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素抱樸洞真觀(爛柯山王樵洞游記)
見素抱樸洞真觀
(爛柯山王樵洞游記)
仲秋細雨后出門晨練,偕同老伴輕松走到小水頭村邊,看天色還早,就順延幾步,踏過玉梅河,沿香花辣椒地邊小道,斜穿尚莊村,來到爛柯山洞真觀。
老伴坐在道觀前高臺柳樹下,暫歇累酸的沉腿,我迎著涼風擦去滿頭汗水。
看面前爛柯山,風爽氣宜,樹木繁茂蒼郁;
瞧腳下玉梅溪,泉涌珠濺,清甜瑩洌碧漪。(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待汗落氣勻,先游覽爛柯山南面洞窟區(qū)。
王喬洞外左壁鑲嵌一通石碑,是元初大德五年(1301年)玄逸子張志仙道長題刻:《爛柯山真人王喬仙洞》。
相傳古時澗河北莊王小,一天上青龍山砍柴。聞花香順風尋去,桃林邊兩個白須老人對弈,遂棄斧于地觀棋。桃樹花開果熟落,幾番反復(fù)渾不覺。老頭遞其鮮桃一個吃而不餓,局未終思歸家,俯視則斧銹柯朽,進莊老幼皆不識,遂復(fù)奔青龍山,見白須二老南行,急追隨入洞。老人揮袍火焰起,王小忘身扒頭探,受烤方顯真修志,心誠洞中遂成仙?!鞍穷^王樵”之典故即出此洞。
細看石壁嶙峋,崖頂古松蒼茂,巖疊漏透質(zhì)軟,俗稱“上水石”。隨處可見樹木化石,枝葉脈絡(luò)清晰可辨。進入王喬洞內(nèi),只覺玄暗幽深,矮頂糙壁,不時涼氣侵身。洞后角更有一小洞,曲折無盡,據(jù)說出口遠在三里外棋盤山腰。
洞門南臨溝處,聳立一通六尺高厚重石碑,上刻《重興新安洞真觀碑記》,是元至大二年(1309年)翰林學(xué)士張仲壽承旨撰文書寫。碑文詳細記載爛柯山風貌,陂陀靡迤,穹林琪樹映帶左右;洞懸鐘乳,皆石髓流溢而成。一溪南來繞觀北流,清冷瑩徹,真神仙窟宅矣。又錄王喬觀棋爛柯事,記載山麓舊有洞真觀,罹完顏氏灰劫?;试?a target="_blank">夏,由道人王志真始,修理門徑,起建真宇廣云堂;疏泉鑿石,開二洞以奉三祖。由此碑可證,早在北宋即有洞真觀,毀于金完顏氏兵患。盡管洞內(nèi)外立有三處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圣旨碑,特別標示“本觀居系歷古神仙隱現(xiàn)之山,今建立為皇家焚修之所?!比ㄊブI告天下,皇家道觀盛名傳。后世不斷擴修,但經(jīng)不起天災(zāi)人禍害,明嘉靖時即有詩記之破敗,“斷橋流水洞門斜,古木蒼藤磴道遮?!苯袢毡榭瓷缴涎孪?,觀內(nèi)洞前,廣云堂湮沒無聞,所開二洞今尚存。
一是老母洞,進門前庭狹窄,一塊上水石連同山體禿出西壁,香案后是內(nèi)洞。十二老母,神態(tài)慈祥,坐站有序,鮮衣彩妝。香燃煙繞,善男信女拜老母,求子多財成婚姻;虛無真境,心誠可化往世孽,慈航普渡受難人。
其二關(guān)公洞,殿闊三間,檐角高挑,門前香爐,青煙縈繚。走近殿門,仿佛看見,馬奔赤兔翻紅霧,刀偃青龍起白云。仰視塑像,心中緬懷,忠義慨然沖宇宙,英雄從此震江山。殿正中是關(guān)公夜讀塑像,紅顏顯親和,平易蘊忠義。關(guān)圣秉燭讀春秋,神態(tài)安詳胸懷謀,臥蠶雙眉丹鳳眼,英武美髯壽亭侯。
遍覽洞窟,感受天然神奇,塵心頓減悟真處,崖上古柏蔭空靈。
駐足溝畔,留連洞天福地,煙霞寂寞松蘿冷,玉梅澗里落秋聲。
