,如入迷宮。山谷大多高而深,谷底平坦,闊狹不等,縱橫不一,直斜交互,或隱于草叢之中,或藏于轉角之處,抬頭看見一線天,人在裂谷里行走,幾乎就要感覺到頭上的大巖石掉落的感覺,頗有些心驚肉跳。
我們魚貫而行,進入裂谷,只見谷內深而幽暗,藤蔓纏繞,古樹橫生,巨大的巖石生生地裂成兩半,你不禁驚呼大自然的神奇之筆,鬼斧神工,感嘆此處風光的奇異。(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于裂谷里穿越而出,眼前又豁然開朗,巨石被拋在身后,腳下是平坦的小林蔭小道,間或一條潺潺流動的溪流穿林而過,這里還真的有點“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接著又進入另一條裂谷,其中以下,中,上三條裂谷最為有名。
劃巖山不僅裂谷縱橫,而且飛瀑巧懸,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以三瀑最為有名。
三瀑分下瀑、中瀑和上瀑。下瀑在海拔120米處,沿山麓溪谷上攀,于松篁叢中穿行,一路上聽松濤陣陣,鳥語花香,感受塵世之外的寧靜和安詳,自是愜意而溫情。向峭巖右側轉幾步即見一飛瀑高十幾米,從凹凸的崖壁上掛下,飛珠濺玉。因為剛下過雨,水量就更充沛了。崖底有穴,彎腰可進。故稱“水簾洞”。
中瀑在峭巖上面,自古“劃巖”一條路,須攀峭巖左側斜谷的“通天道”和“通天洞”才能上去。由通天道延伸至巖石頂端,出口既為“通天洞”。通天道,臺階自下而上,寬僅二三米,垂直高度約七十米,坡度在六十度以上,人站臺階下仰視,兩側巖壁如刀劈斧鑿,頭頂天空猶如一線天。臺階步數(shù)有二百多級,但因為層級較高加上陡峭異常,沒走幾步就覺吃力,回望下面,步步驚心,還好二側有鐵鏈可做搭手。快走完石階路,就見前面眾人皆擠在一起前進不得,隊伍慢慢往前挪,發(fā)現(xiàn)石階的盡頭是竹制的扶梯,從石階處的能二人并排行走到竹梯處的僅容一人,才造成了剛才的擁堵。膽戰(zhàn)心驚爬上竹梯,以為這下總可以逃離了這陰森恐怖的鬼地方,沒想到一個轉彎,發(fā)現(xiàn)又進了一個更小的空間,又是一架竹梯,天啊。一抬頭,天空只有可憐的巴掌大一塊,我們仿佛是站在井底的青蛙。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通天洞,據(jù)說是神鼠鉆天留下的神跡,在一路心驚膽戰(zhàn)之后,抬頭看天,真的會產(chǎn)生象在通天的感覺哦。我小心翼翼護著手機,越到上面空間越小,顧了前面顧不了后面,背包不時地在洞壁上碰擦,于是人也不停地左挪右閃,尋找合適的方向以便出洞,終于出洞了,懸著的心終于落地,在洞口為后面的同伴拍照留念,順便看看他們如我剛才一樣的洋相,暗爽,哈?;仡^望望剛才經(jīng)過的通天道,驚見一塊巨石橫亙在二側巖壁,就在我們剛剛經(jīng)過的頭頂,險啊。
中瀑潛于游人視線之下,須借助巖壁鐵索下落到澗底方可見其“真容”。瀑高30余米,恰逢雨季,急湍直瀉,如白龍飛下,驚天撼地;朦朧中如龍須輕拂,故瀑下之深潭人稱“龍?zhí)丁薄?/p>
瀑布的頂部是龍?zhí)额^,一汪碧水,潭水清澈見底,可見歷歷的卵石和數(shù)尾游魚。池的邊上是一個竹子搭就的棚屋,是當?shù)卮迕裼脕斫o游客歇腳提供食物的地方。棚屋四壁掛滿了各地戶外俱樂部的隊旗,五顏六色,竟也是別樣的風景。
正值中午,我們不再前行,領隊就讓我們在龍?zhí)额^池邊休息,吃午餐。
