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注中三處值得商榷
《周易》的大道之理,博大精深,玄妙深奧,全世界都在研究它。我對《周易》只是好奇,并沒有深入研究。在閱讀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了后人在注釋《周易》時有三處值得商榷!也許這三處早就有人發(fā)現(xiàn),只是第一個沒人在意;第二個沒人敢提;第三個有人提了,卻沒人敢于修改。我是本著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負責的精神,大膽地向這個領域挑戰(zhàn),才提出以下三個商榷。
第一個是書名值得商榷
《易經》原來不叫《易經》,最先是《易》,后來人們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其中周而復始,包羅天地萬象之道理,加之是周朝的周文王寫的,就改為《周易》,最后因儒家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奉為《五經》。
為了凸顯“經”的地位,故改《周易》為《易經》。人們認為“周”不過是朝代的象征,沒有代表性,故將周去掉。從此就以《易經》為正名,《周易》反而很少有人稱呼。
這體現(xiàn)不了《周易》的根本原理?!吨芤住繁蛔u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關鍵就在《周易》兩個字。它通過六十四卦,表現(xiàn)萬事萬物周而復始的規(guī)律。
六十四卦,卦卦相連,承上啟下,不可分割,循環(huán)不易,是周而復始之陰陽變化原理。故稱《周易》。周者,周而復始也,包羅天地萬象之意;易者,上為日,日為陽;下為月,月為陰,表示陰陽之變化。連貫起來也就是周而復始的陰陽變化過程。因此,不能將《周易》稱為《易經》。如果這樣的話,只有陰陽變化之理,沒有周而復始,包羅天地萬象之大道。概括不了《周易》的全貌。(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當然,在行家那里,《周易》和《易經》沒有區(qū)分的意義,可在常人這里,還是以《周易》的稱謂比較恰當。
第二個是卦象解說值得商榷
周易的原理是陰陽相對的,特別是在解說卦象時更應該陰陽相對。可乾坤兩個大卦,在卦象上明明是兩大陰陽相對,解說詞卻不相對。原文乾卦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如果改成:天行乾,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淑女以厚德載物。就相對了。
因為是解說卦象,將乾卦的乾當作健,我不知是音誤還是筆誤?!敖 辈皇秦悦?,如何解說卦象?乾對坤,是卦象上的卦名相對,坤卦卻用了卦名,乾卦卻不用卦名,顯然有待商榷。
君子對淑女是陰陽上的相對,一陽一陰,才符合周易原理。乾卦屬陽,用君子匹配是對的,坤卦屬陰,仍然用君子匹配,就說不過去!如果按照解說詞的原文,世上只有君子對君子,沒有淑女相配,這人類還如何繁衍?萬物還如何生生不息?還如何與《周易》原理相符?
第三個是《序卦傳》值得商榷
《周易》原文,無人能夠挑剔,唯獨序卦傳,因為文字拙劣,闡述膚淺,與《周易》的整體性極不協(xié)調。歷來易學研究家多有疑議!例如:韓康伯認為:“序卦之說明,非《易》之蘊也?!比~適詆毀為:“淺陋”。康有為詆毀為:“膚淺”等,所以疑是偽作。由于他確實闡述了64卦之間的關系,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因此被保留下來。
韓康伯的意思:序卦所說明的,沒有《周易》的蘊味。它不符合《周易》整體性的要求。基于這一點,我參考了《周易》全文,對原序卦傳作了必要的修改,雖不敢說十全十美,但起碼比原著好得多,不信用以下的原文與修改文對照便知。
序卦傳(原文)
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 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養(yǎng)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履 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 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 致飾然后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 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物畜然后可養(yǎng),故受之以頤;頤者養(yǎng)也。