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散文】難忘故鄉(xiāng)

文/沙漠里的魚
離開故鄉(xiāng)快30年了,時常在夢中回到我童年的時光,那里有我兒時的玩伴,有我童年的記憶,也曾留下我金色的童年金色的夢想。從小在這塊土地長大,對她有無限的眷戀、深深的情愫......
做夢也沒有想到10多年前,我們單位從甘肅慶陽搬回到了高陵。我的記憶像斷了線的風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在這里生活學習的點點滴滴就像昨天發(fā)生的一樣,記憶還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就讓我隨著記憶回到曾經的昨天、曾經的過去......
小時候,學校離家比較遠,冬天天還沒亮,我就出發(fā)了,要走很長的一段路,記得那時路旁有一個很大的水池,現在怎么也找不到了。學校教室的窗戶沒有玻璃,全是白塑料紙訂在上面,冬天也沒有架火爐,我們趴的課桌是石板,有時候風把窗戶刮得嘩嘩直響,我們坐在教室里瑟瑟發(fā)抖。過一陣子老師就讓大家站起來跺跺腳,搓搓手。不知道上到幾年級的時候,我們也要在學校上晚自習,教室沒有電燈,都是自帶的煤油燈,上完晚自習走的回家的路上,小路兩旁是高高的玉米地,還要經過一片墳地,風刮過來,玉米沙沙的響聲,當時感覺挺害怕,我就大聲的唱歌,一路歌聲的就回家了。那時候教室后面有黑板報,我在班里的字寫得可能是最好的吧,經常下課了,我站在凳子上出黑板報,也能引來同學稱羨的目光。有一次,記得是全村還是公社進行統(tǒng)一考試,我的考試成績在班里還是公社里是前幾名,學校用獎狀印了一張光榮榜,上面有考試的名次和姓名,學校組織鑼鼓隊敲鑼打鼓到我們家送光榮榜,讓我母親高興了很長時間。
那時老家還種植棉花,我們有時候下午就去生產隊摘棉花,棉花長得很高,我們在里面彼此都看不見,摘完棉花還在村里給社員演我們自編的節(jié)目,我扮演的是“四人幫”里面的姚文元。到夏天的時候還要給生產隊拾麥穗,記憶最清楚的是剛剛割過的小麥地,麥茬很高,我和同學脫掉鞋,在麥茬地里比誰跑得快,在小伙伴的加油聲中,我經常跑的就是第一名?,F在真是不敢想象啊......
那時村里的場畔還經常演電影,一部電影在這個村子演完又去另外一個村子演,當時看過的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地道戰(zhàn)》、羅馬尼亞的《回故鄉(xiāng)之路》、南斯拉夫的《橋》、朝鮮的《苦菜花》,一部電影看了N遍,只要繼續(xù)演還是肯定看。還有到了冬天的時候,到處是一片皚皚的積雪,大雁排成整體的隊伍降落在被白雪覆蓋的麥田里覓食還是短暫的休憩,這樣的場景現在好像再也沒有出現過。(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放暑假是我們最高興的事情,和小伙伴一起到九支渠去游泳,當時的水很大,流得也很急,有一個同學不小心栽倒了,被湍急的水流沖到一個閘口,因閘口開得不大才幸免一難,現在想起來都后怕啊。有時我們大中午用一個竹竿在上面綁上馬毛,做成一個套知了的竿子,冒著酷暑在小水渠旁兩邊高高的楊樹上套知了。回到家后,和泥巴把知了包起來,然后烤熟就吃掉了。
暑假也是我看書最多的時候,我的一個同學父親在縣上文化館工作,他回家時經常帶很多雜志,記得當時到同學家借了很多雜志,其中最喜歡的就是《人民文學》和《啄木鳥》了。我堂姐在高陵一中上高中,放暑假時就把她的課本帶回來了,我在家門口的大樹下支一張簡易的行軍床,周圍是高高的玉米地,涼風習習,坐在床上看書哪簡直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就在初中時我?guī)缀蹩赐炅烁咧械恼Z文課本,認識了雨果、巴爾扎克、契科夫、托爾斯泰、果戈理、莫泊桑、司湯達、奧斯特洛夫斯基、高爾基、丁玲、郁達夫、峻青、沈從文和他們作品里的瑪緹爾德、奧西莫多、艾斯米拉達、葛朗臺、波留希金、奧楚蔑洛夫、別里科夫等等人物。有時候看到傷心的地方自己都會哭得稀里嘩啦的,我會隨著故事里的主人公的不幸的命運而感動。也許小時候的記憶是非常深刻的,高爾基的《海燕》現在還會背誦。高爾基的原名叫阿里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可夫,還記得那么清楚,估計現在的中學生也沒有幾個能回答上來的。正是那時候看書多的緣故,為我后來的語文和作文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我的作文在中學里常常被老師當成范文在作文講評課上給同學們宣讀講評。我在高考的時候語文也得到了98分的高分。這些都值得感謝我的老師和同學,更是感謝自己在中學時養(yǎng)成讀書的良好習慣。