午飯后,大家終于戀戀不舍地離開“龍?zhí)额^”開始向飛鷹道進發(fā),半路又經(jīng)過一個著名的瀑布,那就是上瀑“水簾洞”,水珠細密地從山崖上跌落,形成一張簾子,微微的陽光投射過來,還折射出一道神奇而美麗的彩虹呢,這樣奇特的景象讓我們驚訝不已,大家紛紛在這里拍照留影。
不到飛鷹道,枉到劃巖山。轉過一彎又一彎后,我們來到了劃巖山最驚魂的地方——飛鷹道。
飛鷹道,聽到這三個字,便讓人覺得有些驚心動魄,似乎眼前有萬丈深淵,懸崖峭壁林立,人在道上走,似乎飛鷹翱翔于空中,那險,峻,陡、不言而喻。
飛鷹道位于山屯峰上百米高的崖壁之中,天然造就的近米寬的崖腰石廊,呈平衡狀態(tài),分上、中、下三層,長二百米,中間用梯連接。于崖壁中穿行,俯視之,萬丈深淵,令人叫絕的是上下鷹道都和瀑布相連,鷹道橫空,飛瀑高懸,相映成趣,構成秀麗、奇險、壯觀的畫面。這條讓人膽顫心驚的懸崖小道此刻終于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抬頭望去,高高的山崖上石壁突兀林立,一條狹窄的小道在半空中橫崖而過,石壁上有人工鑄成的鐵鏈,人在半空中行走,必須拉著靠石崖的鐵鏈,小道僅容一人通過,走的時候必須小心謹慎,緊緊抓住鐵鏈才行。
這條攔腰橫穿懸崖的飛鷹道確實名不虛傳,我想比起“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來,這里的險峻自有一番高下了。登上此道,手緊握欄索也不敢旁視,只覺清風過耳,足底生寒,峭壁千,高處不勝“險”。人在道上走,耳邊風聲呼呼,腳下是萬丈深淵,懸崖上幾乎不見草木,這樣的景象確實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在這里得到了最確切的證明。更絕的是有瀑布從上下鷹道直沖而下,更添奇險。
到了二層盡頭,一個轉彎之后又是一架竹梯,竹梯比通天洞的要長得多,溝通二層和三層,左側絕壁,右側懸崖。聰明的村民在竹梯右側又架設了一把側立的竹梯,和攀爬的竹梯成垂直狀態(tài),我們二手分別抓住不同的竹梯,發(fā)現(xiàn)這真是一個絕佳的設計,不僅讓人心理心首先有了安全感,在實際爬升過程中,也實實在在地省了很多力氣。
上得頂部,以為會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沒想到是更為驚魂的一段路。迎接我們的,先是一段晃晃悠悠的三四十公分寬的竹排,走在上面,那個慌啊,真是心在嗓子眼上的感覺。貼左側的是絕壁,右側離地面已經(jīng)有幾十米高。走完這段竹排路,再一個轉彎,是一段匚字形的內凹的“絕路”,有幾處是站不直的,須躬身前行。這段路不僅低矮,還比一層窄得多,道寬估計僅四五十公分寬吧,比下面一層更加艱險。
走完飛鷹道下,滿山竹林風瀟瀟霧漫漫??赐昶覉@,又見楊梅樹也茂盛,青青的果子還沒成熟。枇杷碩果累累,黃澄澄地綴滿枝頭。一路上各種果樹佇立。近日雨水充沛,山顯得更溫潤了,水顯得更綿延了,眼前的綠色也仿佛涂了一層油彩,光鮮透亮。
依依終須別,四點左右,我們帶著從山民處買的沉甸甸的枇杷,帶著回味無窮的驚險的體驗,帶著青山綠水的神靈秀氣,踏上了歸程。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65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