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園驚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杜麗娘的愛情滌蕩出了人心底無限的哀悵,她是一個馴從、溫和、乖巧的富家千金,同時又勇敢地追求愛情、追求個性解放,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堅持不懈地與封建制度抗爭的離經(jīng)叛道者。因封建家長制束縛,杜麗娘尋夢不成,因情而病,感病而死,于中秋之夜一病而亡,魂魄來到了陰曹地府。她的肉體雖然死了,但她那種大膽叛逆、不懈追求自由、愛情與個性解放的精神,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生死界限。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手捧《牡丹亭》,耳畔是裊娜的昆曲選段。昆曲《牡丹亭》真的就像空谷幽蘭一般,是一種美到極致、慢到極致的藝術(shù)。其曲調(diào)之高雅,唱腔之圓潤讓人入迷。難怪黛玉聽了會為之沉醉,更何況我們這些凡人呢。禁不住想,要是有足夠的時間,我會把《牡丹亭》里的唱詞用同樣精美的小楷寫一幅長卷,留給自己。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得意之作,他在牡丹亭的題記中寫道:“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者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復能冥莫中求得其所夢者而生。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可見杜麗娘真的是一個至情至性之人。
其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等等這些經(jīng)典的唱詞在牡丹亭中不勝枚舉。欣賞了牡丹亭一些經(jīng)典的唱段,竟與劇中人物有了一些共鳴,與昆曲有了無法割舍的情緣。昆曲中有山桃紅這樣一句唱段:
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則把云鬟點,紅松翠偏。
我欲去還留戀,相看儼然,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
文中杜麗娘的性格反映出其內(nèi)心世界的真善美,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她對愛情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青春的覺醒,但在她那個時代是絕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于是于是有了驚夢,以此來表達杜麗娘內(nèi)心對愛情的渴求。游園驚夢后,因?qū)舨怀?,先?a target="_blank">思念成疾,接著病入膏肓,香消玉殞;一方面,這體現(xiàn)了杜寶時代“存天理,滅人欲”的封建禮教的束縛之深,另一方面,歌頌麗娘的真性情及對封建禮教的反抗精神。其后,多位奇女子因讀《牡丹亭》產(chǎn)生共鳴,如:多情才女馮小青讀罷賦詩“冷雨幽窗不可聽,挑燈閑看牡丹亭。人間亦有癡于我,豈獨傷心是小青!”,上演了一幕幕現(xiàn)實版的“游園驚夢”。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都付與斷井頹垣
“裊晴絲吹來閑庭院,搖漾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沒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閨怎便把全身現(xiàn)?!边@支曲子以景寫情,把杜麗娘入園觀景前后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進行對比,入園前,她心中向往著明媚的春色,伴隨著歡愉的心情,入園后,置身美景之中,引起無限思緒,感嘆“良辰美景”,卻“奈何天”的無奈和“賞心樂事”而不知“誰家院”的惆悵之情。而后因情入夢,由夢生情,對那個時代渴望愛情的麗娘來說,也就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內(nèi)。另外,記中《驚夢》、《尋夢》《診祟》、《寫真》、《悼殤》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歡撓》、《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此苹恼Q的情節(jié),一方面,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中青年為追求婚姻自由的個性解放與沖破封建禮教的不屈抗爭。另一方面,李全夫婦最終沒有接受朝廷封賞,出海做了海賊。與杜麗娘、柳夢梅大團圓做了對比,體現(xiàn)出作者對儒道文化取舍的矛盾心理。結(jié)合作者坎坷的仕途經(jīng)歷,李全夫婦的生活態(tài)度可以看成作者探索的另一種生存方式。在《尋夢》中,麗娘向丫頭春香抱怨“你說為人在世,怎生叫做吃飯?”“睡起無滋味,茶飯怎生咽?”杜寶作為封建家長代表,不關(guān)注子女精神世界,不注重子女的精神需求,以自己的理想和道德觀念來教育杜麗娘。在嚴格的閨戒和深閨生活中,麗娘的生活無疑是十分苦悶的,這也為后來麗娘的“至情而死”做了鋪墊。麗娘回生后,麗娘向夢梅提出“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钡囊?,理由是“前夕鬼也,今夕人也;鬼可虛情,人須實禮。”對現(xiàn)實的抗爭與妥協(xié)就這樣集中在她身上,她的反抗帶著逃不脫社會要求的無奈。最后“收煞”部分,各種矛盾沖突集中上演,杜氏父女,翁婿間矛盾,陳最良與柳夢梅的矛盾,一波三折。