轉(zhuǎn)身幾步,來到洞真觀山門前。
道教圣地爛柯山,殿宇巍峨洞真觀。座北向南三進道院,殿堂雄偉,古柏參天,碑碣遍布,靜謐藏玄。
進入觀內(nèi),三株古柏聳立,胸徑二尺有余,紅布條飄枝干,信人祈福愿許。仰首上看,凌霄千花枝葉茂,樹頂一缸掛云空。這是爛柯山“八大景觀”之一“柏樹頂缸”。更奇的是,東面一株古柏,枝干已枯多年,或為盛世感應(yīng),今冠新綠盎然。
觀內(nèi)最宏大古建位于道院正中,明三暗五歇山式木建大殿,古樸端正,高大闊深,斗拱翹昂,柵窗朱門。檐下正中高懸《三清寶殿》匾額,進殿迎面兩根大紅明柱,直徑近二尺,柱地承頂,是建殿時從山上采來的荊木、酸棗樹,可見當年爛柯山林之繁茂,濃郁參天,合抱之粗,實屬罕見,這也是八景之一“東荊西棗”。大殿兩面山墻各有十二幅彩繪壁畫,人物眾多,色麗依然,仙姿飄逸,意韻非凡。
二進院迎面三官殿,現(xiàn)今是道長和新安縣道教協(xié)會駐地。東廈房墻上鑲嵌幾塊石刻,都是明代進士官員來此游覽唱和詩墨存。有顯示山景“林花隨意發(fā),山鳥向人飛。”有細繪道觀“鐘乳千年分石髓,棋聲滿院落松花?!庇忻枋龆聪肮哦茨?,新溪漾綠肥?!庇许炠澋理崱昂嵣剡h度鈞天樂,雞犬偏宜辟谷家?!?/p>
三官殿西側(cè)高臺上王母殿,近來翻修一新。王母塑像,發(fā)髻高聳,粉粧彩披,栩栩如生。
殿前新建朝拜明堂三大間,有俗家女信士演繹道樂。堂上女冠,垂目詠唱,在無比虔誠中忘我與神明交往證真。階下游客,靜立心聆,猶如進入清虛之境而得到凈化心靈。
向北穿過尺余寬夾道,進入又一個幽靜之處,是道觀第三進院。一棵青皮梧桐,樹冠葉綠如傘,遮掩半院蔭涼,磚徑盡鋪苔蘚。東西對廈門閉,北面高臺上三間玉皇殿,內(nèi)墻亦繪有彩色壁畫,今清晰依然可辨。
回步下高臺,駐足西房墻下角鑲嵌一通石碑前,明萬歷四年(1576年)七月立石,文字尚能辨認,讀下來競有意外發(fā)現(xiàn)。碑文記載,復(fù)修西殿,粧彩塑像,鑄造鳴鐘,購置香爐,做此善舉的是鐵門鎮(zhèn)趙志武。當下即記起萬歷五年(1577年),鐵門鎮(zhèn)重修順慶寺碑上也記載有趙志武善業(yè),捐金輸粟,選匠鳩工,佛殿塑像,陸續(xù)完成。此時不由感慨,趙氏一門善行,疏財報天地復(fù)戴之恩;碑文兩處印證,德庇父母壽蔭增后人。
柳梢搖斜陽,觀前歇乏步,秋風撲面涼,留連幾回眸。
洞窟東面山窩處,仿佛正在環(huán)坡擴展建造一處休閑養(yǎng)生設(shè)施,以利游客信士素食留宿。晨鐘暮鼓聲揚中,聽道人誦經(jīng)功課;清穆圣靈大堂內(nèi),聆道家度世音樂。體驗“性”功修心,“命”功煉氣之“性命雙修”意境。
崖前種松,溪塘跳蛙,植荷生藕,養(yǎng)魚喂鴨,以補“梅溪弄琴”一景消失之憾。
河畔栽竹,山坡培花,堰上采蔬,溝坪收瓜,使來客盡享山鄉(xiāng)家常生活美味。
山中方一日,感受鐘靈毓秀的爛柯山自然養(yǎng)生景色;
世上已千年,盡享博大深邃道家天人合一調(diào)息精華。
東山桃葉茂,西溪梅枝盛,風和麗景好,雨潤鮮果豐。“一坡桃紅芳逸野,兩岸梅花香滿溪?!?/p>
殿院游遍,推誠問道知種德;山溪覽勝,抱樸無為戒欲心。
處實去華,神清氣爽心平靜;和光同塵,懷慈修身壽延年。
2015年9月12日
首發(fā)散文網(wǎng):http://www.one124.com/subject/3826670/