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
北方的秋天是個多霧的季節(jié)。
今年中秋放假,早就計劃好的要回老家。早早起了床,吃完早飯就直奔早市,想趁人少買些海貨帶回老家。看著外面的天氣,不晴也不陰,隱隱約約有點薄霧,這樣的天氣出門是最不可測的,尤其是要走沿海高速,沒準就堵在哪。這種擔(dān)憂或多或少也影響了回家喜悅的心情。到高速路口一看,高速是開著的,心中竊喜,或許之前的擔(dān)憂是多余的了,急忙給媽媽打了個電話告訴已經(jīng)上高速了。車剛剛開出了十幾公里,明顯感覺前面的車速慢了下來,心里不免有些打鼓,難道真的堵車了。離塘沽收費站大約還有四、五公里的時候,車終于停了下來,眨眼的功夫,前后的車就排起了長龍,真有點比肩接踵的感覺。不得不熄了火,走出車外,正在前后張望發(fā)愣的功夫,臉上感到落下了細細的朦朦的濕氣,不遠處的海面上,霧漫漫漲起來,漁船只露出些隱隱約約的輪廓??催@陣勢,一時半時是走不了,我趕緊給媽媽打了個電話,告訴家里12點前是到不了了,下午2點應(yīng)該差不多可以到吧,媽媽說我愛吃的蒸餃已經(jīng)包好了。高速上堵車真是一種煎熬,前后都動不得,等到九點了,太陽出來了,白蒙蒙的霧氣翻騰,飄散,終于可以看見遠處的收費站。由于高速封閉這段時間,積壓的車太多了,車雖然可以動了,但其實就是挪,可以用厘米來計量,走到12點的時候,還沒有走出塘沽,自己心里著急,更是擔(dān)心家人等的著急,趕緊給媽媽打電話說恐怕下午5點才能到了,媽媽告訴我餃子已經(jīng)下鍋了,她又怕我著急開車,急忙說:“開車別著急,餃子可以再熱”。就在這著急與期盼中,我到下午5點多了才進了家門。
看到我平安進家,媽媽很是高興,趕緊拉著我去洗把臉,就急忙把已經(jīng)熱了三回鍋的蒸餃端了上來,還是那么好吃,皮薄餡大,餡剁的很細致,有肉味但找不到蹤影,味道還是小時候熟悉的味,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由于連續(xù)回鍋,餃子的邊變得有些硬了,吃起來有些影響口感,一旁的侄女看出了我的心思,就悄悄告訴我說餃子邊可以不吃,一會拿去喂小狗好了。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倆的聲音是很小的,不敢讓媽媽聽見,我抬眼看了一下媽媽,時光印染了白發(fā),歲月吹皺了臉龐,微駝的身軀還依然在灶臺前忙碌著,剛想答應(yīng)侄女的話我又咽了回去,腦海里浮現(xiàn)出了小時候媽媽講的故事。
小的時候吃頓餃子,絕對是很奢侈。那時能吃一次白面包的餃子,只能是過年或者家里來親戚的時候。平時過節(jié),或者家里人誰生日,吃的最多的都是白薯面包的餃子,餃子餡里是很少放肉的,最多是多放一點豬油,即使是放一點點肉,也是過年剩下的,媽媽把它放在咸菜缸里,那肉都不能用兩來計量,只能是一小塊,而且很咸,防止時間長了變味。包白薯面的餃子是很考驗功夫的,皮太厚了不好吃,太薄了包不??;餡太少了,口感差,太多了,一蒸就會流出來,而且只能包蒸餃,是不能煮的。每次媽媽都會很細心,盡量把皮搟薄一些,多包一些餡,尤其是餃子的邊盡量不太厚,但盡管如此,我和弟弟每次都不吃餃子邊,嘟嘟囔囔說不好吃,一開始媽媽都會先罵我倆幾句,然后自己把我倆剩的餃子邊給吃了。等我倆稍微大了一點之后,媽媽給我倆講了一個故事:以前有個地主,特別愛吃餃子,但他每次只吃那包了餡的那邊,而將餃子邊剩下來。老管家不忍心看他這樣浪費,勸說過幾次他也不聽,還埋怨人家,只好悄悄把他扔的餃子邊放在一個籃子里。后來有一年,家里遭遇洪水,一無所有了,只有他和那個老管家保住了性命,連續(xù)挨餓好幾天,老管家不忍心看著他繼續(xù)挨餓,就把他帶到了后山的一個山洞里,從一個破舊的籃子里拿出一些發(fā)霉的面團,支起一口鍋,不一會兒給他端來一大碗面片湯。這個地主像吃山珍海味一樣,眨眼功夫一掃而光。他吃完后非常感謝老管家,直問老管家怎么會有這么好吃的美味呀。老管家擺了擺頭說:“這是你自己當(dāng)年留下的。我只不過將它們收起來了,曬干了”,他才幡然醒悟。
無法考證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它卻一直影響著我。是呀,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比過去好多了,但我們還是應(yīng)該牢記“有福不可享盡”。 辛苦一輩子的父母,也許不能留下金山銀山,但這個故事卻是一個永遠受用的傳承。正如葉適在《留耕堂記》中寫的那樣:“其留者則必與是心俱,不然,則貨雖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孫,子孫不能守?!笔茄?,同樣做為父母的我們,將來要給孩子留下什么呢,值得我們深思。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8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