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顏修行

“一個人,一本書,一杯茶,一簾夢。有時候,寂寞是這樣的叫人心動,也只有此刻,世事才會如此波瀾不驚。涼風吹起書頁,這煙雨,讓塵封在書卷里的詞章和故事,彌漫著潮濕的氣息。獨倚幽窗,看轉(zhuǎn)角處的青石小巷,一柄久違的油紙傘遮住了低過屋檐的光陰?!边@是隱世才女白落梅的文字,清淡素潔,不染纖塵,如清水芙蓉,冰泉綠澗,讀后讓我心生無限歡喜,亦是更加愿意去風雨無阻的追逐內(nèi)心里想要的寂靜安然的生活。
一直都是一個清淡的人,無論今生有多少繁花著景,我只愿清簡自持,做一個平靜閑逸,安寧如水的女子,背上輕簡的行囊,去遠方,看看自己想看的風景,走走自己想走的路途,去走過很多的城鎮(zhèn)村莊,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去遇見本該注定要遇見的人。
喜歡一個人的清淡時光,因為知曉,繁華落盡,最終一切都歸于岑寂。就像美麗的花朵絢爛了一世,最終還是無法逃脫凋零的命運;秋日里的葉子在跳完最后一支生命之舞后便安靜的奔赴美麗的死亡。這是結(jié)局,亦是宿命,簡單,澄澈,不容置喙。既然生命最終的歸宿是孤獨,那么又何必對繁華的往昔戀戀不舍。當有朝一日,我們老到孤獨無依,所有的故事,所有的往昔都只剩背影,我們依舊還是要義無反顧的走下去,無需悲痛,無需眷戀,這是生命必經(jīng)的路途,那個時候,只要寂靜,歡喜,在內(nèi)心種下一樹菩提的光陰,你還是你,我,還是我,生命里最初的自我。
人世無光無際,天地萬物都安然于自己的生存規(guī)則,端然明凈,謙遜有禮的行走。他們本是簡潔素淡的模樣,無論人世煙火如何的鼎盛,他們都只愿意做這世間屬于自己的那一種生靈,平靜度日,與世無爭,清淡安然,盛世長寧。也曾有過一個小小的愿望,愿這世間的每一株草木,每一條河流,每一座山川,每一片落葉,每一朵花開,都可以寂靜相守,不分彼此,愿山河簡凈,盛世長寧。如此,我便可以安然的行走于滾滾紅塵之間,堅守著內(nèi)心深處那一個屬于自己的角落,獨自行走,素顏修行。
龍應(yīng)臺說“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間余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蔽覀兌际切膸с皭澋娜碎g過客,從不曾為誰有過停留,縱然是行走于盛世繁花,鼎盛煙火之間,內(nèi)心深處,也還是有那么一個角落,是孤獨凄清的,沒有人可以走得進去,連同自己,也只是寂寞的徘徊,徒然的惆悵。
總覺得,孤獨是一種狀態(tài),寂寞則是一種境界。人生在世的時候,我們都是孤獨的,沒有人能夠陪你走過山重水復(fù)的路途,多少人陪你看過幾次花開,賞過幾回花落,擺過幾局殘棋,便決然的揮手訣別,留下你一人獨自在原地徘徊,默然回首的時候,才驚覺,人走,茶亦涼;而那一局棋,亦是獨留枯枝殘葉的風景,無人對弈,徒留悵惘,不知被困住的,到底是棋子,還是人。(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人生而是孤獨的,我們要學(xué)會在孤獨中快樂著。很多時候,越是身處喧囂熱鬧的境地,內(nèi)心越是清晰的感受到獨自一人的寧靜,心也更趨近平和安寧,再不會輕易被熱鬧淹沒。也只有真正的處于大繁華大熱鬧之時才會那么深刻的明白,孤獨是一種難得的饋贈,處于孤獨中,我們便可以清醒的認知自己,看到潛藏于靈魂深處那個真實的自己,于是愛上了那份獨處的快樂與寧靜。獨處亦是好的,可以素顏修行,而那種無邊無際無著落的寂寞則是孤獨入骨后的寧靜與平和,若孤獨是高山之上潔凈的流水,那么寂寞則是冬日雪梅枝上的片片落雪。