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場游園,春天的美好景致激發(fā)了她內(nèi)心對愛情的渴望和向往。“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在園中疲乏時做了一場夢,在夢中尋覓情人與書生柳夢梅歡會,產(chǎn)生一段感情。醒來方知是黃粱一夢,夢中的情人不過是虛幻,現(xiàn)實與夢境的差距讓其生不如死。因?qū)舨怀?,杜麗娘日漸憔悴,最終香消玉殞。杜麗娘死后魂入地府,在地府判官的幫助下得以在人間遨游,繼續(xù)尋找柳夢梅。歷經(jīng)波折,其魂魄得以于與柳夢梅相見。在柳夢梅及石道姑的幫助下,打開墓穴,使杜麗娘死而復生,但情節(jié)發(fā)展到這一步并未結(jié)束。一波未了,一波再起。柳夢梅尋親找到了杜麗娘的父親杜寶,但杜寶心生疑心,否認杜麗娘的還魂事實,并認為柳夢梅是盜墓賊,加以拷打,柳夢梅再三辯解也無濟于事,最終經(jīng)皇上調(diào)解,兩人才得以結(jié)成夫婦,有情人終成眷屬。人鬼戀情將讀者突破時空,帶入新奇世界,讀來欲罷不能。
以幻寫真,虛實相生。幻想的基礎(chǔ)還是現(xiàn)實的生活,劇中所描寫的真摯感情在麗娘哪個時代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只能寄于夢境及冥界之中。而在冥界,作者對地府的描寫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胡判官為陰司之吏,身居高位,手握重權(quán),一支筆即可審鬼神,定去處。被認為是正直的官員,免不了誘惑的吸引,照樣“要潤筆,十錠金、十貫鈔,紙陌錢財”,這與明朝重利輕義的社會黑暗現(xiàn)象如出一轍。不難發(fā)現(xiàn),這座鬼哭神號的地府就是陽間黑暗政治的縮影,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及腐敗,而胡判官更是人間位高權(quán)重的貪官的真實寫照。將現(xiàn)實社會中的各種黑暗的社會現(xiàn)象歸結(jié)于冥界,通過人界,夢境,及冥界,三界的跨越描寫,更能揭露黑暗的現(xiàn)實,帶有鮮明的時代進步意義。湯顯祖在劇本中用這種虛實相間,以幻寫真的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表現(xiàn)理想,批判社會現(xiàn)實。另外,“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的理論基礎(chǔ)讓該劇作不僅是真情的表現(xiàn),而且著重表現(xiàn)人間真情,這種至情的境界,在當時的人間難以實現(xiàn),于是,作者運用浪漫主義的寫法,展開想象,把平凡的愛情故事,提高到至情的地位,利用鬼神之說來表現(xiàn)超自然愛情的主題。將情寄于夢中,托于鬼神,《牡丹亭》以幻寫真之旨顯而易見,“真”是《牡丹亭》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而“幻”只是“真”的手段。
在《閨塾》中,春香與杜麗娘天真爛漫的少女情懷與老師陳最良的迂腐頑固形成了對照,因進館遲了招來陳最良的一番訓斥,此外,陳最良迂腐地教學,把追求自由愛情的《關(guān)雎》當作是宣揚后妃之德的方式,這實際上是封建儒學妄圖扼殺少女自然的天性,同時,這也意外地打開了杜麗娘的“情殤”,喚醒了她對青春的渴望。此外,杜麗娘由夢生情,因情而死,死而復生,終得團圓,這是封建禮教對她壓制的過程及結(jié)果。再看結(jié)局,湯顯祖為其設(shè)計了一個圓滿的故事結(jié)局,雖然杜、柳兩人經(jīng)歷一番挫折,但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此為一喜。然而,這部戲劇的一個有趣的地方即在戲末,杜寶始終沒有承認柳夢梅這個狀元女婿,從某個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禮教對人類思想的毒害,深刻揭露和批判封建禮教的殘酷和罪惡,這也是《牡丹亭》的藝術(shù)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通覽這部戲劇的主題及情節(jié),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和鮮明的主題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使這部戲具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
《牡丹亭》所譜寫的這首至愛、至情、至美的愛情贊歌是中國戲曲上的經(jīng)典曲目,其獨特的題材,以幻寫真的藝術(shù)手法,悲喜交加的藝術(shù)風格使其披上了一層浪漫主義的外套,具有深遠的藝術(shù)魅力。
愛欲與文明的沖突這一古老主題,粉碎宋明理學的枷鎖的強烈愿景,愛欲的客觀合理性,對不合理的“文明”進行強烈批判。衛(wèi)道士的迂腐與叛道者的激進,衛(wèi)道者與叛道者的親情紐帶是矛盾的起源也是沖突升級的催化劑。形象化的手法強調(diào)了思春之情,賦予了愛情能戰(zhàn)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xiàn)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堅定執(zhí)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xiàn)實社會中青年女子青春覺醒后追求愛情的真實結(jié)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xiàn)實束縛的手段。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02541/
游園驚夢的評論 (共 6 條)
- 沐子 推薦閱讀并說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