不養(yǎng)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 有萬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 遯者退也。 物不可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 傷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 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 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 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 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 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 說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jié)。節(jié)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序卦傳(修改文)
六十四卦,卦卦相連,承上啟下,不可分割,循環(huán)不易,故稱《周易》。周者,周而復始也,易者,陰陽變化也。就是周而復始的陰陽變化過程?,F(xiàn)將六十四卦變化過程的關系排列如下:
有天地萬物生,故受之以乾坤;
乾坤者陰陽也,有陰陽,萬物存其間,故受之以屯;
屯者存也,萬物存其中也,久之則萌,故受之以蒙;
蒙者萌昧也,物之始生也,亟需養(yǎng)分,故受之以需;
需者求也,求不均而爭,故受之以訟;
訟者訴訟也,訴訟必動眾,故受之以師;
師者眾也,人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比者比附也,比附必有所獲,故受之以小畜;
小畜者小養(yǎng)也,小養(yǎng)禮義生,故受之以履;
履者謹慎之步也,謹慎必安泰,故受之以泰;
泰者極盛也,盛極必衰,故受之以否;
否者極衰也,極衰者需依附,故受之以同人;
同人者一致也,與人一致必有求,故受之以大有;
大有者富貴也,富貴而不可驕,故受之以謙;
謙者謙虛也,謙虛得歡樂,故受之以豫;
豫者歡樂也,歡樂人隨和,故受之以隨;
隨者從也,從人必有所求,故受之以盅;
盅者器皿也,器皿求授,故受之以臨;
臨者臨駕也,臨駕可觀,故受之以觀;
觀者看也,看而相合,故受之以噬嗑;
噬嗑者符合也,符合則美,故受之以賁;
賁者飾也,飾厚則落,故受之以剝;
剝者落也,落后思復,故受之以復;
復者修也,修而后超,故受之以妄;
妄者超也,超則大養(yǎng),故受之以大畜;
大畜者大養(yǎng)也,大養(yǎng)需保持,故受之以頤;
頤者保養(yǎng)也,保養(yǎng)不當,故受之以大過;
大過者大錯也,大錯為缺陷,故受之以坎;
坎者陷也,陷必思起,故受之以離;
離者脫也,脫則保全,故受之以咸;
咸者全也,全則有天地,天地長久,故受之以恒;
恒者久也,久居思遷,思遷則移,故受之以遁;
遁者走也,走后新生,故受之以大壯;
大壯者有為也,有為必進取,故受之以晉;
晉者奮進也,奮進則傷身,故受之以夷;
夷者傷也,傷必歸養(yǎng),故受之以家;
家者有牽掛也,牽掛必安分,故受之以暌;
暌者乖也,乖必有所制,故受之以蹇;
蹇者難也,有難必思解,故受之以解;
解者緩也,緩則不利,故受之以損;
損者減也,減不利而有益,故受之以益;
益者利也,有利人皆求,故受之以夬;
夬者決斷也,決斷必有所屬,故受之以逅;
逅者相遇也,相遇則為聚,故受之以萃;
萃者聚也,聚而上升,故受之以升;
升者上也,上則艱難,故受之以困;
困者阻也,阻于上則返于下,故受之以井;
井者陷也,陷則奮起,故受之以革;
革者改也,改而興盛,故受之以鼎;
鼎者盛也,盛則震動,故受之以震;
震者動也,動極必止,故受之以艮;
艮者止也,止極思動,故受之以漸;
漸者進也,進必有歸,故受之以歸妹;
歸妹者蓄也,蓄多則豐,故受之以豐;
豐者多也,多極必溢,故受之以旅;
旅者溢也,溢則收容,故受之以巽;
巽者入也,入后而滿,故受之以兌;
兌者兌現(xiàn)也,兌現(xiàn)而生惰,故受之以渙;
渙者離也,離必有節(jié),故受之以節(jié);
節(jié)者節(jié)制也,節(jié)而有信,故受之以中孚;
中孚者有信也,信者行之必有過,故受之以小過;
小過者小缺也,有缺必彌補,故受之以既濟;
既濟者彌補也,補之不足,故受之以未濟;
未濟者猶未足也,示萬物不可窮盡,故周而復始焉。
二〇一五年二月十一日
首發(fā)散文網: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9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