雖然沒有過著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室,嘗百草的生活,卻對人世間的萬紫千紅以及諸種繁華景色生不出向往的。若人生是一壺酒,我只愿自己是那一壺清淡的梅花酒,不需要多少的濃烈,亦不需要多么的醇厚,只要一點點清涼,一點點質(zhì)樸,就足矣。今生所愿,取冬日里寒梅枝頭的雪水,用寂靜,平淡,安寧為引,釀一壺清香嫻靜的梅花酒,深埋于落花掩映的土地之下,從此寂靜,歡喜,安然,平和。
此一生,惟愿尋一處潔凈的安身之所,可以是桃源夢境,可以是煙雨江南,亦可以是雪域高原,都說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只要內(nèi)心能夠平靜的地方,便是心靈的故鄉(xiāng)。我亦是沒有多少所求,只愿伐竹建屋,空閑時泡一壺閑茶,吹一曲短笛,撫一曲相思,歌幾段溫婉,獨飲自酌,倚欄遠望,看遠行的大雁歸巢,聽屋檐的雙燕呢喃,賞庭院的花開花落。亦可種下半畝花田,閑時得濃夜明月一彎,詩書詞章幾卷,聞花香襲人,看落花成舞---------我靜靜的焚著一爐香,描摹著一段心經(jīng),去山林里尋訪高僧大德曾經(jīng)的足跡,追尋他們在空山流水的境地里曾經(jīng)參透的佛法,了悟的禪機。一個人,素顏清心,于這塵世間獨自行走,安然修行。
幼時居住于山村的故鄉(xiāng),吃自己菜園里父母親手種植的瓜果蔬菜,喝的是自深山云霧里采摘的山林野茶,以及那叮咚流淌的山間泉水,這些素簡的東西,在幼時鄉(xiāng)村實屬平常,我亦是愛極了這般簡單質(zhì)樸的吃食,一粥一飯皆是來自山間泥土最真實的饋贈。對于那段清貧的鄉(xiāng)村生活,我從未忘懷,亦不敢忘懷,因為它給了我此生第一個素顏修行的道場,若是可以,我愿乘上光陰的馬車,去追逐那一段簡凈美好的日子,讓內(nèi)心再一次安寧如水。
那個時候,我還是一個天真純潔的鄉(xiāng)村女孩,雖有大把的光陰,卻從不曾肆意的揮霍。自幼時起,我所傾心的便是一個人的安寧,鄉(xiāng)村孩子很多,但我的玩伴卻只有一兩個,都是如我一般淡泊的人。我們平靜的行走于鄉(xiāng)村的盛世光陰里,像所有孩童一般,認真念書,幫父母做著家務(wù),但是卻又有些不同,我們愛極了寂靜的光陰,亦愛極了那份深山空谷里的風流韻致。時常兩人作伴,去往山林,或是為了夢中的一樹山茶花,或是為了山林里某種前世的追尋。山林中不乏清修的老者,他們來到山林,除卻浮躁,遠離紅塵,在這里,靜靜的修行。更多的時候,不是未來路羽化登仙,亦不是為了涅槃成佛,只是為了尋一個寧靜的歸處,讓內(nèi)心得到一絲平靜,一絲安慰。我和玩伴經(jīng)常會給他們采摘山林里的野果,或是掬來一捧山澗里的清泉,我喜歡看他們靜靜的默立的樣子,那個時候,他們的眼中不見一絲雜質(zhì),唯留慈悲和歡喜。是的,他們是歡喜的,即便落葉滿山空,他們依舊可以抵達內(nèi)心深處的某個角落;我也是歡喜的,在這桃源夢境中,但愿長醉不愿醒。及至夕陽西下,倦鳥歸巢,我們便踏著落日的余暉一同歸家,路途中,和他們一起談話,我深知他們對于寧靜的向往,他們說,來到這空谷山林中靜坐,不為其他,只為了給心靈一次小憩,在默然坐立的瞬間,深深的思慮逝水的光陰里,那些得到的,失去的,那些快意恩仇的,還有那些悲歡離合的,思索一切曾經(jīng)發(fā)生的,于靜默中思悟來路如何,歸路又將在何方。有時,亦只是靜靜的坐著,不思索,亦不懷想,不知是誰說過,當心空無一物,它便無邊無涯。
