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門前的那個池塘
故鄉(xiāng)門前的那個池塘
我的老家坐落于鄱陽湖南岸,信江下游,三面環(huán)水,楓株湖水庫環(huán)繞村子的南西北三個方向,故鄉(xiāng)門前的那個池塘母親教我叫印塘。她的上游水是來自壩塘和水田的匯合。故鄉(xiāng)門前的那個池塘水流往楓株湖水庫。楓株湖水庫的水流在家鄉(xiāng)隔壁村交匯,然后流出楓株湖水庫閘門匯入信江下游,全長不足3公里。
楓株湖水庫流入信江的地方叫木樨灣,是木樨集鎮(zhèn)所在地,也是曾經(jīng)的村公所和現(xiàn)今的木樨村支部所在地。木樨灣到底是因木樨集鎮(zhèn)而得名?還是楓株湖水庫流入信江河因河灣而得名?筆者不得而知。
故鄉(xiāng)門前的那個池塘母親教我叫印塘。印塘下游是鏈接楓株湖水庫。由于河道變窄,落差變大,形成一段險灘,被稱為上河灘。隨后河水流入村子開闊地帶,河面變寬,水流平緩,形成一處上百畝的河灘,被稱為前河灣。楓株湖水庫在村子下頭交匯后,形勢突變,兩山相阻,河道緊收,水流湍急,被稱為下河灘。
追求刺激可能是人類的天性,哪里有危險就喜歡到哪里去。我們村子的人最愛去的地方不是上河灘,就是下河灘。
到上河灘最驚險的水上運動就是“放灘”,也就是現(xiàn)在的時髦語叫“漂流”。每到夏季,村上的人們紛紛來到上河灘,把脫下的衣服放在下游,徒步山路來到上游,“撲通、撲通”跳進河里,巨大的浪頭迎面襲來,一顆顆頭顱好像漂浮水中的黑球,隨著浪頭的跌落上下起伏,驚呼之聲震耳欲聾,響徹山空。(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看到村上男子“放灘”凱旋上岸,我羨慕極了,覺得他們都是打了勝仗的大英雄。有天放學(xué),同學(xué)約我去“放灘”,我說自己不會游泳,同學(xué)說他們可以教我。經(jīng)不起“放灘”的誘惑,我高高興興地去了。站在河邊那塊高高的巖石上,看到水那么深,石那么高,我膽戰(zhàn)心驚,不敢下跳。他們鼓勵說:“跳呀!跳呀!快跳呀!”,我還是不敢跳。不知是誰,在我背后猛地一推,一頭落入水中。我大喊大叫,四肢亂蹬,上下翻騰,拼命掙扎,奄奄一息。記不清是誰救我上岸,也記不清是誰把我弄醒,但從那次以后我學(xué)會了游泳,還學(xué)會了“放灘”,卻是真真切切地記住了。
到下河灘最有意義的活動是摸魚。楓株湖水庫交匯處位于臥牛山的“牛頭”,那里有一處巨大的石倉,仿佛真是“牛嘴”,水很深,里面藏得魚很多,最多的是鮸魚。村上水性最好的有兩人,一個是我的二叔叔,一個是啞巴表叔。兩人都會“閉氣功”,一猛子扎進水里,可以堅持個把小時不換氣不出來。正因為有此等功夫,他們能摸到大魚。有一次二叔叔摸出了一條大鮸魚是8斤,啞巴表叔不服,硬是摸出了一條10斤重的大鮸魚方才罷休。我們這些小孩子也學(xué)著大人的樣子去摸魚,但總是收效甚微,因為我們剛看到魚或者剛摸到魚,氣就不夠用了,就要急忙浮出水面換氣,不然就會被憋死的。村上的大人們也都學(xué)著二叔叔和啞巴表叔去摸魚,摸不到魚,他們就想辦法“炸魚”,有的人還學(xué)會了“鬧魚”。炸魚用固體的炸藥,鬧魚用液體的毒藥。炸魚很殘忍,鬧魚更殘忍,不僅大魚喪生,而且小魚都得遭殃。
前河灣是我最喜歡的地方,那里有寬闊平靜的水面,是我們這些孩子常去玩“水漂”的地方,隨手撿起一塊石片,使足力氣平撇出去,石片在水面飛速滑行,激起層層漣漪,令人心花怒放。那里有大片松軟的沙灘,親水處還長著一坨坨的水草,我們這些孩子常在河壩放牛,牛在沙灘打架,我們在河邊玩耍,賽過活神仙。那里還有老屋門前的竹園,守護在河灘岸邊,鳥兒啼鳴,隨風(fēng)搖擺,成為兒時伙伴的樂園。每當(dāng)洪水過后,前河灣就會堆積大面積的“浪渣柴”,村上男女老少把柴背回家里,作為燃料。洪水淤積的整片泥沙,成為良田沃土,村上劃給各家各戶種菜種糧,頗有收獲。
后來前河灣成了村上人傷透腦筋的地方。不知是哪個村干部突發(fā)奇想,決策要在河邊修筑一道大堤,保護那些泥沙地,一勞永逸。記得第一次修的大堤很寬很高很長,雄偉壯觀,花的時間好像是一年。沒過幾年,大堤被一次又一次的洪水沖刷得一塌糊涂。村上第二次修堤用的人更多,花的時間更長,修的大堤更加堅固,可是若干年后,大堤還是抵擋不住洪水的沖擊,蕩然無存。后來,村上又動議第三次修堤,被村上有位老爺爺勸阻了,他說:“前河灣自古以來就是水道,凡事都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順其自然,人不能和水爭道,如果強行去爭,到頭來只能是勞民傷財,一切枉然”,于是前河灣空曠的自然之美被自然地保留了下來。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95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