上高中時因為分片上學的原因,我到了高陵三中,記得當時我們住的是大通鋪,不知道現在的高中生是否還是這樣,在初中時英語沒有老師,因而我的英語成績最差,我也曾努力的試圖改變,但成績依然很差,只記得當時還是語文成績特別突出,我學習語文的方法也很特別,每次到中考或者末考時,我把語文課本按照生字、詞語、文學常識、課文分析、詩詞名句等等整理在一起,每次考試語文幾乎都是班里的一二名,我把整理出來的資料也常常給和關系好的同學共同分享,那時我也是班里的團支部書記,班里的活動也經常是我組織,我還當過一段時間的學校廣播員,這些社會活動都是對自己很大的鍛煉。
在大家的印象中,高陵三中的教學質量沒有高陵一中好,我母親找了熟悉的親戚把我從三中轉到了一中,高陵一中離縣城更近一些,相對來說路也好走,來到這里剛上高二,我就感到了學習的壓力,剛開始我的成績也不是很理想,在下學期分文理班后,我就感覺比較得心應手了。那個時候我們都是前三天吃從家里帶來的咸菜和饅頭,我和幾個要好的同學經常在一起吃飯,用罐頭瓶子裝的咸菜擺在一起,大家互相品嘗,看看誰家的咸菜最好吃。那時候我自己依然很刻苦,中午吃完飯,我就拿著書本來到操場上,在大樹底下看書學習,那個時候的學習氛圍很好,人人都是如此。因我是高三班的學習委員,老師辦公室的鑰匙歸我管理,負責打掃衛(wèi)生,我打開老師辦公室的燈光,不一會就進來一大批同學看書學習,天稍稍亮的時候,我們打掃完衛(wèi)生就又來到了操場,下午飯后還是在操場看書,聽著學校操場上唐昭慧塔上的鈴聲看書學習很是愜意。
記得那時上學騎一輛破舊的自行車,每周六下午回家洗衣,把脫下的衣服洗完晾干,冬天的時候洗完就穿在身上睡覺暖干,周日下午去學校又穿在身上?;丶視r,母親總是做最好的飯讓我吃,我總是感到很內疚,總覺得學習不好對不起自己的母親,有時候母親煮了雞蛋,讓我?guī)希揖驼f自己不愛吃雞蛋,離家的時候也不帶,并不是我不喜歡吃,而是吃了總覺得對不起母親的辛苦。
上高三的時候,上屆有一個考上南京大學的同學給學校寫了一份感謝信,貼在學校的櫥窗里??吹胶蠼o了我無限的動力,我想自己一定要考上,可是第一年高考我還是差了10多分沒有走,給了我很大的打擊。高考完我就去了一個磚廠打工掙錢,每天早出晚歸,中午吃自己帶的饅頭,生活相當艱苦,勞動強度相當大。但還是掙了復讀的學費,減輕了母親的負擔。假期完后我又開始復讀了,經過了一年的拼搏我終于考上學離開了家鄉(xiāng)。
畢業(yè)后,分配到了長慶油田,遠離了家鄉(xiāng),那時父親把我們家的戶口都解決了,弟妹也隨母親離開了高陵。我很少回老家了,有10多年幾乎都沒有回過故鄉(xiāng)。每年春節(jié)在父母哪里呆一段時間就又踏上了上班的征程,想不到10多年后,我的單位也整體由慶陽馬嶺川道搬遷來到了西安,來到了我夢寐以求的故鄉(xiāng),使我有更多的時間聯系上了這里曾經和我并肩奮戰(zhàn)的同學,也使我親眼目睹了家鄉(xiāng)的巨大變化。
在外面呆的時間長了,總是懷念那個飄渺而美麗的家鄉(xiāng),夢里夢外都揮不去水是故鄉(xiāng)的甜,土是故鄉(xiāng)的親。有時想想,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故鄉(xiāng)的水,故鄉(xiāng)的土對我確實有一種抹不去的甜蜜。故鄉(xiāng)的水、故鄉(xiāng)的土是常年漂泊在外游子的一種寄托,一種欣慰。惟有深深體味過在外漂泊的人才最懂得甘甜醇厚的滋味。
遠離家鄉(xiāng)的日子,是離家的游子一步一回眸的傷感,走出故鄉(xiāng)的水,走出故鄉(xiāng)的土,卻總也走不出故鄉(xiāng)濃濃的親情,欣聞故鄉(xiāng)最近也撤縣設區(qū)了,相信她的將來會更好。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37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