生逢盛世,到底無法一生處于簡潔安寧,古樸淡然的鄉(xiāng)村。兒時不懂悲歡,亦不解世故,除了念書,閑暇之余便是去追尋心之向往的寧靜,素顏行走于修行的途中。也曾有過雅致古樸的回憶,和玩伴一起去山林中,空谷里,找尋那一株幽靜獨居的蘭花或是揀盡寒枝的雪梅,或是來到自家水塘,于池水中撈取浮萍,或者是乘舟采蓮,臥剝蓮子,沒有錦衣狐裘,金莼玉粒,日子卻樸素簡潔,就像空谷里的幽蘭。那時以為,此一生都可以這般恣意汪洋的活著,在那桃源夢境中,夢一回江南,做一回陶潛,放一群白鶴,種百樹梅花,在詩書詞章里與和靖先生在相遇相知。
然而我還是離開了古樸的村,來到了喧鬧的城,從布衣清歡的淡然到錦繡如織的熱鬧,原以為會在這滾滾的紅塵滔浪中迷失自己,但是后來才知曉,只要心存寧靜,在心中種下一樹菩提,無論身處喧囂還是寂靜,都可以素顏修行,隨緣善化。
因而我依舊做回了那個素心清淡,不喜繁華,不愛熱鬧,不惹塵埃,唯求潔凈,孤獨自處的女子,沒有紙醉金迷,沒有燈紅酒綠,亦沒有醉倒在燈火闌珊的街頭,或是被塵世的煙火嗆得淚眼迷離,我的生活,我的經(jīng)歷,沒有人世間的背離,亦沒有俗套的悲劇,因為任何時候,我都只做自己,清簡自持,素顏修行??v算是身處喧囂的鬧市,亦不曾驚慌失措,只需一間門,或是一扇窗,就可以將門外或是窗外的滾滾煙火隔絕開來。一直以為紅塵與禪境,喧囂與寧靜都只是一扇窗,一扇門,一堵墻的距離,而一個人的內(nèi)心也需要這樣的一扇窗。真實的門窗可以讓你我走進一個寂靜的歸處,而心靈的門窗才是真正的寧靜,心靜則紅塵遠,有一個寂靜的去處,再得一點寂靜歡喜心,無論窗外如何,你依舊可以燃薪煮茶,月下對弈,閑品香茗,靜坐枯禪。
曾有人問,在這煙火阜勝的人間如何尋找寧靜的地方修行,佛說找一個房間,關(guān)上門就是寂靜的地方。是的,關(guān)上門就是寂靜的地方,塵世間不是沒有寧靜,而是你不愿去追尋。修行也并不是只能夠在叢林掩映的山間或是煙霧繚繞的寺院中,即便身處車水馬龍的鬧市,只要內(nèi)心沉潛,寧靜祥和,塵世間的每一片土地,都是修行的菩提道場。
有一個知己,但是依舊習慣獨處,因為所謂知己,就是一個比你更像你自己的人,她懂得你的一切,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內(nèi)心深處對于寧靜的向往,對于歡喜的期盼,她懂得。余秋雨在《關(guān)于友情》中寫到:有時候,走的遠了,會遇到一個人,或樵夫,或隱士,或路人,出現(xiàn)在你與高山流水之間,短短幾句話,使你大驚失色,引為終生莫逆。這世間,必有一種懂得,是知音的相惜,無需太多的言語,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梢砸黄鹑ジ惺莒`臺的清澈,可以一起于煙雨里尋訪古老的廟宇,看慈悲的老僧敲打木魚,誦念心經(jīng),可以一起山林間遇見采樵的柴夫,或是美麗的白狐,亦可以一起去江南的梅園賞雪,看梅,品茶,更可以去雪域高原追尋朝圣的路途----------然而最重要的是,需要獨處時的寧靜。更多的時候,我會一個人背上輕簡的行囊,獨自踏上遠方的路途,一個人去追尋兩個人的夢想??吹焦艠爿x煌的建筑,回想起她的容顏,遂寫下幾句隨心的話語,放置于隨身攜帶的她送的那本書中;看到潔凈澄澈的湖水會乘一葉小舟行至湖中心,隨船任意東西;行至古寺禪院,會跪于佛前,虔誠跪拜,默立,叩首,焚香,為兩炷;偶遇一間古樸的長亭,亦會拿出你我喜愛的普洱,就著亭邊湖水煮一盞閑逸的茶水,兩個青瓷素盞,各盛一杯,留下的那一盞,是給你的陪伴,茶葉在水中沉浮,你我則在普洱的江湖里翻滾。
