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華氤氳筆
清華美院高研班的畫家們在施云翔導師分析講解與指導下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來闡釋中國畫筆墨語言與形式,通過對傳統(tǒng)筆墨繪畫與形式審美共性的梳理將傳統(tǒng)筆墨繪畫變成一種鮮活的、可以展現(xiàn)自己學習創(chuàng)作思維方式的一種繪畫語言,變被動的臨摹學習為思考式學習,讓畫家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對中國畫傳統(tǒng)繪畫語言與形式有了深入的理解與把握。
畫家們在施云翔導師的言傳身教中,師古摹寫及師法自然,對謝赫提出的“六法”到宋元明清,諸法皆備,他們?nèi)胧钟谒?,一脈傳承元及明清。畫家們的山水畫正是沿著這一路走來,由于學習中得法,他們的山水畫峰巒渾厚,濃墨重彩,密林繁茂,恬淡古雅,靜逸幽遠,文人氣息濃厚。氣勢極其雄壯險峻,山之雄奇猶如撲面而來,深得范寬山水之魂魄。對董源的平淡天真,氣氛氤氳,在導師指導下臨摹學習的過程中,得其用筆用墨之味。施云翔導師強調董其昌所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nèi)營”的道理,加強對學員藝術學識修養(yǎng)的同時師法自然,訪名山大川,觀察山水奧妙奇絕,煙嵐林木的變化微末,在傳統(tǒng)藝術的融合和傳承的基礎上,摹寫出了優(yōu)秀的作品。他們對于山水畫的整體把握,多取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提出的高遠、深遠之勢,開合自如,充分表現(xiàn)了山石云水的變化,渾厚綿延的特點。他們在導師的精心指導下,吸收了董其昌、黃賓虹的用墨方法,力求用筆用墨為山水所用,為山水所動,其風格特點顯于蒼潤雄魂。
畫家們的臨摹作品用筆簡約,群山遠水回環(huán)往復中往往寥寥幾筆韻味自出,淡中求變。墨分五色,按照導師畫中所需而施之,感官上給人以靈動松潤之感。靜觀其畫,逶迤變化中使人宛如進入畫中與自然山水自然暢和,遠離了閑雜塵世,閑雅靜淡悠然而出;幾幅山水畫創(chuàng)作更是多取寫生中的山影水目,咫尺之內(nèi)卻有千里之遠,虛實遠近納于方寸之中,似可觀可居之地,又塵俗遠離,意境平和而悠遠;青綠山水畫幅中傳承著唐風漢韻,遠山用淡墨暈染求空遠,畫幅色彩濃淡而雅致,頗有古韻況味。他們憑借對青綠山水的理解變化,與傳統(tǒng)畫法的融合,給人一種錯落的空間變化。其風格特點仍然趨于淡雅寧靜古樸之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施云翔專項研修班畫家們的山水畫作品形成了堅實中透著空靈,豪放中又見厚重的繪畫風格。在他們的畫中看似灑脫不羈的筆墨讓我們感受了自然界的外在美和內(nèi)在規(guī)律,顯示了其筆墨的豐富表現(xiàn)力、想象力。他們的每一幅作品中山水和云氣都透著靈秀相依、剛柔并濟。他們把四季的陰晴變化、巖壑澗谷的自然神巧、流云霞瀑的萬狀形態(tài),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又將山水寄情于中,明達于心。心境和自然相融,氣韻生動,畫中的虛無縹緲,已經(jīng)折射出哲學中的“虛無”之境,給人留下了大風堂倡導的盛世之風和正大氣象的審美感受。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797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