這些年,無論我行至何處,寧靜的村莊,熱鬧的小鎮(zhèn),繁華的城市,我一定要去的地方便是那層林深處掩映的古寺禪院。“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边@是我今生所喜愛的意境,所以無論我的腳步落在哪里,都會義無反顧的走向那條通往彼岸佛國的路徑,只為聆聽佛陀的一次教誨,接受禪師僧人的一次洗禮。若是有緣,還可請回幾卷佛經(jīng),捧回家中,于煙雨迷蒙之時,在木質(zhì)的軒窗或是枕風的長廊里,端坐,默然,或是誦讀,或是謄寫,亦或是參悟,讓自己沉潛于這一剪菩提的寂靜禪定的光陰里。
我這一生,算不算是素顏修行?無論是身處質(zhì)樸的村,還是熱鬧的城,內(nèi)心始終不忘的是清澈的靈臺和內(nèi)心的寧靜,無論世事人情如何,我都一般心事,清簡度日,塵世悲歡過盡,我亦不悲不喜,不增不減,不曾丟掉那片質(zhì)樸閑適的風景,亦不曾遠離那個素心修行的道場。
納蘭容若有詞云“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庇诿髅牡年柟庀蚂o坐,賭書潑茶,靜坐小憩,看庭院里的花開花落,賞天空中的云卷云舒,此時此刻,內(nèi)心潔凈,空無一物,讓一顆入世經(jīng)營的心再次入了菩提的禪境,不喧鬧,不躁動,當陽光照射進內(nèi)心,當茶香沁入心脾的時候,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茶亦醉人何需酒,書能香我何需花?!?a target="_blank">時間,慢一些,再慢一些,我沉靜一些,再沉靜一些,簡單,質(zhì)樸的生活就在眼前,就在心中。偶有路人,打馬而過,借問一句,驛外斷橋邊的梅花開了沒有,西子湖畔的楊柳綠了沒有,江南的那一間叫做云水禪心的茶坊是否還在為蕓蕓眾生而守候?這簡單潔凈的相逢,不事雕琢的問候,竟成了我最美的守候。若不是行色匆匆,路人亦可暫時卸下沉重的包袱,與我遙遙對坐,喝一盞我親手熬煮的茶水,讀一卷我親自描摹的心經(jīng),只談茶事,不談其他,時間到了,默然起身,轉(zhuǎn)身,消失在天涯,無需告別,亦無需后會有期的承諾,因為我明白這一場短暫的相逢已是不易,而人海杳杳,每一個人路人又何嘗不是生命中的一個過客?有過一場想要,共同喝過一盞茶水,聊起過一款好茶,自此便回歸于茫茫人海,此生再難相見,這亦只是尋常。
想那容若,今生亦算是素顏修行,白落梅曾說“納蘭容若的前世就是佛前修行的一盞青蓮,貪戀了人間煙火的顏色和氣味,所以才注定了今生這場紅塵的游歷?!彼斜鶟嵉那閼?,如水的禪心,悲憫的愛戀,他的一生沿著宿命的軌跡孤獨的行走,沒有人懂得他內(nèi)心真正的悲歡。他寫下的《飲水詞》都是一片悲憫哀婉的辭調(diào),在他那滿篇哀婉的詩詞中讓人看不清他到底在想些什么,正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他心中的悲歡離合,恩怨情仇,懂得的人,唯有他自己。他的飲水詞雖流傳于后世,但是又有幾人懂得他的情懷,正如曹寅所說“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曾知?”也許,他并不需要被人知曉,一個素顏修行行走于世間的人,不需要世人知曉,亦不需要被世人窺探,他只做他自己,行走在途中,為愛修行,為情修行。他生于富貴,長于權(quán)勢,卻從不貪戀,他的內(nèi)心始終渴望的都是布衣清歡,他所結(jié)交的始終都是落拓文人,很難想象他是極盡人間富貴的相國公子,然而他內(nèi)心所留存的是對簡潔的熱愛,對詞章的炙熱。他一生總是在不斷地與所愛的人分離,這亦是一場愛的修行,然而每一次,他所愛的人都離他而去,獨留他一人在原地,徘徊,惆悵,此后的路,無論山長水遠,無論是狹窄逼仄,還是一馬平川,都只是他一個人的素顏修行。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行走于生命的途中,將情感化入了詩詞,寫下了流傳千古,經(jīng)久不衰的詞章,成為人們心中最美的一朵情花。
林徽因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內(nèi)心修籬鐘菊。盡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放下偏執(zhí),便可寂靜安然。”無論你是身處禪內(nèi),還是身處禪外,只要擁有一顆寂靜禪定的心,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是修行的菩提道場。當年六祖惠能寫下偈語“菩提本無樹,明凈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彼馁收Z直指空無,明心見性,讓塵世的你我學(xué)會了素簡安然,內(nèi)心澄澈清淡,不為妄念浮云遮掩。《心經(jīng)》云:無掛礙放,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狈鸱ú皇翘摕o縹緲的,禪的境界亦不是深不可測的,佛與禪,就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每一個尋常的煙火日子里,做一個簡潔的人,放下我執(zhí),即刻免去無謂的煩憂,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夢幻,做回真實質(zhì)樸的自己,不虛華,不浮躁,在內(nèi)心深處種下一樹菩提,待至菩提花開,便是佛法自生的境界,便是禪意流淌的人生。
塵世間的種種風景,名與利,愛與恨,得與失,都是修行。曾經(jīng)鮮衣怒馬,風華絕代也好,曾經(jīng)干戈寥落,無人問津也罷,修行的途中都只是一種充滿了快意與真實的人生,無論怎樣的路途,都只是為了最終的證悟自我,找尋歸處,因而一切是殊途同歸罷了。
行走于修行的途中,以一顆寂靜禪定的心,去面對三千世界的紛紛擾擾,不要自我困頓,亦無需癡迷于糾葛,于喧囂中尋一份清涼,在繁華里覓一點素雅,從熱鬧中找?guī)卓|淡定從容,即便一個人行走于蒼茫寂寞的大地,只要內(nèi)心始終如蓮花般寧靜的開合,聚散隨緣,枯榮隨意,任何時候,都是歸處。
《金剛經(jīng)》云: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只想做一個尋常安靜的女子,隱于千峰之后,獨對一個人的河山。還是那樣的不施粉黛,還是那樣的簡單澄澈,淡然世態(tài),品味孤獨,游走寂寞之途,修行于靈山之中。
蓮落泥淖終清雅,人情歷事底出塵。素顏修行,安于自己。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06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